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同治年間,一次溪水暴漲,雖然溪流沖走了老榕樹,但「大樹」的名字,依舊使用至今。如今大樹區最出名的景點莫屬「佛陀紀念館」,但大樹其實也值得細細品嘗。在國樂聲中,啜飲紅豆咖啡;在三和瓦窯,感受傳統建材的氣味和溫度;在舊鐵橋濕地公園,騎著鐵馬尋找「國寶鳥」水雉的蹤跡;尋訪古蹟,今與昔相互輝映。
出發探索大樹前,先來到大樹區公所。公所人員七嘴八舌地分享大樹的好,還馬上端出一盤粿仔條。這是當地的傳統米食小吃,全用米和水製成,不添加任何粉料。第一次吃到冷的粿仔條,和著醬油膏嘗嘗,和平常吃的熱炒粄條相比,更顯爽口清香。許多人說,大樹有三寶:好水、鳳梨和荔枝。在區公所還沒坐熱,就感受到一陣溫暖。我想,大樹的「人情味」,絕對是第四寶。
沿著186縣道,隨處可見鳳梨田,鳳梨叢充滿生氣地生長。鳳梨是長在土裡、樹上還是葉面上?這種來自都市土包子的蠢問題,答錯了也無妨。現在,就和我們一起出發吧!
在地滋味.紅豆咖啡
耗費18年 種出讓人喝一口就流淚的咖啡
在都市待久了,關於咖啡的想像和品嘗方式,似乎成為一種「機械化」的模式,不是去大型連鎖店,就去便利超商沖一杯,不然,就是轉進街角巷弄的咖啡屋。但走進高雄大樹的「紅豆咖啡」,卻顛覆想像。
成群咖啡樹圍繞著中式棚屋,鮮紅色的豆子點綴其中,收音機播放著那卡西和國樂。當下給人一種感覺:「這家咖啡店,很不一樣!」一看見老闆,果然長得很性格。洪志昌留著平頭,帶著眼鏡,講起台語來十分阿莎力。還沒說紅豆咖啡的故事,就叫我們先喝咖啡再說。這裡不端上花式咖啡,也不加糖、奶精,品嘗黑咖啡最純淨的原味。
嘗一口熱咖啡,嘴裡化開香氣,還有種回甘滋味;若是放涼再喝,仍不苦也不澀,口感更加濃郁。洪志昌得意地說,紅豆咖啡一杯所含的咖啡因,是其他咖啡的1/3,「這邊你一天可以喝一到三杯!」
以蛙人的毅力注入咖啡豆
一喝咖啡,他的話匣子便開了。一旁的朋友偷偷透露,洪志昌曾是金門海龍蛙人。四年級生的他,海龍蛙人的血液是否還在蠢蠢欲動,不得而知;但可以確定的是,海龍蛙人的拚勁和毅力,的確注入了他的紅豆咖啡。洪志昌本業是做魚鉤,26年前,由於喜歡喝咖啡,愈喝嘴愈挑,找不到喜歡的咖啡,乾脆自己試種。他萬萬沒想到,這一試,竟然花去18年光陰。
最初,他對咖啡樹種植一竅不通,翻閱國外資料,資料上寫道:「適合種咖啡的海拔為900至1500公尺。」於是他向住在山區的朋友借了幾坪地試種。咖啡豆收成後,泡出來的咖啡卻十分苦澀。他很不滿意,不斷換地方栽種。
跑遍台灣山區 家鄉的土最好
從阿里山到台東,洪志昌跑遍全台30多處山區,還是沒有喝到心中的夢幻咖啡。最後他鐵了心,把20幾顆肯亞原生種阿拉比卡咖啡樹,自然野放在海拔67公尺的大樹老家田地,回頭專心忙魚鉤事業,幾乎要放棄咖啡夢。過了好久,他記起老家的咖啡樹,回家一看,樹已茁壯。洪志昌將咖啡豆採收烘焙,泡出第一杯咖啡。他小心翼翼品嘗一口,立刻驚為天人,「我沒騙你,一口喝下去,目屎都流下來,」當時的滋味,他還牢記心頭。
原來,大樹的紅礫土與良好水質,成為咖啡樹最好的溫床。洪志昌一頭栽進咖啡研究,反覆試驗肥料,孕育出獨樹一格的紅豆咖啡。
奪下2003世界咖啡比賽銀牌
當初因為常有朋友打電話來買咖啡幼苗:「洪ㄟ,豆仔來5株!」加上酒紅色的咖啡豆,串連起來「紅豆」的聯想,也形成鄉土意象。他的咖啡豆甚至還外銷到日本,曾參加2003年東京舉辦的世界咖啡比賽,在182個國家奪下銀牌。
