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未來主人翁

任孝琦
user

任孝琦

1990-10-15

瀏覽數 12,300+

未來主人翁
 

本文出自 1990 / 11月號雜誌 王永慶縱橫金三角

「我和兒子都是在開車時聊天。我當然希望有多點時間跟他們相處,但是工作時間太長,壓力太大,我實在是力不從心。」新加坡一位公司負責人如此描述他和孩子間的關係。

這樣的困境,其實正是亞洲各國在經濟起飛中的共同煩惱。

許多亞洲兒童正承受空前的壓力--一方面他們要忍耐因父母汲汲追求自我成就,而日漸疏離的親子關係;一方面卻又要承受傳統亞洲人對下一代的完美期待。幼小的兒童因此不再尊重長輩,對成人社會失去信賴,以致行為乖張,這幾乎已是亞洲較富庶的國家,如中(台灣)、韓、星、馬、泰、印尼等普遍的社會現象。

物質彌補親情

上述國家在過去二十年間,先後經歷了類似的社會轉型--婦女走出家門,加入工作行列,與孩子相處的時間相對減少;大家庭解體,孫輩不再由祖父母照顧;父母對育兒中心的倚賴日重,而部分在學兒童更成為放學後無人照顧的「鑰匙兒」。過早獨立、缺乏督導,是兒童身心發展過程中一個極大的不穩定因子。

另一方面,經濟日益寬裕,卻無暇與子女相處的父母,往往傾向以物質彌補親子關係中的缺憾;加上許多父母受西方思潮影響,對子女的管教不如以往嚴格,因而使兒童在充滿誘惑的社會中迷失。

一位父親在台北一家大酒店為兒子慶生,大大小小賓客二百多人,一客自助餐五百多元,加上樂隊、雜耍,可謂所費不貲。這位得意的父親卻說:「我的兒子當然要享受最好的。」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在漢城附近新興的高級社區中,兒童往往自己到百貨公司選購物品;曾有一個十一歲兒童一次出手竟是一百萬韓圜(約合一千四百美元),吃驚的售貨員打電話向他的父母查證時,得到的答覆竟是:「你的職責只是賣東西,我兒子愛花多少錢不關你的事。」

然而在另一方面,追求成就的年輕亞洲父母,往往熱中於讓孩子提早接受各種訓練--外文、音樂、繪畫、電腦,五花八門。這些訓練固然有益於啟發兒童的智慧,但加上亞洲各國特有的升學考試,卻形成了兒童心靈上的龐大壓力。 一般亞洲國家普遍缺乏可供兒童休閒的正當場所,兒童從事運動或戶外活動的機會因而受限,相當不利於身心平衡發展。香港的教育專家就擔心,一部分兒童埋首學習,一部分兒童浪蕩街頭的兩極化現象,會益嚴重。

父母是榜樣

雖然亞洲父母無不盡力給孩子最好的一切,但教育專家卻憂心,近年來在亞洲蔚為風潮的金錢遊戲,對兒童有不良的示範作用。像前述那位韓國兒童的父母,就是在房地產投機風中致富的。

政大心理系教授鍾思嘉嘆息,孩子會物慾化,完全是因為他們的父母就是如此。即使香港和新加坡的一些研究報告指出,高成就父母的孩子,在學校的表現普遍優於一般孩子;但同時也發現,這些孩子有追求物質、急功近利、缺乏忠誠的行為傾向,而他們的父母往往就是他們學習的榜樣。

如果亞洲未來的希望寄託在這些兒童身上,就不能再忽視兒童問題了。

(取材自World Executive Digest)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