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國共內戰後,陳長文隨父親與家人輾轉來台。但身為職業軍人的父親又因任務在身,必須返回中國大陸投入戰爭,最後不幸和家人天人永隔。
因歷史因素、成長背景,曾擔任過海基會祕書長的陳長文,對兩岸事務的複雜和糾葛,充滿無限感慨。
峰會上,陳長文以「台港陸的制度三稜鏡」為題,發表專題講座,對兩岸三地的政治發展,提出箴言。以下為演講內容:
我的一生除了擔任律師和老師外,有機會透過法務事務所,行有餘力參與活動,諸如紅十字會及海基會,不僅讓我能去有苦難的地方幫助大家,也對兩岸有貢獻。
我的父親是職業軍人,陣亡在四川;沒有父親,我不覺得自己會對兩岸有那麼深刻的體會,「這個成就屬於父親」。
「這世界若沒有愛你的心與你愛的心,那你不過是一粒飄盪的塵埃,」這是一位黎巴嫩詩人所寫的詩詞,我藉此感謝家人的默默付出和鼓勵。因為有家人的支持和愛,賦予我無比的動力,促使我做更多有益社會和國家的事。
「任何一個人成就,不可能是個人的事情,」陳長文說,如果他有任何成就,是國家和世界給的機會。他已70歲,但會在大家的鼓勵下繼續努力。
台灣挑戰:無法做對的事
談到兩岸關係,我想提出幾個反思:首先,對人類、對華人,什麼樣的政治體制是最好的體制?它存在嗎?
中國人把「龍」視為吉祥的象徵。人民原本期盼一隻擁有力量的龍,能為人民解決問題。但這隻龍卻偶爾會為非作歹,讓人民感到害怕,因而會想辦法將龍綑綁住。如今,這條龍指的就是「政府」。中共政權宛如一條「不羈的龍」,政治效率較高,卻有濫權風險;「受縛的龍」如台灣,政治效率偏低,社會卻能維持穩定。
在台灣,政府似乎只想「把事做對」,而非「做對的事」。一群優秀的人集結在一起,卻無法做優秀的事,這是台灣制度的挑戰。我們的政治領袖應思考下一代的幸福,而不是下一次的選舉。
近期剛閉幕的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上,中共提出「依憲執政」理念。我認為,當中共領導人做此宣示時,更應該看到各國的憲政經驗和聯合國治理體系的「和平、永續發展、人權」建言。
德國總理梅克爾曾有一段話稱:「每位公民要能夠信任,是法律的力量算數,而非有力量人的法律。」為此,我想對中共當局提出三個反問:反腐能成功嗎?一黨領導,能多久?一國兩制,可行嗎?儘管在四中全會提出「依憲執政」,但中共一黨領導的角色,究竟是黨大或憲法大?
支持香港 過程要有耐心
綜觀兩岸三地的發展前景,我願意提出「三心」建議:台灣要對自己的政治制度有「信心」,民主發展遇到的問題,都必須靠民主品質的提升及深化改善;香港追求政治制度改革要有「耐心」,勿讓爭民主變成反法治情緒;大陸也要對政改的倡議有「包容心」
在爭取民主的過程中,當前香港需要的是「耐心、耐心、耐心」。我支持香港爭取民主,但香港人需要更多耐心,不要讓爭民主的努力變成「反中國/反法治」的情緒。若演變成「反中」,反讓大陸民眾不理解而模糊訴求。
在中共當局方面,則需對政治改革的各種倡議展現包容心。中共目前維持政權的正當性基礎來自經濟發展的果實,但這只能是過渡性、替代性,終有到頂、頓挫時。
大陸必須開始找出、理出未來治理國家的正當性泉源。為了接收香港,當初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為過渡,並做為統一台灣的誘因和準備。但最近兩年,香港明顯進入政治制度變革的深水區。如今,制度爭議的種子已埋下,占中問題,形式上會解決,但動機卻已展現出不可逆轉的反應,必將步步衝撞一國兩制的正當性與穩定度。
無論是哪一種制度選擇,都和制度效率、效能有關。兩岸三地的政府要把「憲政」隨時放在心裡,由衷實踐、認真落實。兩岸制度才會朝向「良制」的方向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