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新加坡經驗:大樓倒塌,立即行動

高 飛
user

高 飛

1986-12-01

瀏覽數 23,650+

新加坡經驗:大樓倒塌,立即行動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86 / 12月號雜誌 第006期遠見雜誌

一九八六年三月十五日,星期六,上午十一時二十分。赤道驕陽下,新加坡的實籠崗路,車來人往,人們正準備開始安渡一個輕鬆的週未。

緊急拯救塌樓慘案

新世界大飯店五樓的一個房間裏,四十六歲的清潔女工蔡秀美正在向一位同事報告她上午的經驗。她早上打掃客房,有兩個房間大門無法關攏,而且牆上也出現了裂縫,「情況有點不對勁」。正談話間,只覺得地動天搖,一陣震天巨響,兩個人都給震落在地板上。幾秒鐘之內,這座六層樓高的聯益大廈,塌落成為一堆廢墟。幾分鐘之後,蔡秀美和她的同事奇蹟般地由殘牆斷壁之中爬了出來,成為新加坡這個空前塌樓慘案中首先脫險的幸運兒。

由三月十五日中午開始,新加坡可以說進入動員狀態,軍警民防以及民間單位,都投入緊張的拯救行動。內政部「危機處理委員會」(Crisis Management Committee),立即成立營救小組,在副警察總監主持之下,協調各單位,指揮為數三千的拯救人員,二十四小時輪班進行搶救和善後的工作。除了第一天救出九人之外,第二天又挖地道救出了二人,第三天救出五人;甚至到了第四天,拯救人員還以十一小時時間,挖通三條隧道,救出了深埋廢墟之下達八十三小時的蔡金珠-她也是最後一位生還者。

危機結束調查開始

七天之後,塌樓現場完全清理一空,當局在四週圍起欄柵,實籠崗路又恢復車來人往的景象。

同一天,黃金輝總統下令成立調查委員會,由一位高等法庭法官主持,另有三名工程專家(包括國立新加坡大學土木系系主任)擔任委員。拯救工作的結束,也即是全面調查工作開始之時。

聯益大廈除了旅館之外,還有一個夜總會以及一家銀行。慘案發生時,到底有多少人身陷廢墟之中,一時難於估計。當天新聞報導初步估計有一百人陷身險境,而且認為「生還的機會很小」。法新社的新聞也依此而判斷這次塌樓事件死傷人數將創下世界紀錄。

有備無患減少傷亡

最後清理災區,前後搜掘出三十三具屍體,連同獲救的十七人,確定當時身埋廢墟下的只有五十人,比原估計人數為少。原因是當時旅客多已外出觀光,而夜總會尚未營業,可以說是不幸中之大幸。

這次的塌樓事件,傷亡人數幸而沒有締造世界紀錄,但是在新加坡,這仍然是次空前的災變。這七天的動員行動,對新加坡的民防組織、社會紀律、以至於國民素質,是次重大考驗。

在這次事件的拯救和善後行動中,發揮最大作用的是內政部的「危機處理委員會」,其成員包括內政部常任秘書,以及警察總監、民防總監、軍醫署長、工務局長等等。這個委員會是在一九八三年聖淘沙纜車墜海事件之後,接受當時調查委員會的建議而成立的,目的正是要「有備而無患」。

聯益大廈塌樓事件發生的當天,「危機處理委員會」節決定成立營救小組(Command and Control Group),分三方面處理災變:(一)營救行動,(二)醫療急救,(三)曰保安後勤。

現代化器具發生功效

營救行動責任最艱難,組織也最龐大,由民防副總監主持,協調軍方(李光耀總理次子李顯揚中校參與其事)、消防局、地鐵局,以及民間團體各單位,全力搶救深埋瓦礫之下的受害者。參加營救工作人員,來自各單位,其實是支雜牌軍,指揮單位可以協調三四千人,動員各種機械器材,迅速進行搶救,不能不歸功平日民防訓練的成果。除此之外,當局也及時參考專家意見,在現場擬定全盤拯救計畫,按部就班進行營救,顯示了有組織、有計畫、有紀律的團隊精神。

成功的營救工作,也有賴現代化的器具。其中最受重視的是新置的「生命探測器」,是種高度敏感的測音器,可以深入廢墟之中,將五十公尺以內倖存者的呼救聲,甚至於呼吸聲,擴大一千倍,傳回到地面。營救小組可以由此判斷待救人的位置和受困情況,而決定拯救步驟。值得一提的是,在使用「生命探測器」時,需要全場保持安靜,才能測出微聲,發揮作用;因之,如果沒有高效率的組織和紀律,現代儀器也難發生效用。

營救小組也動用了「液體割切機」和「起重氣袋」,用來割切及移動斷柱殘壁。因為如果採用普通方法,可能產生火花點燃殘漏煤氣,而引起火災;或則因石塊鬆動,而再度造成塌陷,危及陷身待救的受災者。

醫療急救的重任,由軍醫單位負擔。負責指揮的軍醫署長,曾幾度隨同挖掘地道的地鐵工程專家,親自深入廢墟之下,對陷身其中的傷者進行現場急救,冒險犯難,不計個人安危,一時成為人民心目中的英雄。

【會員限定活動】護國神山怎麼造?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背後的賭注!