故事說完了,洪志昌又回到最愛的咖啡園穿梭,一手攤開展示公豆和母豆的給我們看。公豆較圓、母豆較扁平,但在我這個外行人眼中,看起來全長得一樣。問他究竟如何區分?洪志昌說:「持續看個18年,你就會分了!」
別家配蛋糕,他們吃咖啡蛋
喝咖啡,總要搭配茶點。蛋糕不稀奇,紅豆咖啡端上的是咖啡蛋、南瓜飯、和咖啡雞。咖啡蛋是咖啡豆磨成粉,加上自製的滷包,放入烏骨雞蛋,熬3天入味。一般茶葉蛋吃起來較為鬆軟,咖啡蛋的蛋白則十分扎實,蛋黃入口即化,可吃出咖啡的香濃醇厚。據說曾有客人吃1顆後,外帶20顆。
初夏嘗鮮.大樹國際水果節
150萬斤香甜玉荷包 擔綱演出水果嘉年華
每年的5、6月初夏,是鳳梨、荔枝等水果的盛產季節。佛陀紀念館問道堂前廣場,上演著一場水果嘉年華!2012年,佛光山第一次舉辦「大樹國際水果節」,攤位多達106個,銷售超過150萬台斤的玉荷包,若以5斤禮盒堆疊,高度相當於120座101大樓;以長度計,則可繞行佛館36圈。
星雲大師曾在〈我與水果節的因緣〉一文中透露,由於童年、青少年時期住在深山古寺,沒有看過水果,更遑論吃水果。在盛產水果的大樹鄉開山建寺多年後,醫師囑咐患有糖尿病的星雲大師,不可食用含糖過量的甜品。因此開山50多年來,星雲大師自己算算,應該沒有吃超過50顆荔枝。
將新鮮果香送給偏鄉小朋友
但在2012年4月,星雲大師輾轉聽聞果農看天吃飯,有時還被中盤商剝削的辛酸,有感而發,因此決定舉辦「國際水果節」,以市價向農民購買100萬斤的荔枝,邀約信徒和別分院幫忙推銷,由佛光山協助通路,款項全部直接給農民。結果,有許多信徒、企業和朋友紛紛響應,自掏腰包送給親朋好友。
今年的國際水果節,佛光山更以雲水書坊行動書車,客串「果香宅急便」,把新鮮的水果送到偏鄉學校小朋友的手上。星雲大師寫道,國際水果節的前後一個月,大家忙進忙出,每天忙得不亦樂乎。「果農們好意給我的荔枝,也就顧不了多年糖尿病必要的忌口,大概已經吃了不只50個了,」星雲大師說。看來,在國際水果節裡,水果的甜,甜上每位參與者的心頭。
雲水書坊行動書車
由於星雲大師非常看重閱讀對於下一代的影響,因此從2007年開始,以貨車改裝為雲水書坊──行動圖書館,跑遍各個偏鄉,讓孩子們都能夠享受閱讀的樂趣。目前行動書車共有44部,每輛車有1萬本藏書,每輛車一週跑8到10個據點,將書香如行雲流水般送到窮鄉僻壤。期待接觸到的每個小朋友都能如星雲大師所開示:「讀做一個人,讀明一點理,讀悟一些緣,讀懂一顆心。」
生態復育.舊鐵橋濕地公園
散步、騎鐵馬 在埤塘間與草木蟲鳥相遇
「散步,還是上馬?」身處占地114.5公頃的舊鐵橋濕地公園,舉目望去,一望無盡的蓊鬱,高雄市舊鐵橋協會執行總監林立輝開出誘人建議。這裡的志工小棧,提供遊客腳踏車租借。騎上鐵馬、踩踏雙輪,的確是體驗這個生態天堂最愜意的方式。
林蔭大道下,腳踏車步道約7公里,如果一直持續向前挺進,可以從大樹區竹寮里,一路騎到林園出海口。我們意不在鐵馬長征,就好好享受徐徐微風。一旁的草叢約有半個人身高,有位跑友正跑在裡頭的埤塘步道上,蟲鳴鳥叫陪跑。不注意看,還以為他正在「草上飛」。為了達到最自然的生態平衡,減少人為干擾,濕地公園的生態保育及復育區裡,任憑草木自然生長,不經修剪,一草一木都生長得理直氣壯。
13個生態淨化埤塘交錯
13個埤塘座落於園區裡,分別具有淨水、生態復育等不同功能,其中A6和B7池的復育目標,主要是為國內瀕臨絕種、有「凌波仙子」之稱的水雉。我們騎車進入草叢,彎進一個埤塘,看看今天運氣如何?
