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建築美.撼人心

佛教文化立體書 宣揚慈悲大願

林讓均
user

林讓均

2013-12-20

瀏覽數 20,300+

建築美.撼人心
 

本文出自佛陀紀念館深度遊

當年的荒蕪,與現今的壯麗,很難聯想在一起。佛館的空間設計,基本上以本館建築為主體,再加上「前有八塔、後有大佛、南有靈山、北有祇園」的壯闊格局,不僅在視覺上震撼人心,並有將佛法奧義融入建築之中的藝術創舉。

來參觀佛館的民眾,不妨在旅程一開始,先到佛館八塔的「八道塔」,看看佛館的草創史及過程中的工地照。當初,佛光山是先向專製雷管、炸藥的擎天神公司,買下60公頃的土地,再因緣際會地逐步將土地收購至目前的100公頃。

其實早在1998年,佛光山迎回佛牙舍利之後,星雲大師就發願要建佛館供奉,其間曾委託好幾家建築事務所設計藍圖,卻一直遲遲未定案。

1.建築之奇〉

星雲大師用寶特瓶、面紙盒 排出佛國藍圖

「我們遇到的困難是,建築師通常不通曉佛法,而學佛的建築師呢,又不見得了解佛光山『人間佛教』的真義,」如今回想,佛陀紀念館館長如常法師忍不住苦笑。就這樣,近10年間累積了100多個建築提案,卻沒有一個令人完全滿意。眼見時間愈來愈緊迫,2008年底,佛光山弟子只好把星雲大師請出來。

流暢解說意念 數字都精準

星雲大師拿起身邊素材,不一會兒,大桌上出現一個以寶特瓶、保溫杯、面紙盒與報紙排出的建築模型,這就是佛陀紀念館的最初原型。「這裡要有8個塔,塔基170坪,上有7層,逐層內縮……」在眾人的驚歎下,星雲大師不僅當場排出模型,還能流暢解說設計意念,連數字都精準說出,好像在心中早已排練許久一般。也因此,懸宕已久的藍圖,就在那天晚上定案了,而建築師就是星雲大師本人!

擘劃200道場 累積腹案

「大師雖然沒有建築師執照,但他在全球蓋過200多家道場,多年累積的經驗,讓他早有一個理想腹案!」如常法師說,星雲大師之所以遲未出手,只因為他認為:「如果都我來做,那佛光山就沒有人才了!」大師願意等,等人才開竅、等水到渠成。看起來好像一夜之間信手拈來,其實這個提案早在星雲大師腹中,既合乎實際用途,也貫通佛法奧義。

2.建築之妙〉

見塔如見佛 佛館構成像一本佛法概論

「佛陀紀念館,就像一本攤開的佛法概論!」如常法師指出,本館主體,是覆缽式的印度式塔形建築,「佛教裡,見塔如見佛,所以主館本身就是佛陀的象徵!」空間規劃上,可以看到本館四角立著印度式的四塔,再往前走,則會見到成佛大道兩旁、左右對稱的中國樓閣式八塔。

四塔到八塔 象徵佛法東傳

如常法師解釋,從四塔到八塔,象徵「佛法從印度走向中國」。這條從印度發跡、東傳中國的傳播途徑,不僅意味著佛教在時空上的開展,同時也是佛教在學思經典上的演進。因為,四塔代表的「四聖諦」──苦、集、滅、道,是佛陀最初對世人講述的佛法真義。而八塔所代表的「八正道」,則是佛教東傳中國後的實踐法門;而佛館的八正道,又融合了佛光山「人間佛教」要義。

也因此,星雲大師特別將這八座塔,分別命名為「一教塔」「二眾塔」「三好塔」「四給塔」「五和塔」「六度塔」「七誡塔」「八道塔」,每個名字都依佛法而來,看似深奧,卻不難落實在生活中。例如,「三好」強調「身、口、意」三業清淨,期許世人「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就連8歲孩子也能每天做到這些事。以上所提,從四塔前進八塔,是象徵佛教東傳的路徑。有趣的是,再從八塔回溯四聖塔,還有另一番修行的體會。

