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農曆年前的尾牙旺季,因為2012景氣差,不少企業不是停辦尾牙,就是縮減年終獎金。
然而,剛滿60歲的「阿瘦皮鞋」,依舊砸下千萬舉辦尾牙酬謝近千名員工,邀請朱宗慶打擊樂團、電影工作者黃裕翔、金曲歌王蕭煌奇等人輪番演出,把諾大的台北國際會議中心搞得熱鬧滾滾。
此外,阿瘦還宣布加薪5%,響應政府善待員工的呼籲。
60年前從延平北路路邊攤起家,屹立一甲子的阿瘦,累積銷售超過1700萬雙MIT(台灣製造)的鞋子,堪稱是台灣中小企業發展的縮影。
從未外移的「愛台」企業
特別的是,過去10年其實是台灣成長趨緩、不少產業辛苦顛簸的時期,卻是阿瘦一飛沖天的急速成長期。
不但營收規模從6億三級跳到30億,坐穩最大鞋店通路霸主寶座,更一手拉拔近數十家本土協力廠,成為極少數從未外移,卻一路成長的「愛台」企業。
去年底,經濟部就特別頒發阿瘦集團總裁羅水木「經濟專業獎章」,表彰公司始終根留本土的貢獻,為台灣製鞋業留下最後一點血脈。
貌不驚人的阿瘦,如何達到這些成就?祕密就在經營的父與子身上。
繼2002年推出《台灣阿瘦》,介紹第一代創辦人羅水木的故事後。不久前,阿瘦又出版《一雙鞋的承諾,一甲子的傳奇》,回顧過去10年成長過程,也等同第二代接班人羅榮岳的成績單。
發表會當天,包括商業發展研究院董事長徐重仁、台大商學院EMBA執行長黃崇興等人,都特別出席祝賀。
83歲的羅水木,為人作風海派,說起話來聲如洪鐘,很有廣播電台主持人的口氣。當年他憑著「擦三遍、亮三天」的服務口碑,從路邊擦鞋攤一路做到製鞋、賣鞋、開店等生意。
不久前,他巡店時巧遇一位移民美國的老主顧,回台特地帶家人到阿瘦光顧,一家老少總共買了五雙。
會有這麼深厚忠誠度,是因為羅水木以前為這位客戶的長短腳,特製了一雙高低不同的專用鞋,讓人感念多年。
阿瘦的前34年,幾乎由羅水木「校長兼撞鐘」一人獨撐大局。後面26年,換成兒子羅榮岳接棒,把公司帶上現代化、品牌化、多元化的發展道路。
被對手逼成最大鞋店通路
中原建築系畢業的羅榮岳,給人的感覺和父親截然不同,言談較拘謹,外表也像商社經理人般正經八百。本來想走建築的他,因緣際會接下阿瘦的經營,「我們班上一共出了14位建築師,」羅榮岳透露。
剛接班時,阿瘦分店數不過4家,全都集中在台北,如今連同其他副品牌,總店數暴增到近300間,今年還將申請股票上市。
為何決定要接棒?羅榮岳回想,剛退伍那年跟父親到日本去,看到當地通路商的蓬勃發展,預判未來服務業與連鎖通路將是大有可為。
「日本鞋店裡擺的鞋,品質其實跟我們差不多,但價位卻是台灣的兩倍以上,」讓他覺得值得一試。
為了幫兒子鋪路,羅水木特地多聘一名助理、一位美工、還有一個幫忙接電話的小妹,成立企畫部,由羅榮岳掌管。「我以前是一個人做八份工作,他一開始就有四個人,比我好命多了,」他笑著說。
為了惡補產銷人發財、計畫、組織、用人等管理,羅榮岳頭幾年勤跑企管顧問公司,到處上課、聽演講、請教前輩,加上實戰經驗,讓他逐漸從建築人的思惟,變成一位企業經營者。
羅水木坦承,一開始只想讓店數倍增到八家,就可超越當時的「生生皮鞋」,成為全台最大鞋店通路了。如今,阿瘦的發展遠超乎想像。
阿瘦今日能有這番成績,羅榮岳不諱言,其實是被對手「逼」出來的。
10年前,阿瘦分店還不到30間,身旁卻有寶島、La New等新對手加入,甚至店數破百,一再帶來刺激。
「成功,需要朋友;巨大的成功,則需要對手!」羅榮岳坦承,如果沒有對手的刺激,阿瘦很可能開到第50家,就會停下腳步、感到滿足了。
店長是拓店的成功關鍵
當然,外界不免存疑,如此急速的成長,阿瘦的人力跟資金如何支應?營運沒遭遇過瓶頸嗎?父子間的不同意見如何調解?
