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起白色立體防塵口罩,套上半透明乳膠手套,穿起密不通風的連帽連身無塵衣。在進入金寶生物科技的植物工廠前,這樣做還不夠,不但手套要用RO逆滲透水再次清潔,還要在無菌吹風箱轉幾圈,才算是合格。「我們是用標準化流程,以最嚴格的工廠管理程序來經營植物工廠,目標是做到世界第一!」穿著米白背心、47歲的新金寶集團執行長沈軾榮,指著玻璃窗內綠意盎然的蔬菜自信地說。
從四年前開始投入研究,目前自有品牌「金寶活蔬」已經做到月產3萬3000株。生產包括萵苣、羅勒等多種蔬菜,與單價更高的冬蟲夏草。標榜無農藥可以免洗即食的金寶活蔬,不但已打入西華飯店、國賓飯店、三二行館等,召募會員不到一年,已突破500人大關。
雖然定價高達1公克1元新台幣,是一般有機蔬菜的三到十倍,仍吸引如微風廣場少奶奶孫芸芸、張忠謀夫人張淑芬等貴婦豪氣埋單。目前金寶在深坑占地200坪的一、二期廠生產的蔬菜,已供不應求,預計明年中要增闢三期廠,把產能再增加。
農業結合高科技 克服環境問題
「高科技與農業結合,非常有未來性!」沈軾榮篤定表示,氣候變遷造成農業環境改變,加上土地、水源汙染,使得糧食短缺日益嚴重。以人工控制植物生長環境的能力,愈來愈重要。四年多前,沈軾榮受日本客戶之邀,參觀LED燈取代日光的植物工廠,給了他很大的啟發,若能將台灣最引以為傲的高科技管理能力,搭上台灣深厚的農業基礎,很有機會開出一片天。
回到台灣後,行動迅速的沈軾榮即成立「生物科技專案小組」,一方面請教台大生物產業機電工程學系系主任方煒等人,同時積極招兵買馬,大舉往科技農業進軍。2011年1月,月產3000株的一期廠即告完工,並在2個月後開始收穫。
由於一期廠成果不錯,2012年6月再接再厲蓋了二期廠,把產能提升十倍。從僅限員工訂購,到擴大召募會員,強調鮮採直送宅配到府。「用宅配,是因為最新鮮,從採收到消費者手上是直線距離,」金寶生物科技協理張宏育笑著表示,金寶銷售的蔬菜保留了根部,消費者收到菜再拿去種都還能活,不負「活蔬」之名。
說金寶的植物工廠以五星級規格打造,並不為過。種子由荷蘭進口,先在美國做營養處理,找出發芽率最高的「優等種」。在持續錄影監控的密閉溫室中,井然有序的翠綠作物,照的是經過調整波長的LED燈,吸收添加食品級營養液的RO逆滲透純水,呼吸的是24小時UV殺菌的空氣。從播種、水耕、收成到最後包裝運輸,依照最佳標準流程。每週作物還送至專業實驗室檢驗,確認生菌數、大腸桿菌、硝酸鹽等是否合標準。
採高規格種植 環節滴水不漏
「就是要做到每個環節都滴水不漏,才能保證不出問題,」沈軾榮眼神堅定的說,最初公司曾考慮在土地廣袤的泰國北部,做大面積有機農園,然而考量到即便管理人手充裕,地表的土壤、吹拂的空氣、天上落下的雨水、與地底連通的地下水等,都沒辦法做到100%控制,於是決定改走「無塵室」型的植物工廠。
以管理角度看,人工環控確實能保障品質,不過由經營的角度看,即使產品為高單價的特殊作物,走「高規格」路線的科技農業要能回本,絕非短時間能達成。金寶生物科技總經理俞行瑾不諱言,起初專業研發實驗室造價就要5000萬,廠房建置、系統建立、設備添購等,加總超過1億5000萬台幣。此外20多員工中有一半擁有碩博士,人事成本也不容小覷。
沈軾榮回憶,當他第一次拿植物工廠計畫,和岳父、金仁寶集團董事長許勝雄討論時,許勝雄並未立即應允,而是蹙起眉頭問:「這到底有沒有辦法賺錢?」沈軾榮坦白表示,植物工廠在獲利模式上仍有待突破。現階段他不全然以「做生意」角度來經營,而是當作集團未來擁有獨步全球技術的一項投資。
不賣設備 賣整套經營know-how
迥異於許多同樣投入植物工廠的同業,打的是設備銷售的主意,他說金寶堅持不賣設備,而是要賣整套經營know-how,「賣植物工廠設備,和賣塑膠成形機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
也因此,金寶把主力放在後端整廠銷售上,計劃未來將技術與經營模式,搬到中東、俄羅斯、加拿大等氣候極端、作物生長不易的國家,大量複製。「植物工廠是在當地生產,至少在碳足跡這一點就比進口蔬菜強,」沈軾榮表示,因應「全球在地化」,明年金寶活蔬就會設立第一個海外據點,未來在全球的拓展會更加積極。
如今不僅沈軾榮一家五口都愛吃自家的活蔬,許勝雄也成為金寶活蔬頭號支持者,時常向媒體及朋友推廣。「吃久了活蔬,吃其他農法栽種的蔬菜,會很不習慣,」嘴巴被養刁的沈軾榮說。
近年來,食安問題層出不窮,讓民眾對食安重視度大幅提高,也帶動植物工廠無毒作物的需求成長。「台灣民眾接受速度,超越我的想像,」他表示,原本以為消費者要花十幾年才能接受,沒想到在食安風暴下,無汙染的保證成為強大購買誘因。而起初抱怨「太貴」的聲音,也逐漸消失。「很顯然,民眾愈來愈認同『安心』的價值,也願意為它付出,」沈軾榮有感而發。
植物工廠的幕後推手
台大教授 方煒
換上連身無塵衣、膠鞋、戴上口罩,洗手消毒,全副武裝,拜訪這座位於台灣大學農學院屋頂上的植物工廠,就像要進晶圓廠一般嚴格。不管外頭是溽暑嚴寒,植物工廠裡天天都是風和日麗的蔬菜盛產期,層架上,綠苗鮮嫩欲滴,空氣中飄送薄荷及羅勒清香,嬌貴草莓結實累累。
可別小看這裡,這可是科技大廠、大企業,揮軍農業的取經寶地。研究植物工廠20年的台大生物機械機電工程系主任方煒,早已是科技大老的農業導師。要打造一座植物工廠,得用上十幾項跨領域科技,包含燈光設計、自動調控的溫溼度、營養液循環系統,各式紀錄感測設備,正是高科技結合農業最高境界,讓不少科技業大老驚為天人。
幾年前,台達電創辦人鄭崇華領著十位高層主管來考察,回去後馬上投入植物工廠設備研發;金寶集團執行長沈軾榮也曾來見習,還延攬好幾位方煒的徒弟加入金寶。雖然投入植物工廠並不便宜,要打造一個月產1000株菜的工廠,要千萬台幣以上,但方煒直白地說,跟筆電代工高資本投入,毛利卻只有2~3%相比,高科技種菜,至少有二位數高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