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他們是看漫畫長大的

賓靜蓀
user

賓靜蓀

1990-07-15

瀏覽數 15,950+

他們是看漫畫長大的
 

本文出自 1990 / 8月號雜誌 第050期遠見雜誌

新力(SONY)社長盛田昭夫曾經問他的滑雪教練,是否讀過他的自傳「Made in Japan」時,她答道:「如果那是一本漫畫書,我樂意拜讀。」

也許這位滑雪教練所說只是戲言,但是占全日本出版市場三分之一的漫畫書籍和雜誌,的確已經改變年輕一代的語言和思考方式,並隨著讀者年齡層的提高、擴大,而成為一種全民文化。它的大眾性格甚至勝過小說和電影;它的強大威力,由朝日新聞週刊稱之為「吞噬日本列島的文化怪獸」可見一斑。

在日本,「高中畢業也代表了從漫畫書畢業」的想法已經落伍。日本的漫畫書內容隨著讀者的年齡同步成長,充分反映社會上每一階層的心理、生活。六0年代在「故事人性化、圖像真實化」的前提下,懷春、夢幻的少女落入凡塵,成為掙扎於日常生活的挫折、慾望和憧憬中的「OL」(office lady)或家庭主婦。透過女性漫畫家的妙筆,大膽描繪性愛場面的女性漫畫(lady’s comic),「較小說更接近真實,不但可以消解慾望,也是人生的教科書。」一位家庭主婦表示。

而少年英雄、超人則轉化為現代企業中,周旋於辦公室派系鬥爭與女性之間的上班族。以暢銷的「課長島耕作」為例,四十二歲、英俊、能力強的主角島耕作,無端地被捲入公司裡的人事紛爭,卻因為具有容器中的水般性格,能夠將自我主張、企圖心等置於企業的大架構中,才得以從複雜人際關係的壓力中解放出來。

在感情方面,離婚對島耕作來說,並非不幸,反而提供他談情說愛的最好藉口。強調「好品性」和單身自由的特徵,是這類上班族漫畫的共通魅力。

企業漫畫

除了上述探討現代人心理的漫畫之外,日本人還發展出兩條新路線。為了配合漫畫迷自高中、大學畢業後的求職準備,從未出版過漫畫的世界文學社,特別推出十二冊企業漫畫,內容包括本田(Honda)、新力、味之素及世界最大證券公司野村等熱門企業的簡史介紹。四十家對社會訊息極為敏感的大公司(包括松下電器及馬自達汽車),已經開始用漫畫為顧客及員工編製使用或技術指導手冊;許多大型企業也將公司通訊改成漫畫型式。

非故事性的漫晝在日本更是登上大雅之堂,成為歷史性、知識性的書籍。「吃漫畫奶水長大」的讀者,如今已年屆四十,因此用漫畫引導他們走向知識,是很合邏輯的步驟,」出版業老店小學館如此表示。負責「日本經濟新聞」經濟漫畫專欄的亞達勝雪也認為,經濟是大家都有興趣的話題,但缺乏平易近人的參考書籍,而「漫畫正好填補那個鴻溝」。

在這樣的理念下,四年前,日本經濟新聞出版社推出一套四冊、由石森章太郎編著的「漫畫日本經濟入門」,頓時洛陽紙貴,甚至聲名遠播,翻譯成英.德文版外銷。目前一套四十八冊的漫畫「日本歷史」也正由石森籌畫中。對於反對以漫畫表達嚴肅高深主題的聲浪,亞達提出他的辯解:「用圖畫來敘述是很自然的事,米開蘭基羅也曾為不識字的人畫聖經故事。」

日本漫畫能有今天的地位,五0年代的大師手塚治蟲是關鍵人物。他不僅賦與日本漫畫新生命,從他的漫畫中,更能解讀出日本人鍾情漫畫的歷史因素。

重建日本自信

從漫畫技法來說,手塚治蟲最具革命性的貢獻,在於將電影的技法帶進漫畫,以不同的角度構圖,並且賦與人物真實性格,創造了故事性的長篇連環漫畫。而更令日本人尊崇的是,透過漫畫,他協助戰後的日本重建自信。