參訪動線如同成佛過程

順著動線,從成佛大道沿著八塔走向四聖塔、本館,而後親近佛光大佛,儼然就是「成佛」的過程。因為從八道塔出發,沿路要實踐八正道,遠離殺盜淫妄等基本五戒,行六度波羅蜜,增進人我和敬、世界和平等五和,一直回歸到佛陀最初的四聖諦教誨,做完了這些人間功課,才能開悟成佛。

這也是星雲大師所倡導的「我是佛」理念,希望眾生到了佛館瞻仰佛光大佛,心中不只有崇敬,還能發心鍛鍊本有的佛性。「行佛所行、為佛所為,眾生皆能成佛!」星雲大師把這份大願,寄予佛館的建築中。

3.建築之心〉

設計善用心理學 讓人崇敬更使人解放

除了理念,佛陀紀念館這個設計案,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建築中的人性」。你一定會好奇,為什麼佛館入口是一個商業餐飲區?完全顛覆了人們對佛門聖地的想像!這就是星雲大師的巧思。

從熟悉事物讓遊客放鬆

如常法師指出,一個人到了宗教聖地,通常會緊張,怎麼讓他放鬆?「讓他上一下廁所、吃喝一頓,而且一見到7-ELEVEn、星巴克等熟悉的事物,心就軟了、開了。」禮敬大廳有各式的餐飲及禮品專賣店,還有淨房(廁所)等設置,星雲大師的用意,就是要大家餓了、渴了,就先吃喝,想上廁所了,就去方便一下。等生理需求都獲得解決後,就能轉換心情,好好體驗佛館的性靈之旅。

平靜到驚歎 感受視覺震撼

而出了禮敬大廳,轉過一道門扉,立刻看到遠處氣勢莊嚴的大佛,遊客往往「哇」聲不斷。「一個好的建築,要讓人一進入,就『哇』個不停!」如常法師說,大師以禮敬大廳來當佛館門面,也是為了不讓人一眼看穿佛館布局,這是運用中國的園林式建築,及廊道曲折的空間概念。

當訪客一繞出大廳,視線瞬間會順著排列成兩道直線的八座塔,延伸到位於透視點的大佛。焦點落在氣勢莊嚴的大佛身上,就會產生視覺上的震撼。這番視覺衝擊,會令人對巍峨在上的大佛產生崇敬之意,並且倍覺自我渺小,開始靜下心來、反躬自省。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色彩心理學 建築融入環境

到過佛館的人,常常會覺得「怎麼佛館怎麼拍都好看?天空特別美呢?」先別以為這是神力帶來的異相,其實,其中也藏著一個色彩心理學的祕密。「為什麼佛館很美?因為用到最少的顏色!」如常法師說,大師厲害的地方,就是將建築融入周遭環境。所以佛館有大片的草地,能夠和旁邊的山景相互呼應,連地上的磚頭都是淺綠色。

另一方面,佛館的建築群,則呈現出漸層的黃色系。視覺最高處的大佛,周身散發金黃,八塔的頂樓瓦楞是深黃色。逐次往下,塔基則是由淺黃色的鏽石為底,外觀飾以同色系的黃砂岩。而在各角落走動的佛光山法師們,身上一襲飄逸的黃長衫,也呈現另一種黃色色階。無意中,成了佛館風景中最跳躍、卻又和諧的一抹筆觸。

透過巧思引領心靈狀態

身兼佛光緣美術館總館長、擁有藝術碩士學位的如常法師解析,建築的色彩夠乾淨,就會凸顯周遭藍天綠地的千變萬化,讓天空看來特別美,草地也特別生動。最重要的是,「顏色愈少,人愈靜!」再一次,大師透過建築設計的巧思,引領了人們的心靈狀態。

4.建築之人〉

以身丈量 打造人性化空間

誠如如常法師所言:「建築師要蓋房子太容易,但同時要照顧到使用者的心,則太難。」然而,從個人經驗出發的「素人建築師」星雲大師,卻格外能照顧到人性。

緩坡設計 訪客步行不覺得累

「從入口走到佛光大佛座下,你會累嗎?應該不會。但事實上這兩端的地面落差高達30公尺呀!」佛光山副住持暨都監院院長慧傳法師常以此為例,向訪客說明佛館空間的巧妙布局。