急救傷者,分秒必爭,也靠現代化的設備。塌樓現場,備有二十部救護車,附近的花拉公園,又有五架直昇機待命。傷者由廢墟中救出之後,送上救護車,在三分鐘之內可以馳達花拉公園。再過三分鐘,直昇機就將傷者送到中央醫院,直接運送至急診室治療。

保安後勤功不可沒

保安與後勤,也同樣依賴有效的分工和組織,是警方的主要責任。

警察除了在現場周圍指揮交通、維持秩序之外,還得注意防止一些宵小之徒趁亂打劫-結果確實也抓到了幾個扒手。同時,救災小組也在現場設立臨時辦事處,一方面接待並安撫傷心激動的家屬,一方面又得應付國內外傳播媒介的記者,隨時報告拯救作業的進展。此外,參加拯救工作的三、四千人的食物飲料等,也靠後勤單位協調辦理。

當拯救行動在緊張激動的氣氛下,日夜不息地熱烈進行之際,警方同時也冷靜地負責起搜集證據的工作。由現場搬動移走的殘壁斷牆,有關人員都逐一編號並攝影「存證」,依次搬移到某處存放。工程人員也在現場各處採取「樣本」,以分析建材材料內涵等等。事實上,黃金輝總統在慘案發生當天,就已經下令成立調查庭,由法務單位一位高級政府律師(senior state counsel)負責採證。這位迪華利先生當晚即到現場指揮有關人員執行任務,第二天清晨四時才離開。

大眾傳播凝聚共識

在全力拯救及清理現場的七天期間,大眾傳播也發揮了重大作用。廣播和電視媒介,得天獨厚,可以進行現場報導。尤其是電視台一日數次的現場播報,將拯救工作情況,鮮活地呈現在國人眼前,使得無數關心此事件的民眾,不分種族階級,跟隨拯救中心的進展,而悲、而喜、而感動、而興奮。真實的現場報導,使得這件慘案成為「公眾的事件」,使得大家共同體會對生命價值的感動;這個多元的社會,一時便凝聚成為具有「共識」的整體。

這種社會親和力與愛心,也表現在人們的行動中。

慘案發生的當天,有關當局呼籲民眾捐血,以備救傷之需,結果這一天之內就有六百人到醫院與捐血站踴躍供血。(後來因為需要輸血的傷患為數甚少,營救小組還得宣佈「請停止捐血」。)同時,各廠商機構以及憫人的救災捐款也很可觀-在一週之內,捐得新幣五十七萬元(約合台幣一千萬元)。

災變善後檢討成因

災變過後的善後工作主要分兩部份,最直接的當然是對受害者及其家屬的救濟和撫卹。新加坡福利協會及屬下的四個社會服務單位成立了一個工作小組,提供各種必要的服務,包括協助辦理喪事、解決經濟問題等等;必要時也為受傷者本人或遇難者的家屬安排心理復健治療,幫助他們克服心理創傷,早日恢復正常的工作與生活。他們要照顧的對象,不止於身歷災變的本人及其家屬,而且兼及參與拯救工作的人員-據專家的看法,救難人員心理上也經歷了重大的衝擊,需要有適當的調整。

更重要更基本的善後工作,則是對整個事件的調查和檢討。調查委員含的任務,一是探究塌樓原因,二是提出方案以防止類似事件發生。他們的結論,當然引人注目,為眾所關心。

新加坡人口有八五%以上居住在高樓公寓(本地稱為「組屋」),大約也有同樣比例的人口在高樓中工作。如果十五年屋齡的聯益大廈會在幾秒鐘之內崩塌,其他高樓大廈的安全性究竟有多高呢?人民的身家性命又有何保障?

亡羊補牢記取教訓

在重大意外災變發生後,成立調查委員會深入調查,是法律賦予總統的權力。委員會成員由總統任命,地位超然。政府有關部門,和民間機構與個人一樣,同樣要應召出庭作證。

塌樓事件調查委員會於三月底成立之後,以六個月時間進行搜集證據工作,前後約見了三九八位證人。九月下旬正式設調查庭,傳召了一七○位證人出庭作證,詳細探究聯益大廈建造背景以及歷年修建情況。由於大廈業主本人喪生廢墟之中,並有若干重要證人(包括原建築師、工程師等)業已去世或移民離境,查證工作倍加困難。

調查庭前後歷時二十一天,於十月中旬結束。

最後的報告書預計要到十一月底才能完成,提呈總統。由於調查過程中,顯示了不少法令及制度上缺失之處,人為的疏忽尤其驚人,一般認為,調查報告書對新加坡營運法規以及高樓安全管理措施等等,會有重要建言。「亡羊補牢」,原就是設立調查委員會的目的;能夠由這次塌樓事件的教訓中,學到如何確保高樓安全,使得新加坡人可以居安而不必思危,那時候,才算是塌樓事件的結束。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