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媒體是自我展演的舞台,是真是假也不必全然相信,但一項心理學研究,解釋中國社群用戶有標準的自拍偏好,甚至分析自拍修圖與經濟發展的關係。研究發現,修圖修很大的用戶,通常來自經濟欠發達的地區,背後與渴望社會流動有關。
在將自拍照發布到網上之前進行編輯,是世界各地普遍存在的做法,但東亞地區更盛行,背後受到長期文化價值、全球媒體以及社群平台互動特性的共同影響。許多研究探討照片編輯背後的心理動機,例如對身材形象的擔憂,但很少有人研究用戶的美學標準,以及社會經濟環境的影響。
發表在《遠距資訊處理與資訊學》期刊的一篇研究,四川大學和香港理工大學研究團隊系統性測量中國某熱門社群媒體平台上流傳的數位美標準,分析來自超過 9,000條不同的貼文,總共13,448對高品質圖片,並使用每位用戶貼文中標記的地理位置資訊,然後將這些位置數據與中國各省份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官方統計數據進行配對。
「嬰兒模式」成審美標準
在對編輯過的照片進行分析後,發現一些共同的模式,如用戶會把臉部修改的更小更窄,最明顯的改變是眼睛,眼睛通常會被放大,看起來更圓。相比之下,鼻子和嘴巴通常會被編輯得更小。至於皮膚,趨勢是提高亮度和明度,同時降低色彩飽和度,營造出更白皙、更光滑的膚色,這些改變都符合演化生物學中所謂的「嬰兒圖式」。
研究指出,高額頭、大眼睛、小鼻子和小下巴,這些都是嬰兒的特徵,這些特徵往往會激發成年人的照顧本能,並被廣泛認為可愛、溫暖且平易近人,而平台上的數位美容潮流,很大程度上受到這些青春特質的吸引力所驅動。
經濟欠發達地區用戶愈愛修圖
修圖的程度與區域經濟水準呈負相關。來自人均GDP較低省份的用戶,更傾向於對自拍進行大幅修改,更強調嬰兒特徵,例如放大眼睛、修飾臉型、縮小嘴巴。
來自經濟較發達地區的用戶,往往較少進行照片編輯。研究人員認為,這可能反映不同的自我展現策略,在較富裕地區,人們更容易接觸到多元化的社交網路和全球文化影響,可能更傾向於展現自信和自主的成熟或獨特美學。此外,對於這些使用者而言,過於年輕的形像在職業或社交場合可能被認為缺乏權威性。
而在欠發達地區,符合普遍接受的「可愛」標準,可能是一種累積社會資本的策略。在社會流動性更為重要的環境中,被認為值得信賴、溫暖且無威脅的外表,這些契合社會認可的審美標準,可能更具有社會優勢。
作者強調,這項研究針對的用戶群體,可能無法代表中國或東亞地區所有自拍編輯行為。此外,區域GDP雖然是衡量經濟環境的廣泛指標,但無法反映使用者的個人財務狀況、教育程度或年齡。不過,這項研究角度與結果仍然很有趣,暗示所有展演都有其目的性,在沒有面對面接觸的社群平台上更是如此。
本文轉載自2025.11.10「科技新報」,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