爬了30公尺(約10層樓高)、又走了大約600公尺,但訪客之所以不覺累,是因為佛館採取「緩坡」設計;而且以中式園林的空間概念,採取曲折的迴廊貫穿其間,能分散注意力,降低疲勞感。例如,從禮敬大廳走到本館,可以選擇走中軸線上的成佛大道。但南部天氣悶熱多雨,大師就以南北各一道風雨走廊連接八塔,延伸至本館。

邊走邊賞畫 還有石椅休憩

此外,走廊內側鋪上刻滿捐獻者芳名的功德牆,以及主題是佛陀故事的水泥浮雕畫作。如此一來,走在這兩道長廊上,還能一邊欣賞牆上的藝文創作,每走一個塔,再繞進去玩一玩、看一看。累了?八塔內還有椅子可坐,走廊旁更排列著小石凳,讓人隨時可稍作休憩,卻不能斜躺其上、以免失了體面。就這樣,遊客像在中式園林繞著迴廊,一進一進地遊賞,不知不覺就從禮敬大廳走到了本館。

人潮多、椅子多、廁所多

佛館還能怎麼人性化?如何方便參觀者?

攤開佛館的全景圖,你不難發現,不僅廁所特別多,連飲水機也到處都有,還貼心把位置都標註在導覽圖上了。

所以才會有佛館三多:「人潮多、椅子多、廁所多!」的說法。「大師以經驗知道,遊客何時口渴了,什麼時候又該上廁所啦!」如常法師解釋,大師只要在佛光山,就會每天到工地視察,甚至一天巡上三趟。

多方設想參訪者需求

佛館起建後,本來坐著輪椅巡視工地的星雲大師,有天突然想上到本館塔剎上看看。隨侍法師們四人在大師背後攙扶著,讓他拄著拐杖,一層一層看上去。「這趟之後,大師做了一個決定,把供奉佛牙舍利之處,從本館高樓塔剎改到玉佛殿!」如常法師說,大師以身丈量,發現對身體不便者,即使有電梯,爬上高樓還是很不便利。

大師在未開館前,就多方設想參訪者的不變與需求。難怪,如今佛館會成為台灣最具人氣的熱門景點。

5.建築之力〉

空間追求省力 要軟體也要教化

當初,佛館建築群就是以一個能夠給數萬人集會的規格來規畫,100公頃的佛館,甚至足以容納10萬人聚會。但問題是,這麼大的空間該如何管理、維護?「愈省力愈好!」如常法師舉例,曾經有人建議南部天氣熱,佛館應該闢一座水池。「那我們法師成天洗水池就好啦!」星雲大師推估水池會占掉2萬人的集會空間,否決了這個提議。

建材挑耐用 可替換性高

再談到八塔,除了用塔基做為活動場所外,每座塔基上的樓層都用來當「天宮」,展覽文物。「大師這樣規劃,是因為展覽場所不用人去管,要不然一層樓放一個人,至少要多出56名人力!」如常法師指出,依此「省力」原則,像建材也只選用耐用、可替換性高的材質。

現在,許多訪客身在佛館時,常有恍如置身於一部大書之中的感覺。因為佛館真的有看不完的故事,每個角落,舉目所及的牆壁,都如同一本本攤開的大繪本,畫著一個又一個佛陀故事、護生小品或禪門公案。

佛法為何物?人生當何往?在佛館逛過一圈, 相信就能有所領悟。這就是「境教」。星雲大師認為,教化的最高境界,就是沒有人耳提面命,人們在環境中經由所見、所聽、所觸,即可心領神會。「我們的博物館,只能滋養心靈和智慧,但你的博物館,卻可撫慰心靈、給人方向!」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張譽騰,曾如此告訴如常法師。

充滿人性佛性又兼具美感

沒學過建築學、色彩學、心理學,根本沒上過一天學的星雲大師,僅憑著自身經驗與佛學修為,就讓一個充滿人性、佛性,又兼具美感的「人間佛國」,誕生在世人眼前。這讓如常法師也不禁納悶,他問大師:「師父,您成功的祕訣究竟是什麼?」星雲大師這麼回應:「我凡事要做的,都在想是不是你要的!」這不就是他一輩子倡導的,「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的「四給」精神嗎?

下次來逛佛館,張開眼睛的同時,記得也打開你的心,細細體會這位素人建築師透過一磚一瓦,娓娓訴說的人間佛教真義。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