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創意不等於生意,文創創業多倒閉也多

台灣創業地圖二〉有價值 沒價格

王怡棻
user

王怡棻

2013-08-01

瀏覽數 52,400+

創意不等於生意,文創創業多倒閉也多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13 / 8月號雜誌 台灣憑什麼再贏

整體而言台灣的創業氛圍不若幾十年前,只有文創產業,卻是少數生氣勃勃的創業領域。「在美國我就很喜歡逛古董市集。國外手工藝品銷售網站Etsy很夯,我就想,為什麼不在台灣也做一個?」67年次的Pinkoi創辦人顏君庭笑著說。

2010年,顏君庭放棄了美國YAHOO!年近千萬的高薪工作,賣了車子、房子回台創業。目前Pinkoi已經成為台灣最大的設計品線上購物平台,集結超過3000個品牌,8000位設計師,會員多達10萬人。

像他這樣的台灣人愈來愈多。隨著社會對生活品味的重視與日俱增,文化創意儼然成為時下最熱門的創業選擇。根據社群網站痞客邦調查,文創類是台灣網友心中最想創業的類型,占比高達三成。

教育部鼓勵大學畢業生創業的U-STAR計畫,每年也有高達四、五成都是文創類的提案。

文創創業熱 門檻低人才多

文化部「文創產業創業圓夢計畫」2010年實施以來,每年都有超過200家新創公司申請補助。根據文化部統計,2010年全台從事設計、出版、影視、藝文等文創產業高達17萬人,公司超過5萬家。

「光去年就有1000多家文創廠商找我們諮詢,希望改善經營,」台創專案經理吳於軒說。

文化創業熱,與政府大力鼓吹密不可分。2009年「創意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方案」,提出包括電影、電視、流行音樂、數位內容、設計及工藝產業的「六大旗艦計畫」,投入金額高達262億。2012年文化部成立後,更把文創作為推動主力。

另一方面,學校端也培育大量文創人才。據統計,每年台灣藝術相關科系畢業生多達6萬人,大台北地區42所大學,就有36所設有文創相關系所。

「因為進入門檻低,不只讀藝術大學的想走文創,其他科系畢業生也躍躍欲試,」辦理U-STAR計畫的教育部青年發展署科長趙由靖觀察。

創業者眾 倒閉的也多

「上一代人追求規模經濟,新一代年輕人追求美學經濟,」1982年次,品展設計發行創辦人林飛比認為,新一代年輕人喜歡賈伯斯勝過郭台銘,創業也傾向生活美學,而非過往製造業的實業走向,因此開咖啡館、特色民宿的特別多。只是,雖然台灣的文化創業夯,但是創造的產值與效益,卻與政府的投入不成比例。

文化部統計,2010年,文創產業營業額只占國內生產毛額的4.9%,營業額超過500萬的企業,占比不到兩成。超過七成屬於五人以下的微型企業。而在經營體質上,文創微企業也相對虛弱。2008年金融海嘯過後隔年,全台文創企業減少近千家,整體營業額重挫6.6%。

「可以說創業多,倒閉的也多,」資策會創業創新服務中心經理林宏駿表示,每年文創業有15%代謝率,比其他產業的10%要高。「第二到三年是瓶頸期,很多撐不過就『再見』了,」林宏駿說。

為何文創業熱鬧有餘,但存活難,長大更難?

困境1 創意腦不等於生意腦

原因之一在於不諳商業運作。「許多文創業者很有夢想,但也很天真,認為只要投入,就會成功,」協助多家文創業者鋪貨銷售的誠品商品處協理周鈺婷表示,文創人想法很多,但不懂試算,往往第一次推產品就「賭很大」,造成很大風險。

遇到這類廠商,周鈺婷通常會機會教育,建議廠商先小規模推出,測試市場水溫,反應夠好再增資投入。「畢竟第一次不賠,才有第二次,」她說。

文創業者常見的另一個困境,在於缺乏對市場的反應能力。周鈺婷表示,許多文創商品手作的成分高,無法短時間衝大量。但是有些業者未能意識到這點,在宣傳曝光、收到大量訂單後,卻無法順利出貨,結果造成客訴,得不償失。

「文創業有人是想做大、不會做,有些人則是能做、但不想做,」文化部文創發展司副司長高明秀觀察表示,不少文創業者是因為興趣創業,並沒有把賺錢放在第一位,在心態上本來就沒有積極成長企圖心,對於獲利模式自然也不會費心研究。

也因為普遍缺乏明確獲利的商業模式,加上技術含量低,文創創業很少能獲得創投的青睞。教育部青年發展署副署長施建矗不諱言,舉辦U-STAR五年來,服務組及製造組都有新創企業獲得創投資金,唯獨文創組沒有。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困境2 有價值卻賣不出價格