才剛將腳踏車停下,林立輝就小聲驚歎起來。眼前一對黑白相間的水雉,正拍打著翅膀,優雅地飛越天空,好像早已等候多時,一現身就要華麗登場。「我今天都還沒找,牠就自己出現咧,」林立輝興奮地說。水雉是水質生態良好的指標,經過多年努力復育,最高紀錄曾達到六隻水雉在此棲息。「你們看過昆蟲包粽子嗎?」林立輝指向一旁的垂柳,有些葉片捲起,形成小小的三角立方體。原來,這是捲葉蛾的傑作,把蟲卵產在「粽子」裡。
從「黑龍江」變為生態天堂
從10年前的門外漢,只知道「空中會飛的,就叫作鳥」,到如今的生態通,林立輝堅定地說:「今天不做,未來物種就會絕跡。」目前,舊鐵橋濕地公園累計有鳥類140多種、植物210種,堪稱生態天堂。站在公園裡的高屏溪畔,很難想像,這裡曾經是臭氣薰天的垃圾場。
過去高屏溪常被人譏笑為「黑龍江」,家庭、農牧和工廠的廢水,都透過排水溝排入高屏溪,讓許多高雄人留下「水」的陰影,從小就不敢喝自來水,還要花錢買水。2002年,當時的高雄縣政府著手建立人工濕地,進行水質淨化。廢水經排水溝排進13個埤塘,停留與沉澱7天,由濕地植物和微生物予以淨化,再排入高屏溪。2005年完工的舊鐵橋濕地公園,已擺脫昔日的垃圾山形象,成為大自然獻給大樹區的禮物。
200位志工投入 功不可沒
這件禮物的背後,舊鐵橋協會的200位義工功不可沒。長久以來,義工們維護生態環境,不吝分享與解說。曾經海棠颱風和八八水災肆虐園區,也都靠義工站上第一線,恢復原有樣貌。林立輝笑著說,最初其實只是喜歡打壘球,卻苦於找不到適合場地,期待政府把垃圾山變成壘球場,等候多時卻沒動靜,於是決定先成立舊鐵橋協會,號召當地志工參與,關心自己的故鄉。
採訪當天,騎鐵馬經過園區內兩座壘球場時,已接近黃昏。夕陽餘暉灑落,孩子玩球的嬉鬧聲在耳邊迴盪。「結果我都沒打球了,沒想到當年為自己,現在都奉獻給人家啦!」林立輝大笑。這是從2個壘球場,而催生出來的夢想。民眾的力量實在無窮,讓垃圾場化身成生態天堂。
人文古蹟.曹公圳水門及鐵道
水文與鐵道交織的歷史印象
若是古蹟迷,在舊鐵橋濕地公園鄰近地帶踅一趟,就可蒐集到曹公圳水門、竹寮取水站、舊鐵橋和三和瓦窯等四座古蹟。幫你翻開歷史扉頁,訴說鐵道、磚瓦和大樹水的歷史。
第一站先來到曹公圳的舊圳五孔水門。清領時期的1837年,曹公圳由鳳山縣知縣曹謹開鑿,和瑠公圳、八堡圳並列當時的三大水利工程。站在高聳的水門前,水門如今早已斑駁,但想像一下當時情景,噴湧的泉水,幾乎灌溉了大高雄所有農業精華區。曹公圳水門旁,現為澄清湖抽水站,提供高雄的民生和農業灌溉用水。今昔兩相對照,留下歷史的容顏。不變的是,這裡象徵大高雄人民的生命大河,水的循環和生機,生生不息。
竹寮取水站與舊鐵橋
第二座古蹟也與水相關。為了抽取下淡水溪的表面水和伏流水源,1909年竹寮取水站完工。建築風格中西合璧,十分特別,有中式的瓦鎮和山牆,山牆上的縷空窗戶,則涵蓋哥德式建築強調的垂直元素。這裡完整保留了日據時代取水站的完整裝備,例如車床、抽水井、材料室與大型馬達等等。在時代淘洗下,儘管現在不再運轉,但從現在的眼光來看,這些設備仍十分現代化。
來到舊鐵橋濕地公園的中心,就看見一座虹狀拱橋橫跨高屏溪。這是下淡水溪鐵橋(舊鐵橋),也可以算是這趟古蹟集點的重頭戲。舊鐵橋於1913年完工,由日本工程師飯田豐二設計興建,全長1526公尺,是當時亞洲最長的橋樑,號稱「東洋第一大橋」。
