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科技是變革的動力,幸福是變革的目的

第12屆華人企業領袖上海峰會

王一芝
user

王一芝

2014-05-30

瀏覽數 12,900+

科技是變革的動力,幸福是變革的目的
 

本文出自 2014 / 6月號雜誌 以色列,教育就是不一樣

毫無疑問,在現今這個變革的年代,唯一不變的就是變。面對外在環境的變遷,以及技術日新月異的革命,好不容易躍上主流的服務業者也開始焦慮,要是跟不上變革的節奏,可能就會落伍,就註定了失敗,但也有些服務業者在改變的過程中,抓住了契機,贏得新的勝利。

5月9日、10日,由《遠見雜誌》與大陸飛馬旅、《東方企業家雜誌》一年一度於上海舉辦的第12屆華人企業領袖上海峰會暨大中華服務業大會,主題就訂為「變革的節奏」。就如同飛馬旅發起人、遠見傳媒董事長楊振宇代表主席團致歡迎詞時所說,如果走太快,領先一大步,可能成為時代先烈,「但領先潮流半步,可能恰恰正好,成為弄潮兒(走在潮流尖端的人)。」

百位企業家齊聚 精采絕倫

這場盛會是由《遠見》創辦人高希均、發行人王力行在2003年發起,希望讓兩岸三地的華人企業家有一個交流平台。今年的上海峰會就從9日晚間黃浦江上的「浦江夜話」揭開序幕。華燈初上,將近100位企業家和學者們登上了「翡翠公主號」遊輪,緩行在碧波蕩漾的江面,飽覽兩岸流光溢彩燈火,耳邊傳來悠揚的小提琴樂音,但船上賓客的注意力卻全集中在台前精采演講。

除了高希均、唯眾傳媒創始人楊暉等人演講,還有名為「行銷的未來」論壇,深入探討舊媒體轉型,激盪出不少火花。夜話最後一個節目,由國際慈善組織「小母牛」,頒發獎牌給捐贈小母牛到偏遠農村的企業家,讓在場情緒沸騰到最高點。

隔天一早,會場從江上移師到浦東的嘉里大酒店,報名踴躍前所未見,主辦單位只好分成上下午兩場,才終於讓所有報名者都能進場。正式討論前,主辦單位之一飛馬旅首先頒發「華人服務業創新標竿飛馬獎」,一共有九家中國服務業獲獎。

三年前創始的飛馬獎,評選標準有三項,一是屬於創新服務業,在所處的行業居於領導地位,再來是以服務聞名於行業,促進創新服務業的發展,最後則是通過自身努力,使華人服務品質獲全世界認可。

經過層層關卡評審,最後是由上海益實多電子商務(1號店)、易居中國控股(易居中國)、上海西堤餐飲管理、北京趣拿信息技術(去哪兒)、青島海爾、中國國際航空、中信信用卡中心、書香酒店投資管理集團和梅賽德斯-奔馳文化中心,奪下殊榮。

「短脫露」的TED演講方式

用「精采絕倫、高潮迭起」來形容今年的議程,一點也不為過。光是主題演講就有10場,分別從各行各業的角度來談變革之道,還有兩場聚焦在幸福和傳統產業網路化的圓桌論壇。只不過,今年上海峰會和過去11年很不一樣,為了配合主題「變革」,台上沒有演講台,也不能播放投影片,每位講者上台得恪守「短、脫、露」的TED演講方式。

所謂「短」,是不能超過20分鐘,但內容絕對精采,至於「脫」,代表脫稿,講的都是自己腦袋裡最精華的觀點,同時還要「露」,露點,把重點突顯。

這場峰會還非常科技化,完全無紙,議程資料與訊息,完全即時行動通訊,在場所有人還能夠掃描識別證或椅背上二維條碼,透過手機進入微信「掌上華企」,即時和台上講者或台下聽眾互動。舉例來說,當高希均進行「文明的代價」演講時,台下有聽眾PO文,「這麼好的演講,應起立向他致敬。」在演講結束時,主持人回應這則PO文,邀請全場所有人起立鼓掌。

變革時代 幸福仍是最終目標

全國政協常委副祕書長、中央副主席暨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朱永新,接著以「夢想的力量」為題發表演說。對他而言,變革的節奏不能沒有夢想的旋律,變革的時代不能沒有教育的夢想。他認為,如果中國想要一個更美好的未來,企業家必須為教育發聲。

不只是教育,傳統產業在這個變革的年代,也必須以網路思惟創新。飛馬旅CEO暨零點研究諮詢集團董事長袁岳所主持的圓桌論壇「網際網路上的較量」,更找來連鎖洗衣店榮昌集團董事長張榮耀、掌握傳媒創辦人簡昉等人,討論網路恐懼症,及傳統服務業該如何與網路融合。

袁岳對服務,向來有獨到見解。他認為中國新服務的三個一體化,包括線上線下一體化、雲地一體化和前後一體化,將產生非常大的影響,「關鍵就是用一個新的方式,讓普遍廣泛的服務對象,都能享受均等的服務。」然而,企業家也必須把服務的意義更擴大,提升到另外一個層次,就是服務於社會。

淡出中國商業活動許久的信中利資本集團董事長汪潮湧,以國際小母牛中國顧問委員副主席的身分,到場分享他「企業家社會責任與公益精神」的觀點。他提及,企業家應從事公益來回饋社會,幫助更多人富裕起來。汪潮湧的話呼應了圓桌論壇主持人、《遠見》發行人王力行所說,不管是成長或創新,還是變革,大家最想追求的還是幸福!

