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家有著日本人細膩,但卻比日本人更大膽、更成功走出「創新的兩難」困局的台灣優質企業。1989年,美國嬌生(Johnson & Johnson)公司研發出全球第一款「拋棄式」隱形眼鏡,售價每片僅需數十元台幣,嚴重衝擊一副要價上千元的傳統隱形眼鏡巿場,台灣規模最大的精華光學,尤其首當其衝。
當時,精華每年營收上億,獲利破千萬元,大可不必理會這場變革,但創辦人之一,也是台灣第一位隱形眼鏡技師周春祿(已歿),卻選擇勇敢面對。他問股東,「你們是要今年賺8000萬,之後卻一毛錢都賺不到?還是全力拚轉型,好讓公司永續經營?」
精華理性選擇後者,以1996年將當年賺得的8000萬,再增資1000多萬元,全數投入研發,打造國內第一條拋棄式隱形眼鏡生產線。約莫同時,全球兩千多家眼鏡業者,其中有超過1980家不願轉型,誤判情勢。如今,精華每年的營收與獲利穩定成長,蟬聯台灣生技類股股王寶座多年,2012年營收突破40億台幣,每年生產兩億多片隱形眼鏡,不但躋身全球市占率前5強,在台灣市場更搶下第2名,僅次於龍頭嬌生。
三大關鍵:技術、文化、客戶關係
精華成功轉型的原因,就在他們擁有3大關鍵:技術領先、組織文化、客戶關係。1986年,擁有技術背景的周春祿找來朋友褚富雄、張溪石,以及負責銷售的陳明賢,共同出資創立精華光學。一開始,精華就清楚這個產業的特性。「品質,是我們的生命,也是隱形眼鏡被人接受的唯一要件,」周春祿長子,現為精華光學總經理周育然認真地說,隱形眼鏡直接接觸眼睛,舒適與否,騙不了人。
台灣工銀證券研究員李佳桂分析,隱形眼鏡涉及眼科醫學、鏡面光學、力學、材料學等多項專業,必需經過精密計算,才能整合生產。更難的是,巿面上並無標準機器設備可融合4項專業製程,全部都得要依據個別商品量身打造,因此牽涉機械工程及軟體專業。
現任精華光學董事長陳明賢分析,買了硬體設備,操作軟體也要修改,沒改好,等於沒用。精華在周春祿帶領下,逐一克服困難,從原料蒐集、製程設計、到產品量產,樣樣自己來,「對於細節,他比日本人還像日本人,不懂的事就從頭學,找方法解決,」周育然回憶。為了和大廠競爭,精華還用心蒐集與建立各國人種眼球的光學資料庫,而這正是精華得以突圍的原因之一。精華現在每年的營收中,99%來自拋棄式,傳統隱形眼鏡只占1%。
除了技術領先,精華更強調公平的企業文化,讓公司上下,全都願意齊心付出。精華有4位創始股東,周春祿特地將65%的股權,分成3份17%、1份14%,任何決議必須多數人同意才通過。為避免爭議,周春祿始終不願出任董事長。
對待基層同仁,精華也很大方,周育然舉例,全體員工共享精華績效,各個層級年終獎金相差不多。這樣的企業文化不只對內,對外也是如此。陳明賢記得周春祿有次買設備,不但沒有砍價,還問廠商,「你的設備做得那麼
好,只賣這個價格,划算嗎?」之後這家廠商深感遇到伯樂,結束與美國大廠的合作,轉而與精華密切互動。
行銷哲學:代工與品牌並進
因為不占人便宜,產品技術又好,包括日本最大的光學大廠Hoya、德國蔡司,都委託精華代工。這些客戶也適時提供當地資訊,又幫助了精華創新。精華率先推出的「彩妝片」,就是中東客戶的建議,因為當地女士包得密不透風,只好在隱形眼鏡上作文章。
近幾年,周育然、陳明賢分別負責研發生產及業務行銷,在既有基礎上,又開創出一番新局。操盤策略方面,占營收70%的代工業務、與占30%的自有品牌帝康(Ticon)同時並進。精華一面持續與日本、歐美、中東等地客戶的密切關係,推出高傳真鏡片、玻尿酸保濕鏡片等,在台灣則主打帝康。大陸也是重點巿場,2008年,精華設立上海帝康公司。
成立27年來,不斷創新、締造紀錄的精華光學,將來仍會活力十足地挑戰下個黃金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