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從與民眾切身的防洪治水、交通運輸、下水道等項目著手。七年多來共投入161億元,進行218件水患治理、疏濬工程。縣市合併以來,新蓋五座滯洪池,滯洪量增至238萬噸,是合併前的23倍。
過去岡山、赤山山下一帶,每逢大雨必淹,蓋滯洪池時,居民甚至群起反對,後來才明白滯洪池具雙重功能,大雨來時可調節水量,平常就是濕地公園,居住環境變好了,房價也翻了好幾番。例如以前劉厝里居民動不動就得請申請淹水補助,災情曾嚴重到上頭版新聞,蓋完兩座滯洪池後,「淹水情況改善不少,去年幾乎達不到補助標準,無法申請了,」一位當地居民說。
建置公共運輸系統 便捷交通
去年高雄剛完成通車的永安橋改建工程,也解決了樑底通洪斷面過小所造成的淹水情形,連結先前的永安濕地整建工程,改善地勢低窪的淹水狀態,還給石斑魚、虱目魚養殖的環境,未來將規劃永安滯洪池工程,徹底解決當地的淹水問題。陳菊表示,也會持續進行阿公店溪的整治,讓岡山的水患獲得根本改善。
過去,大高雄地區的大眾運輸系統不夠綿密,造成市民多以機車代步。為打造綠色城市,縣市合併至今,陳菊已做到38區「區區有公車」的目標,建構完成四大轉運站,落實30分鐘生活圈。公車路線由124條增至161條,幹線公車也從12條加到15條,民營公車業者增至七家,後續還新開闢「哈佛觀光快捷公車」「燕巢學園快捷公車」,兩條路線近期就能陸續上路,提供轄下主要景點佛光山的觀光接駁,以及燕巢學區交通服務。
去年底推出持「一卡通」免費搭乘市公車後,今年第一季較去年同期成長27%,累計至去年,共有1億748萬人次搭乘。由於成效顯著,還獲得中央補助1.6億元,讓免費公車可以延續至今年底,藉此培養民眾搭乘公共運具習慣。
排除萬難 遷移市區老舊墓地
建置公共運輸系統後,美化城市也是提升居住品質重要一環,除開闢公園等綠色空間外,市區內老舊墓地遷移是不得不做卻又棘手的苦差事。但陳菊選擇面對,例如右昌森林公園原址早在1982年變更為公園用地,由於用地上有公墓群,遷移談何容易,市府歷經兩年多努力,讓居民同意,2011年公園重新啟用,重塑楠梓區的城市面貌,成為北高雄重要的綠色廊道。
為了遷移墓地,陳菊點滴在心頭。她說,做這種事情必須有承擔的勇氣,過去居民反對,現在連里長都爭取優先拆除社區老舊公墓。其中旗津的現代化綠建築生命紀念館就是一大亮點,兼具生態、節能、減廢及健康的綠建築,徹底改變了旗津公墓的景觀。
三年多來,高雄市的公園綠地及兒童遊戲場開闢率(都市計畫區)從54%成長至72%;汙水接管率從38%增加至50%;空氣品質不良率從9.87%降至3.67%;濕地面積也由639公頃增至968公頃,成長51%。
亞洲新灣區 帶動新產業發展
美化後的高雄,連2013年印度南德里市長到高雄參加亞太城市高峰會時,都頻頻詢問如何做到這麼乾淨?由內到外,陳菊帶給大高雄不同的風貌。高雄是相對年輕的城市,日據時代被定位鋼鐵、石化等重工業基地,隨著時代變遷,留下的卻是高度發展後的汙染。詢問高雄人,他們共同的想望就是擺脫歷史宿命,讓城市成功翻轉。
而亞洲新灣區就肩負起此重任。這個堪稱高雄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建設,去年10月,高雄展覽館已正式開幕,今年5月8日舉辦「2014台灣國際遊艇展」,即吸引168家國內外廠商參加,為亞洲最大的室內專業遊艇展。另外,全國第一條水岸輕軌捷運將於9月第一階段試車,高雄市圖書總館預計年底完工,而港埠旅運中心、海洋文化與流行音樂中心也正興建中。
亞洲新灣區不僅是高雄新地標,也扮演帶動新產業發展的角色,「區內每個建設都與正要發展的文創、遊艇產業、數位內容、會展觀光及郵輪經濟相關,」陳菊說,目標就是拉近城鄉差距,並為高雄打造百年的產業基礎。
施政亮點(縣市合併第一任)
①打造亞洲新灣區,高雄展覽館開幕,水岸輕軌、市圖總館年底完工,海洋文化與流行音樂中心動土。
②縣市合併三年,飯店住數人數增加89%,國際航班增加37%,搭乘遊輪人次增加101%。
③合併三年,新增民間投資額1232億元,就業機會近四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