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勇敢創業, 築夢踏實穩健掌握命運

創造工作機會 無止境的挑戰

陳芳毓
user

陳芳毓

2014-09-19

瀏覽數 11,900+

勇敢創業, 築夢踏實穩健掌握命運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2015研究所指南

6月16日下午,教育部U-Start創業計畫臉書粉絲團貼出一張照片。「計畫辦公室已經快被計畫書海淹沒了呢!」小編哀嚎著。照片上高高堆疊著50、60件紙箱與包裹。這還只是看得見的部分。看不見的,是紙箱裡千上百個年輕人的創業夢。有人仍在追夢,有人夢已成真。時間倒轉到5月底的徵件記者會,已獲補助的幾位青年創業家,侃侃談起創業轉折。有的方向明確,如畢業自台科大的客製化鞋墊品牌拜爾菲特,就是學校研究室產出的創業團隊。

也有的歷程崎嶇,如德川音箱創辦人陳啟川,台大獸醫系畢業後,當過獸醫、賣過早餐,最後因為對木造家具的興趣,意外在音響業扎根。創業,不是簡單的路。既然如此,為何要走下去?「創業」和「擁有一份高薪工作」,差別何在?「創業最大的動機是自我實現,不要把命運交給別人掌握,」兩度創業成功,並在清大研究所開設創業課程的資工系教授蔡仁松說。

自己的工作自己創造,已在年輕族群中成趨勢。根據藝珂人事顧問公司調查,15到18歲的台灣學生中,64%動過創業念頭,更有41%預計在30歲前創業。時點,正好落在研究所畢業後。因此,U-Start創業計畫,今年首度開放碩、博士在校生申請,最高可獲150萬元補助。

研究生較穩定 最適合創業

蔡仁松認為,研究生知識豐富、技術純熟,個性也比大學生穩定,正是適合創業的年紀。在政府「用創業救失業」的政策引導下,不只教育部,近兩年,台灣產、官、學界的青年創業補助,可謂滿地開花。行政院32部會中,就有經濟部、勞動部、科技部、文化部、交通部等13單位提供青創補助,將近一半。

台大有創聯會、清大、交大有創新育成中心,其他開出創新創業學程、提供創業空間的大專院校,更不計其數。如此豐富的資源,究竟拱出多少創業青年?2013年,《遠見》曾在〈台灣憑什麼再贏〉報導中,檢討台灣年輕人「創新有餘,創業不足」。十多年來參加創業競賽的學子累計5萬多人,但商業化的案例卻鳳毛麟角。

防創意、信心、規模三不足病癥

只要2,880元,雜誌+亞諾納25吋行李箱一次帶回家!

其中一個原因是老師缺乏創業經驗與精神。只有創業家才能引導創業家。清華大學副校長吳誠文,千里迢迢從美國矽谷請回的老同學蔡仁松,在研究所開設「高科技創業與營運」課程。一開課,蔡仁松就發現台灣學生創業的「三不」病癥:創意不足、信心不夠與規模不大。

解決第一個問題,蔡仁松先在大四開設創業先修課——「千元創業」,「只教創意很容易發散,所以給學生一個目標,也為創業作準備。」解決第二個問題的方法,則是將創業拆解成十多個步驟,從發想、組團隊、募資等階段,母雞帶小雞般,帶著同學從頭到尾走一遍。第三個問題的根源,則來自台灣理工科學生常憑著技術就一股腦創業,忽略事先評估市場規模,導致營收做不大,收入反而不如去台積電、聯發科當工程師。

以室內芽菜盒在U-Start中拿下製造業組冠軍的「自力耕生」,團隊成員多來自清大與交大,創業基地便在清大育成中心。有一次,芽菜盒容易發霉的技術問題遲遲無法突破,創業團隊去旁聽蔡仁松的課,被點出「創業家要眼觀四面、耳聽八方,找到可運用的資源,不能全靠自己」的盲點,才去找中興大學農業系合作,順利解決問題。

「最近(創業)有點趕流行。最後要是發現創業其實不容易,反而害了學生,」蔡仁松語重心長提醒,有創業夢很美,築夢更要踏實,才能穩健掌握命運。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