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這次在北京舉辦的亞運會,對於大陸具有那些重要意義?
答:聯合國開大會,可能老百姓並不關心,但是一個運動會或比賽誰拿第一全世界都很關心。這就說明辦好一個運動會有助於振奮民族精神、提高國家在世界的知名度和影響,以及能使全國在一個共同的目標下,暫時將個人的政治、宗教或信仰上的見解放在一邊。
亞洲注意的焦點
中國過去被稱為「東亞病夫」,中國老百姓對這四個字的印象很深,認為這是西方對我們民族的侮辱。因此,亞運的奮鬥目標中,有一個就是要將西方扣給我們的這頂東亞病夫的帽子摘掉。同時證明,中國自己有能力把一個大型的綜合性運動會辦好。
基於這樣的認識,因此全國人民都很支持。
問:經由這次亞運會,大陸希望在國際間產生什麼影響?
答:第一個,通過辦亞運,使中國成為這一段時間內亞洲國家和人民注意的中心。不管辦得好、辦不好,大家都在關心。
「六四」以後,國際間對我們的社會穩定產生懷疑,從那以後,大家對於中國是不是能夠辦好亞運會採取懷疑的態度,但現在看來,中國的確能夠辦了,而且能夠辦好。
國際間注意的重點並不在於亞運會誰取得什麼成績,而是通過亞運會來檢驗中國的國力以及社會穩定性。
問:不少人認為亞運耗資龐大,耽誤了其他建設,你有何意見?
答:很多人認為辦一次大型運動會的得失主要在經濟,這是根源於一九八四年洛杉磯奧運會,當時說奧會的主辦人很有本事,為國家賺了很多的錢,這是不確實的。
老百姓也受惠
對美國政府或奧會本身,事實上是把眼光放在社會效益上。通過洛杉磯奧運會來使國家團結;利用奧運會,到處掛美國國旗、奏美國國歌,把那些奧運明星弄到各地去演講、去宣傳,增強美國人對國家的概念,這是他要達到的社會效益。
開始時我們有一些老百姓不理解,認為花這麼多錢蓋體育場幹什麼?花這麼多錢辦亞運會幹什麼?還不如把這些錢用在辦學校或其他上面。
這個一點也不奇怪,因為老百姓總是從他眼前利益出發。對他而言,最急需要的是他住的房子、孩子要受的教育,但隨著亞運會的進展,他們也看到本身的一些效益,例如北京體育館分散在各區,在每一區,民眾都有一個活動和集會的場所;不喜歡體育活動的人,也可以到體育場看文藝演出,可以舉行一些會議,這些以前沒有,現在都有了。
另外,為了辦亞運會,在道路、交通、通訊的建設上提前了五年,而且蓋了許多的公寓,這些帳都算在亞運會上。全包括在內。
現在老百姓眼光逐漸從經濟上轉移到社會效益上,這個轉變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決心辦好,每個人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現在為什麼世界有許多國家都爭著辦奧運,與其說是從經濟利益上考慮,不如說考慮社會利益。
但坦率的講,我想沒有一個國家辦奧運會能夠賺錢。
問:台灣也想承辦亞運,想知道大陸在整個籌備過程中,那些問題特別需要下工夫?
推動軟件進步
答:如果拿籌備的四年來講,前三年主要是蓋場地設施,後一年是針對軟件設施。現在我們的經驗是硬件容易、軟件難。硬件是我有投入,就能有東西出來;軟件是時間很短,有再多的投入,也不可能立即見效,如果說是有什麼困難,就是這個軟件的問題。
現在我們花了很大的力氣,是不是能夠取得很滿意的效果我不敢說,但通過辦亞運對整個社會的軟件是一種很大的促進和推動。
因為亞運會是在改革開放的形式下進行的,因此所有參加亞運會工作的人以及北京的市民都要適合在開放形式下,和來自五大洲,特別是亞洲的朋友在一起。不可避免的,雖然可能經過困難,遭受到曲折,然後培養出這些人才,是我們今後五年、十年寶貴的財富。
問:台灣選手二十年來第一次參加亞運會,尤其又是到中國的土地上,你覺得有什麼特別的意義?
答:這次亞運會是台灣中斷參加亞運會二十年第一次參加,大陸方面是非常高興,亞洲的同胞,包括台灣,通過亞運,大家都在一起,這是很有意義的事,特別是在自己的土地上,也為下一步雙向交流奠下基礎。
台灣不具承辦條件
問:大陸爭取二000年奧運的機會如何?
答:任何國家的體育界都希望在自己國內辦奧運,對我們來講,辦亞運之後,自然而然會想辦奧運。現在來看,我們基本的條件並不能說完全都建立好了,但我們還有十年來創造這個條件。現在世界上,有愈來愈多的國家和城市都願意辦奧運會,因此其中的競爭還很激烈,中國也要以特有的條件來參加競爭,爭不爭得到我還不敢說,不過我們還是很有希望。
問:台北方面也希望爭取一九九八年亞運主辦權,你的看法如何?
答:坦白說來,你們現在還不具備條件,理由很簡單,你們現在都還未能允許大陸運動員自由參加在台灣舉辦的任何運動賽。你們規定在一九九八年才能允許。要辦亞運必須現在就執行,等於我們一九八四年在漢城申請北京亞運會時,就已經說明所有運動員都能按規定參加。
因此,人家不是看空話的,這點做不到,我們也不可能說,「好,你不讓我進去,我還支持你辦亞運會。」這是人之常情,這個問題不出在中華台北奧委會,台灣體育界、社會輿論都希望我們參加,也許台灣某幾個決策人有所顧慮。
(杜晴惠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