對此,羅水木解釋,資金對阿瘦不是問題,「我們過去幾十年賺的錢都有存下來,要開店還不用借錢,」真正的挑戰在於,管理層的人力不足。
那幾年,平均每位老店長每年要訓練出五位新店長,不斷把最好的副手派出去開新店,才足以應付每年多出來的20~30個店長職缺。
「開店容易,找到點、資金夠,就能開了,但店長才是靈魂,」羅水木說道。
除了人才,庫存管理同樣重要。開鞋店必須有瞻前顧後的學問,「瞻前」是指分辨市場訊息,掌握顧客需求,「顧後」就是備足貨、又不能產生過多庫存,「不然賺的錢都拿去押庫存了,」羅榮岳笑說。
最後,在營運策略上,羅水木也給了兒子很多空間。
比方說,過去阿瘦專長的通路是「街邊店」,對於要給人抽成的百貨專櫃跟購物中心店面,態度相當保留。
但羅榮岳堅持,進連鎖通路設櫃有其戰略考量,對打造品牌來說,更是不可或缺。
「會來百貨公司的客人,跟街邊店完全不一樣。當你想要有更高的市占率,就算只賺小錢也要進去,」羅榮岳不斷說服父親。
碰到想法不同時,雖然心理不贊同,但羅水木並不會阻攔兒子嘗試,只會提醒他:「你想做就去做,如果做不行了,也要知道該怎麼收。」
事實上,講究工資成本的製鞋業,是80年代台幣升值後最早離開台灣的產業之一。
帶領協力廠商共同成長
始終標榜MIT的阿瘦,能根留台灣,維持九成產品都在本地製造(其餘為代理品牌產品),最大原因就是與供應商培養多年的革命情感。
至今,阿瘦在國內還有30多家供應商,皆是隱藏在各角落的中小企業,而且有數十年合作情誼,即便傳到了第二代、第三代,還是保持合作關係。隨著阿瘦突飛猛進,協力廠營收也跟著成長好幾倍。
有趣的是,大陸這幾年工資不斷上漲,最近反而開始有對岸鞋類品牌,想挖角台灣供應商。
羅水木直說,「留在台灣生產的成本高沒關係,重點是品質要好,能讓客人穿卡久耶(台語),就算價格高點,也賣得出去。」
羅榮岳也補充,賣鞋生意最講究「Just in Time」,當鞋子好賣時,最好能即時補單,搶頭幾個月的商機,這便是在地製造的好處,「那些委外生產、等鞋子從海外運來的品牌,就沒這優勢。」
羅榮岳評估,即便台灣只有2300萬人口,還是足以支撐製造業,尤其是中小規模廠商,都不需要很大廠房、土地、或人力,「重點是,必須做高附加價值的東西!」
然而,阿瘦未來仍然充滿許多挑戰。
例如,營收跨越30億元後,近年來阿瘦成長開始趨緩,如何替偏重本土味的品牌,添加更多年輕活力與時尚風格?如何在停滯的內需市場,刺激出更多買氣?都是未來關卡。
不過,這些艱鉅挑戰,也正是刺激阿瘦下一步成長的契機。
阿瘦實業
成立:1952年
經營者:集團總裁羅水木(第一代)
董事長羅榮岳(第二代)
旗下品牌:A.S.O(阿瘦)、BESO(女鞋)、Union Square(配件)、ChoiseeZ,另代理美國Naturalizer、義大利Albanese、韓國Le Bunny Bleu等外國品牌
員工數:約1100人
通路數:各品牌加總286間,含海外店(大陸、澳洲)則超過300店
2012年營收:約32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