五0年代的日本,物質生活貧乏,軍國主義的精神在戰敗的屈辱中消滅無形。日本人在極端崇拜歐洲文明下,對自己的知性、文化甚至容貌,都開始由厭惡以致自卑,甚至兒童也為這樣的心情所籠罩。手塚的漫畫中,大眼睛、個性開朗卻分不出國籍的主人翁,扮演了救贖的角色,他們帶領無數兒童逃開對自己嫌惡的情緒,悠遊於「宇宙少年」、「怪醫秦博士」、「火鳳凰」、「小白獅王」等手塚所創造的想像世界中。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一九六三年,隨著電視時代的來臨,「宇宙少年」改編成日本首齣電視卡通,在全世界二十幾個國家造成極高的收視率。四年前,曾被視為不良書刊的手塚漫畫,也被編入日本小學四年級的國語教科書中。

手塚漫畫這株大樹枝葉茂盛,分幹眾多,影響力不斷增加。他一手「帶」大的讀者進入各行各業,如暢銷小說家山田詠美和尾迂克彥便是以畫漫畫起家;獲得大眾文學「直木賞」,幾部小說持續高居排行榜冠軍的年輕女作家吉本芭娜娜,文風也被認為具有漫畫性;更多的人成為雜誌編輯,繼續編漫畫書、漫畫雜誌。

精緻、高品質的日本漫畫,固然吸引了各年齡層讀者的目光和想像力,但是現在的日本年輕人除了閱讀,還進一步要求參與。小學館主編井上惠增說:「在美國,小男生可能說長大後要當棒球明星;在日本,「我的志願」則是當漫畫家,每個能畫幾筆的人都在畫漫畫。」

心理解放的途徑

愛表現的年輕人不但自己畫,還用文字處理機和個人電腦作各種編輯、圖樣、版面及封面設計,並且呼朋引伴,將所有作品集結成一本本「同好雜誌」。

每逢週末在東京舉行的「漫畫市集」,就是推銷自己及同好雜誌的最佳場所。一九七五年還只有三十二個團體參加,去年,參加的團體已突破一萬大關。雖然因為大多數業餘作品是「盜」用熱門漫畫的人物架構,加油添醋一番而產生版權問題;但八成的漫畫新人在此嶄露頭角,暢銷作家也在此成長,漫畫市集仍然被認為是跨入專業的熱身舞台。

各類漫畫雜誌為應付市場需求,普遍開闢新人專欄。應徵作品多半以自己為主角,只希望與讀者分享個人的喜怒哀樂和時代感覺,而不喜歡大塊文章和精雕細琢的技巧。一些好像在課堂上信筆塗鴉的作品,也意外的受到歡迎。

可以讓年輕人恣意表現、不需啟承轉合的四格諷刺漫畫也因而再度抬頭。吉田戰車等人的作品,借用正統漫畫、上班族漫畫的型式,販賣一些好笑的、新的感覺,在年輕人間蔚為流行,成為電視廣告的題材。

一位一年來以畫少女漫畫為專職的年輕女性,談到當初迷上同好雜誌的原因:「工作實在辛苦,因為你不得不考慮別人,可是畫諷刺漫畫,就可以隨心所欲的表現。」在要求同質性的嚴格社會規範中,追尋自我表現已是日本年輕人的共同需求,加上同濟擴散,畫漫畫似乎成為幫助他們心理解放的一個途徑。

思考方式也受影響

日本的年輕人以漫畫描繪世界,以漫畫思考,也以漫畫行動。法政大學社會系教授中野收從學生的考卷和報告中查覺了漫畫的影響,例如女生流行寫「變形少女文字」,正是模仿少女漫畫的字體;另外,完全不能理解的音符、象形字等「漫畫式」的符號也顯著增加;而文末,絕對以自畫像代替簽名。

「漫畫式」的行為不僅表現在看得見的地方,甚至連思考方式、理論組合都與傳統的文字脈絡大相逕庭。在一些深受漫畫影響的學生作品中,「因為……所以」等邏輯完全不能適用,理論架構沒有順序,東飄西盪,整篇文章從任何一點開始都能讀得通。中野教授發現,「學生們自認以完全不加修飾的方式,所表達出來的文章,看起來竟然和漫畫一樣。」

儘管日本各界對漫畫的遠景意見分歧,樂觀的人卻認為,在一個資訊氾濫的時代,漫畫不失為迅速傳遞訊息的絕佳媒體。發行量已突破五百萬冊的「少年JUMP週刊」,也許永遠不能與「時代」週刊平起平坐,但是各式各樣的漫畫卻提供一個「以日本人眼光看日本」的大好機會。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