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領袖有夢,築夢成真-邱吉爾、戴高樂

任孝琦
user

任孝琦

1990-12-15

瀏覽數 14,700+

領袖有夢,築夢成真-邱吉爾、戴高樂
 

本文出自 1991 / 1月號雜誌 第055期遠見雜誌

如果沒有二次世界大戰,邱吉爾會不會名留千古?沒有北伐、抗日,蔣中正能不能成就豐功偉業?很難說。

政治學者約翰.迦納(John W. Gardner)在其著作「談領導能力」(On Leadership)」一書中指出,評估一位領袖,絕不能將他抽離所屬的時代和環境。中國人說「時勢造英雄」,迦納也認為時代、環境,甚至被領導者的文化、素質和需求等客觀條件,為傑出的人才提供了發揮的空間;但相對的,只有偉大的人才能充分運用時代,甚至創造時代。

偉大的領袖必須兼備許多特質--知識、勇氣、勤奮、堅毅、使命感、群眾魅力……,而最重要的是遠見。一般人只關心也只能看到自己腳下的這塊地方;領袖卻必須能登高望遠,看到地平線的極處,為群眾設定一個遠大的目標。當美國甘迺迪總統說:「我們要將人類送上月球」;黑人民權領袖金恩博士說:「我有一個夢,有一天……黑人小男孩、小女孩能和白人小男孩、小女孩,像兄弟姐妹一樣地手牽手。」時,他們已為群眾設下了長遠追求的目標。

美國前總統尼克森指出,領袖和管理者的差別正是在於:「管理者只要把事情做對就夠了,領袖卻必須決定什麼才是該做的事情;管理者只要管好今天和明天的事,領袖卻要去想後天的事,」因此領袖必須有決策的智慧,而這「智慧」的背後,需要知識、才智和天賦的直覺。

直接聽到上帝旨意

由於大部分的追隨者可能根本無法想像遠大的理想可能成其,因此領袖還必須擁有激勵群眾認同並跟隨其目標的說服力。

迦納認為,領袖必須是偉大的溝通者,將樂觀的精神和堅強的鬥志灌輸給群眾。尼克森指出,群眾必須以理說服,但要使他們起而行,則必須動之以情,因此他在其著作「領袖(Leaders)」中透露,他所認識的偉大領袖無一不是傑出的演員,藉手勢、語氣、姿態、眼神,向群眾傳達語言之外的影響力。

領袖必須有強烈的自信,不但相信自己所見絕對正確,而且除自己以外,別無他人能夠勝任引導群眾的使命。一位法國政論者批評戴高樂:「他自以為和上帝之間有條熱線,做決策只需要拿起話筒,就可直接聽到上帝的旨意。」然而迦納引述金恩博士的話:「最重要的是,先教他們學會自信」,領袖的自信能傳達給群眾無與倫比的權威與能力,進而激起群眾內在潛藏的積極性與活力。

領袖還要有超人的毅力。許多時候領袖的見識超越群聚的理解太多,而遭到群眾的誤解,甚至棄絕;這時候偉大的領袖不應隨從俗流,必須堅持到時機成熟時,再貫徹理想。

尼克森和迦納都以邱吉爾為例,說明民意只能做為參考;如果邱吉爾順從民意對和平的需求,對希特勒也採取安撫立場,則二次大戰爆發時,英國勢將無人領導。尼克森更直率地表示:「如果領袖完全順從民意測驗,他也許能夠當選,但絕對成不了大事。一個偉大的領袖不必跟隨民意,他領導民意。」

領袖也必須有組織能力、知人善任並充分授權,才能在遠大的目標設定後,建立一個健全的體制加以執行。他還需要有妥協的智慧,在該讓步時讓步,以贏得主要的勝利。

最後,領袖必須有卓越的道德感。他運用權力,但不是為了享受權力的滋味,而是為了貫徹理想;他創造歷史,但不是製造災難,而是將人類的生活帶到更美善的境界。符合這些條件的偉大領袖實在太少,但他們名垂青史,令人難忘。

(取材自Richard Nixon著Leaders;John W. Gardner著On Leadership)

邱吉爾/不受歡迎的先知

政治學者迪倫曾說:「在戰爭中,人只能死一次;在政壇中,人死是為了再爬起來。」邱吉爾的仕途為這句話做了最好的見證。

一九三0年代,邱吉爾針對德國整軍經武,向英國人提出警告,使他在一個自欺的國家中成了不受歡迎的先知。但是他的警告在一九三九年夏天,德軍的死亡坦克突然輾過波蘭國境時,不幸地獲得驗證。當時的英國首相張伯倫立刻徵召邱吉爾擔任海軍大臣;從倫敦到英國軍艦,「邱吉爾回來了」的訊息頓時傳遍各地。

一九四0年五月十日,年已六十五歲的邱吉爾終於被任命為首相。他寫下自己的心情;「當我深夜三點上床時,內心充滿無以名之的輕鬆。我終於有了掌握全局、決定方向的權威,覺得自己好像與命運之神相偕而行,我過去的生命都是為了這一刻、這個大考驗在做準備。」

