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生療養院裡,如果住著你的親人,你會同意拆遷嗎?該如何教學生有公民的思辨能力?
台北市大直高中的「公民與社會」課堂上,老師帶領學生進行一次次思辨之旅,沒有標準答案的討論,卻讓學生大呼過癮:「太多衝突觀點,腦子一下打結,一下又舒暢!」
取材時事 讓同學能同理思考
這天,大直高中高二教室裡,學生們以小組坐定,顯得有些興奮。理著平頭,身材偏瘦、眼神犀利的黃益中老師走上台,渾身散發肅殺之氣,學生開玩笑稱他為「流氓老師」。
這天要討論1884年英國史上發生的一起真實船難事件。四個船員沒有食物,為了生存,只好把其中一名奄奄一息、沒有家人的17歲年輕船員殺掉,靠著他的血肉存活。「如果犧牲一個人,可以救三人,你們覺得如何?」黃益中問。一名學生舉手說:「不行,沒有人有權力決定別人的死活!」
「但如果當事人自己同意呢?這樣可以嗎?」黃益中又問。這時台下有些學生態度動搖,「不行啊,吃人肉是不對的。」「但是他也活不久了,這是必要之惡!」「這明明就是謀殺。」一陣七嘴八舌,仍理不出頭緒。
「如果自己就是那個被犧牲的人,你的想法會改變嗎?」黃益中引用美國當代著名的自由主義者羅爾斯(John Rawls)提出的「無知之幕」見解。也就是說,任何人在制定決策前,應讓自己處於「無知之幕」,回歸到道德的原始狀態,不因個人的社會地位、階級、天賦才能等,抱持偏頗立場。
接著黃益中播放苗栗大埔徵收案與新莊樂生療養院拆遷事件的兩則新聞片段。「許多人會從功利主義考量,認為公共決策應追求最大多數人的利益,如果今天政府說拆掉你家,能造福更多人,可以嗎?」黃益中深入解釋,思考正義時,除了要考慮每個人都享有的平等權利,也要思考差異,對社會弱勢者提供最大的保護,這就是羅爾斯所說:「現實狀況如此,並不代表應該如此。」
下課後,一群學生仍意猶未盡地討論。學生李泓諭說,平時家人看新聞時總是很氣,但他們可能並不知道事情的原貌。「每個決定都會有犧牲的一方,正義就是讓傷害降到最低吧!」一旁的同學莊雅筑回應,價值從來就不是二元對立的,在對與錯之間有太多模糊地帶。
這些17歲學生,上過多堂腦力激盪的思辨課後,有何轉變嗎?卓書寧說,先前她看社會抗爭,沒有太多感覺,現在會上網查資料,發現不同觀點,理解不同人的想法。
「人是有正義感的 需要被啟發」
這些迴響應該已經超出一門公民課的範圍。「我希望把教育放到比較大的方向,人是有正義感的,需要被啟發,」一天花兩小時閱讀四份報紙的黃益中說,每天的社會事件就是最好教材,當學生開始學會用書上理論來分析社會問題時,就能架構出思想體系。
在大直高中任教八年,黃益中另一個身分是台灣居住正義協會理事長,多年來不斷走上街頭為弱勢者爭取權益,也深刻感受社會議題的衝突。
教書幾年下來,他相當欣慰,因為學生不僅會更關心社會議題,也身體力行展現。有好幾次在社會議題的活動上,都有學生過來跟他打招呼。
走出教室,發現門上貼滿貼紙,有「島嶼天光」「巢運」「自己國家自己救」等字樣,「當他們願意思考多元聲音,就是種下啟蒙的種子。」黃益中滿懷期待地說,「讀聖賢書,所為何事呢?總要對世界有更多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