日據時代,大樹鄉的南來北往全靠舊鐵橋。鐵路電氣化後,告別了燃煤動力火車奔馳年代,1992年舊鐵橋正式除役,成為台灣唯一被列為二級古蹟的火車鐵橋,這段歷史,成為令大樹人驕傲的鐵道史。站在綠草如茵的草皮上仰望,新舊鐵橋平行相互輝映,拿相機隨便一拍,都是一幅動人的圖畫。短短15分鐘,新鐵橋上就出現兩節電氣火車,從高雄的九曲堂,一路轟隆轟隆地駛向屏東六塊厝,舊鐵橋始終寧靜。
百年傳承.三和瓦窯
以磚瓦串起記憶中質樸的美好
烏黑的「三和瓦窯」窯廠裡,露出金黃的火光。走過百年風華,傳承四代的窯火仍舊固執地燒。經歷高溫1050度的炙燒,淬煉成暗紅的磚磚瓦瓦。還沒踏進窯場,會先聞到一股柴燒味。習慣了都市的鋼筋水泥,這回實地感受磚瓦建材的溫度和氣味。「許多小朋友沒看過磚頭,還以為我們做的是餅乾,」三和瓦窯行銷特助許西平笑說。九人以上,就可以向三和瓦窯預約文化導覽,一窺一磚一瓦的製造過程。彎進一座大窯室,寬與高約6公尺,土坯已清出大半,尚留下一些,像大型的土坯疊疊樂。
疊土坏要靠老師傅技術
許西平解釋,窯室從裡到外、從上到下,滿滿堆疊土坯,柴火放入小小的窯門,熱度要讓整座窯的土坯都燒透,全靠疊窯師父的技術,如間隔多少、不同坯體如何堆疊,全部大有學問。據悉,師父現年70餘歲,10多歲就開始在這裡疊土坯。
時間倒轉回光復初期,大樹出產許多自然黏土,土質細密且少雜質,很適合燒磚瓦,自然形成了窯廠聚落。極盛時期,這裡聚集了20家窯廠,130多座瓦窯日夜不停地燒著熊熊窯火,各地建商趕牛車、捧著現金,趕來窯廠外排隊買建材,排隊車陣可以綿延數公里。
創意 讓磚瓦回到尋常人家
然而,再堅硬的磚瓦,也抵擋不了時代的洪流。1960年代後,鋼筋水泥成為建築的主要材料,取代了磚瓦的地位,窯廠也逐漸沒落,使大樹鄉的窯廠紛紛吹起熄燈號,唯有三和瓦窯仍舊堅持下來。
對第四代窯主李俊宏來說,三和瓦窯是從小到大的家族記憶。他出生3個月,父親就去世,由媽媽和伯公撫養長大。小時候在瓦窯玩遊戲,聽工人描述父親擔任瓦窯工頭的形象,看著辛苦的媽媽一邊苦守瓦窯,一邊拉拔孩子長大。
直到大樹瓦窯聚落的夕陽落下,許多鄰近的瓦窯一一收掉,本來在銀行業工作的李俊宏,毅然決定回家撐起瓦窯。「心底就一直想回來,長輩為我們付出這麼多,我應該回家分擔辛勞,」他說。2007年,李俊宏開始構思如何讓古老瓦窯活出新生命。心想磚瓦多出現在古蹟或寺廟,如果能走進尋常百姓家,讓更多人欣賞磚瓦之美,那該有多好。
喚醒記憶 活化傳統產業
於是,李俊宏加入社區營造的課程,成立磚瓦工坊,讓傳統瓦窯產業與文化創意與現代生活緊緊相合。於是,名片架、杯墊、和練毛筆的習字磚,接連出現在三和瓦窯的「磚賣店」。最受歡迎的「起厝」系列,可以用40塊小磚塊、水泥和攪拌棒,自己砌磚、蓋房子。小磚塊搭建成灶,裡頭放置燭火,轉眼間就變成一個水壺保溫座,設計頗具巧思。
許西平分享,所有的磚瓦文創產業設計,都是希望能結合空間、生活、和古早味,串起大家的記憶。看著三和瓦窯的紅磚圍牆,一位鳳山畫電影看板的老師父,特別描繪出疊窯、出窯、用牛車運送磚瓦等舊時的點點滴滴。時光持續推進,不過最樸質的美好元素,依舊能打動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