走在時代前面

二次世界大戰成為邱吉爾發揮超人才智和風格的背景;偉大的領導能力總在悲慘的戰爭中更加凸顯,毋寧是件可悲的事實。

在邱吉爾看來,盟國雖然打敗了義大利、德國和日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果卻只是慘勝。英國人民仍然要生活在窮困拮据中,更令人不愉快的是,雖然英國人歷盡痛苦、犧牲、奮鬥,卻再也無法回復以往領袖群倫的地位了。

早在戰前,邱吉爾就特別重視英美關係,但在戰後,他卻必須為了英美團結而忍氣吞聲。即使他認為戰後美國的對蘇政策太過天真,卻並未因此與美國絕裂。他那篇著名的演說--「鐵幕」,主要是為了鼓吹英美合作,抗拒蘇聯的擴張。然而這篇預言式的演說在當時卻引起極大的爭議;羅斯福總統夫人斥之為危言聳聽,英國國會有一百名議員將之貶為「垃圾」。

適逢故宮百年,快帶小朋友來基隆塔參加《穿越故宮大冒險 大小書粉高空派對》吧!

三0年代邱吉爾警告世人納粹的威脅,許多人拒絕面對現實。二次大戰後,隨著聯合國成立,許多人期待、祝禱國與國、人與人的和平來臨;當四0年代邱吉爾提出蘇聯擴張主義的危機時,這些人仍然拒絕相信,但事實證明邱吉爾又對了。再一次邱吉爾走在時代的前面,領導民意,而非跟隨民意。

如果當時邱吉爾的見解能壓倒羅斯福的主張,世局將截然不同。邱吉爾對大多數的事都有正確的判斷,他也不像其他許多領袖,為了權力而追求權力;他追求權力是因為他真的相信自己是唯一擁有能力、勇氣和品格,來解決時代危機的人,而他是對的。

戴高樂/法國精神的守護者

說戴高樂永垂不朽一點也不過分,他的人生方向就是照自己的意思塑造歷史。

戴高樂早在未成名之前就高瞻遠矚。他獨排眾議,反對倚賴馬奇諾防線;反對與希特勒謀和;反對法國第四共和軟弱無能的政治制度;而事實證明他都是對的。

預言成真

一九三四年,他寫了一本關於現代戰爭理論的書,名為「未來軍隊」。書中說,未來戰爭中,機動性和攻擊力將居主導力量。他的主張在法國並不受歡迎,菲利浦將軍稱之為「耍嘴皮子」;威格將軍更認為這是「惡毒的評論」。這本書在法國只賣出一千五百本,其中兩百本還是德國人買去的。

德軍入侵法國前四個月,戴高樂警告法國人,無論政府如何強固馬奇諾防線,德軍仍會摧毀它;而一旦馬奇諾防線崩潰,德軍的機動部隊將在六小時內長驅直入,攻占巴黎。一九四0年六月十四日,預言成真。

然而當法軍在德軍面前潰敗,許多法國人都認為已無可挽因時,戴高樂卻相信戰爭並未結束,而是剛剛開始。他飛到倫敦,決定即使法國政府已放棄抵抗,他仍要堅持到底;「法國只是輸了這一仗,但是並沒有輸掉這場戰爭。」

留給法國珍貴遺產

他首次從倫敦向法國人民廣播時說,法國人只要繼續堅持對抗,則在英軍的海上優勢和美國源源不絕的後勤支援下,法國終將贏得最後勝利。

在最黯淡的時刻,戴高樂承諾並實現了如此光明的遠景,成為法國精神的守護者,法國人不朽的偶像。

然而戰爭一結束,政治回復常軌,法國人卻拒絕接受他的憲政政革方案;許多左派政評家甚至指責他想建立獨裁政權。但戴高樂堅持由總統和國會共同諮商決策的合議領導根本不是領導,總統或總理應該「領導」議會,而不是「聽從」議會。

一九四五年底,他深知自己在這場憲政論戰中落敗,於是召集內閣會議,宣布辭職,然後昂首闊步走出房間,立即退隱。他堅信時機成熟時,法國人民自會尋求他的領導,這個時機果然在一九五八年到來。

在一九五四至五八年的阿爾及利亞獨立事件中,法國政府充分暴露了它的無能,戴高樂則冷眼旁觀,靜待當政者一切手段用盡;當他們終於來向他求助時,就不得不同意他的條件。

戴高樂要求第四共和政府的官員將他的修憲草案直接交付公民票決,順利成立第五共和政府。由於第五共和憲法的重心是總統制,部分人士因而批評他賦予總統過多的權力,但事後看來,這部憲法為法國政壇帶來的穩定,正是戴高樂遺留給法國人最珍貴的遺產。

描繪理想藍圖

戴高樂為法國描繪了一幅理想的圖畫,他期待法國人昇華法國精神,但民眾是平凡人,看不到遠景,只關心眼前,因此戴高樂的民族野心從未能實現,但他仍能藉著建造核子武器和退出北約組織,塑造法國的國家尊嚴。

戴高樂是現代的權威締造者,他並非永遠是對的,但即使是犯錯,他的錯誤也在歷史上留下有力的痕跡。

(摘譯自Richard Nixson著Leaders)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