《遠見雜誌》創辦人 高希均

中國要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更要成為文明社會

文明社會必須具備三個特色,第一,每個人在文明社會裡可以發展他的潛力;第二,每一個在文明社會的人,應該要活得有尊嚴;第三,在文明社會,人民不願意早死,希望好好享受生活。如果拿這三個特色來檢驗,或許文明社會還沒有普及全世界或全中國,但已經在很多城市展現出來了。

我念的是經濟,關心的是教育,嚮往的是和平和永續發展,這幾個因素加在一起,就是一個理想的文明社會。當然一定要有經濟成長做為基礎,且不能有人失學,教育絕對是文明社會的關鍵。很難想像,中國30年前落後的生活水平,現在竟變成全世界最大的經濟體,那是中華民族從來沒有的榮耀。只不過,單單收入增加,還不能構成真正的文明社會,只能獲得人家的重視,還不一定能獲得尊敬。

工藝與科技是文明的價值

想要構建一個文明社會,必須從三大部分著手。只要有機會到歐洲旅行,參觀的多半是文藝復興時代偉大的教堂、皇宮、運動場、音樂廳,甚至是大文豪所撰寫的文章。所以文明社會的起點來自於宗教、文藝、建築,也就是軟實力。但軟實力必須靠工藝和科學支撐,否則難繼續。工業革命後,科技、科學、物理、天文又變成很重要的部分。

進入21世紀,英國曾票選過去1000年來最有貢獻的人,第一名是文學家莎士比亞,其次是科學家牛頓,最後才是政治家邱吉爾,這樣的順序,就是西方文明社會裡的價值。

1980年時,哈佛教授傅高義寫了《日本第一》。那時美國人買日本的車、買日本的電視、買日本的照相機或電子產品,不可一世。但當時很多人包括我在內,都質疑日本人怎麼可能變成世界第一,因為它不開放,是保守主義,很少送人才到國外進修,也不喜歡外國人到日本去,所以日本是一個大國,但不可能變成No.1,因為不夠開放。

去年6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美國總統歐巴馬歷史性的會面,兩天一夜談了近9小時,離開時歐巴馬送給習近平一張加州的紅杉椅做紀念。當我看到那張照片時,就認為這應該是完全符合中國人心理上要求的平等,因為那張椅子夠大,能夠讓習近平和歐巴馬兩人平起平坐。中國在世界上所要求的就是尊重,既然有這麼好的開始,我相信,文明社會在中國已開始啟動。

1號店董事長兼聯合創始人 于剛

【會員限定活動】護國神山怎麼造?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背後的賭注!

中國電子商務大趨勢:行動稱霸、O2O再融合

中國電子商務在未來五年,還會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長,且有十大趨勢。第一是行動購物。2017年手機用戶將超越PC用戶,代表電子商務未來的主戰場不在PC,而在行動設備。行動用戶的特點是,購買的頻率更高、更零碎,購買高峰不是在白天,而是在晚上、週末和節日。想做好行動購物,不能只是把PC電子商務搬到行動設備上,而是要充分利用行動的特性,比如掃描、圖像、語音識別、GPS定位等。

第二個趨勢是平台化。現在一些大型電子商務公司都設置自己的平台,有了平台,可以利用整個社會的資源,彌補商品的豐富度,增加自己的服務和覆蓋率。

第三個趨勢是電子商務將向三、四、五線城市滲透。原因是很多三、四、五線城市靠手機、Pad上網,這些城市的收入已經提高,但是當地實體購物環境卻不太方便,因此會大量運用電子商務。

第四個趨勢是物聯網。大家試想一下可穿戴設備和RFID的發展,未來的晶片可植入皮膚、衣服或任何物品裡。如果放一杯牛奶進冰箱前,自動掃描一下,就能夠知道何時放進去,保存期限到什麼時候,還有用量是多少,當你快喝完時,還可自動下訂單,廠商接到訂單,就可馬上送貨。下訂單可能接觸到電子商務,從供應商那裡下訂單,又關係到生產,也就是說,所有的零售物流和最後的生產,可以全部結合。

服務要整合 行銷更聚焦

第五個趨勢是社交購物,消費者希望聽到親人、朋友、意見領袖的意見和推薦,做為購物的參考。社交購物可以讓大家在社交網絡上更加精準地為顧客行銷,更個性化地為顧客服務。

第六個趨勢是O2O(Online to Offline),最近沃爾瑪全球CEO來上海,參觀了中遠兩灣城,那裡蓋了一個社區服務點,有三個功能,第一是集貨;第二那是顧客取貨的點;第三是行銷的點,用來展示商品。傳統零售在往線上走,電子商務往線下走,最後一定是O2O融合,為顧客帶來更大便利。