另一方面,雖然文創商品百花齊放,台灣消費者在衡量價值與價格時,往往還是以後者為優先。「普通筆記本50元,設計師製作的筆記本350元,你會買哪個?」吳於軒表示,台灣人口少、本來市場就不大,加上在消費意識上,還是不願花太多錢為無形價值埋單,以致文創帶來的附加價值有限。

過去曾經風光一時的創意市集,也是因為此原因盛極而衰。曾在天母、西門紅樓與高雄多個創意市集擺攤、銷售自己做的陶瓷茶具的陶藝家蕭立應回憶,2007年是創意市集全盛期,然而後來市集加入跳蚤市場攤位,顧客立即被低價二手用品吸引。久而久之,創意市集中跳蚤攤位愈來愈多,原創但價位較高的文創商品愈來愈難賣,最後只好出走。

困境3 市場不大競爭又激烈

文創在B2C市場上,說服消費者多掏腰包吃力,在B2B設計服務接案工作上,賺的也是辛苦錢。「假設一個案子80萬,半年結案,一個leader加三個設計師承接,扣除管銷與人事費,幾乎所剩無幾,」曾在工業設計公司任職的林宏駿說,設計界不是「數大就是美」,有時人愈多反而獲利愈低。也因此在設計界,8~10人就算是「中型企業」。

每年設計科系大量畢業生,也讓競爭愈來愈激烈。「市場的餅不夠大,所以削價競爭情況嚴重,」一位設計公司負責人坦言,經濟不景氣造成廠商毛利下滑,對於外包設計服務案的預算愈來愈緊縮。

加上設計很主觀,價值本來就難定義,因此很多廠商寧願選擇便宜者。在惡性循環下,生意愈來愈難做,「可以說前無去路,後有追兵,」他苦笑說。

文創企業要如何才能突破經營困境,打破「難賺錢、做不大」的魔咒?專家有以下建議:

建議1 尋找專業合作伙伴

設計是右腦思考,經營是左腦思考。「文創創業時,找partner重要性,往往不亞於本業,」時代育成計畫Garage+專案經理盧志軒觀察,不少設計師能力很強,但對經營一竅不通,對於生產、行銷、業務、財務管理等企業基本功都不擅長。與其獨自摸索,不如找專業分工,才能事半功倍。

設計公司器研所負責人張博翔也坦言,公司經營到第三年、請了一位業務行銷的營運伙伴,他才感覺公司終於站穩腳步。「公司要怎麼經營、訂什麼目標、業務怎麼規劃,有專業伙伴一起討論,真的有差,」張博翔由衷表示,在經營專才加入後,他才能有更多時間專注在設計本業上,對於公司營運也比較有策略性的規畫,而不是缺錢就接案。

除了尋找互補伙伴,也可考慮中介的經紀公司。高明秀表示,幾米的作品雖優秀,但若不是經紀公司墨色國際的行銷宣傳,開發多元商品、通路與國際市場,也很難有目前的知名度。FlexibleLove有如手風琴般展開的折疊椅,也是在品展設計發行的協助下,才登上國際舞台,打入25國的通路。

建議2 開拓海外市場才能做大

由於台灣市場小,開拓海外市場,是文創企業做大的關鍵。其中3D動畫卡滋幫打入美國、印尼等有線電視頻道的頑石創意,堪稱成功案代表。

「卡滋幫不只人物造型能被廣泛接受,在背後也有豐富的劇情支撐,」曾輔導頑石創意的林宏駿表示,要打入國際市場,作品要夠成熟,也要能不斷研發創新,尋找適合的市場與舞台。

目前平台有25%是銷往海外的Pinkoi,在挑選設計師時,也格外重視作品的跨國魅力。「要夠獨特、有自己想法,中國意象、傳統元素不要太濃厚,」顏君庭直率表示,琉璃工房的創作、原住民的藝品在台灣有市場,但美國並不埋單。

建議3 借力使力,運用各種資源

除了在產品上下苦工,在創業過程也可以多加利用政府、民間組織、學術機構提供的資源。

比方文化部不只補助文創業者50萬的創業基金,也會在企業成長的不同階段,給予相應的支援。「像是業師一對一輔導,商業模式建議,甚至帶業者出國參展、拓展外國市場,」高明秀說。

此外,各種關於創業的協會、組織、募資平台,都可以多方嘗試。比方舉辦國際青年創業領袖計畫(YEF)的時代基金會,因為有大量人脈資源,即協助許多創業伙伴的媒合。

而時下熱門的募資平台,如flyingV與kickstarter也為許多有創業想法的人,提供第一桶金的籌募機會。林飛比一位設計界的朋友,就以紙項鍊的專案在募資平台籌得台幣30萬元,對創業不無小補。

「只要有心,多問、多看、多找,貴人與機會總是會出現!」林飛比總結的說。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