第七個趨勢是,雲端服務和電子商務解決方案。電子商務企業發展了很多能力,包括物流能力、行銷能力和系統能力等,希望這些能力可以為商家、供應商和合作伙伴提供電子商務的解決方案。比如我們推出一個SBY(Service By Yihaodian),裡面有行銷服務、數據服務、平台服務和物流服務,最近又推出金融服務,還會有更多服務。

第八個趨勢是大數據的應用。從電子商務的獲利模式分析,最低階是靠商品差價獲利,而最高階則是數據,也就是擁有大量電子商務顧客的行為數據,充分利用數據產生價值。原始的數據相當零散,利用價值很小,但經過過濾、分析,成了訊息,在訊息基礎上建立模型,就可支持決策,成為知識。如果這些知識能夠做預測,舉一反三,就會成為智慧。

第九個趨勢是精準化行銷和個性化服務。大家都希望網站是為我而設置,希望所有為我推薦的剛好是我要的商品或服務,以後的行銷不再是大眾行銷,而是窄眾行銷。

最後一個趨勢則是網路金融。這個平台上有演員、觀眾,還有很多場戲,指的是內容服務,包含保險、基金、小額貸款。演員就是那些銀行、金融機構、保險公司,至於觀眾就是所有的大宗顧客,像是商家、供應商或合作伙伴。

這個平台應該用最好的方式為所有大眾,及所有看這場戲的觀眾服務。

攜程旅行網副董事長兼總裁 范敏

服務要從滿足需求,轉變為創造需求

我認為,在中國社會進化的過程中,服務業最重要的變化在於,應該從滿足需求,轉變為創造需求。舉例來說,我和大多數中國人一樣,不太喜歡喝咖啡,但自從星巴克進軍中國,以前習慣喝茶的白領階級,卻開始喝起咖啡。我想星巴克在中國的成功,是把咖啡文化,包含店裡面的那種感受,創造出一種需要喝咖啡的衝動,以及新的需求。

個性化行銷 挖掘新的消費者

我們說要做社群分化行銷、個性化行銷,最重要的是挖掘新消費者,引導新的需求,創造新的產業,這樣的話,整個社會的GDP,不只是靠蓋房子蓋出來的,而是靠更多內需。前兩年就有一位美國人撰書,描述美國哪些企業創造了哪些需求,又形成了獨特的市場定位,就是很好的參考。

富邦華一銀行行長 詹文嶽

利匯率自由化,中國金融業需要轉型再創新

金融創新往往都是被動的,金融業很少自己主動創新,原因是金融業不像一般商業競爭激烈,反而是一個極端受保護,也極端受監管的行業,基本上不太需要創新。但有六種情況會觸發金融創新,像危機的發生、技術的提升、外在環境的改變、股東對於財務的追求,還有政策的指引。從這個角度看,現在大陸金融業所面臨的是一個大時代,因為這六種情況同時並存,這是在世界金融發展史上不容易見到的。

目前我們仍處於金融海嘯的長尾上,但中國網路金融卻已蓬勃發展,但大陸銀行股跌到淨值以下的比比皆是,更不要談不動產市場的不確定性,以及影子銀行泡沫的破滅,更重要的是,利匯率自由化的政策指引,目前對中國金融業來說,變革、創新已不是選項,而是必然。

中國利率市場化逐漸加快

從1990年到現在,中國利率市場的自由化,非常巧合地和世界金融危機的發生相呼應,包括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及仍存在的金融海嘯。

中國利率市場化的進程正逐漸加快,很多重要措施都在最近這兩、三年內發生。原因有二,第一是外匯存底的增加,第二是人民財富的增加。扣除一些真正比較偏遠的省份,大陸居民GDP人均已達1萬美元,這是個重要關卡,從金融發展史來看,利匯率自由化一定會發生。

台灣早在1989年就完成利匯率自由化,前後花了15年。從那之後,整個市場利率從6%下滑到1.5%以下。這幾件事現在大陸市場都在發生當中,銀行的存利差大幅地縮小60%。1990年代台灣開放了16家民營銀行加入,到目前真正存在的只剩四家,其他不是被整併,就是賣給國外一些基金。民營銀行加入,配合了利匯率的自由化,也讓利差縮小,整合加快。

台灣利匯率自由化產生了三個創新。第一個是事業部制改革。最具體的,就是把法人金融分成大企業、商業金融、中小企業,個人金融分成了財富管理、個人信貸和信用卡,而且彼此不相隸屬,各自有各自後台,追求利潤最大化。

第二個創新是中間業務收入的提高。初期利匯率自由化開始時,銀行並不知道該怎麼辦,迫使自己從一個比較低風險的客戶版塊往下挪移,中間業務收入大幅增加。第三個創新則是混業經營。銀行業如果能夠從事混業經營,將來就會成為整合者,而不是被整合者。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