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這健身球,這是台灣遊客最愛買的。」紮著馬尾、強壯的女販拿出兩個碧玉圓球,一邊在手掌上轉動,一邊推銷。
見客人沒反應,她開始兜售玉鐲子,從八塊人民幣一副,到幾百塊一對;她身上四個上衣口袋,兩個褲兜都掏遍了;每換一個口袋,玉鐲的質地就高一級。最後上衣掀起一角,竟然還有好貨藏在暗袋裡,雖然生意沒做成,她不失和氣:「我今天運氣很好啦,已經賣出去九對觸子,兩副健身球了。」
今之古都
像她這樣滿身披掛,充滿生命力的超級推銷員,總出現在遊客如織的熱鬧觀光點,在她的身後,就是滿人稱霸中原之前的盛京皇宮。
建築是文化最具體的呈現;就在這座三百多年的宮廷建築群裡,可以追溯滿州人何以滅明的秘密。
貴族出身的努爾哈赤(清太祖)的父親,已是頗有勢力的地方官,但他的繼母待他不好,常差遣他入深林內,採菇挖參,沒料到這個小伙子,不但統一二分裂的女真各族(即建州、海西、野人女真),並分別建築三個皇宮,瀋陽故宮,是最後的一個。
「女真的統一、是必然的,那是經濟的因素使然。」瀋陽故宮博物院院長鐵玉欽解釋,女真族從黑龍江漸往南移,已有兩、三百年歷史。愈來愈吸收漢文化的農耕、養蠶繅絲的技術,經濟愈見發達。在這種情況下,分裂不利於貿易,所以在努爾哈赤祖父的時代,統一的呼聲已經很高了。
想起王永慶引起的軒然大波,和到處在大陸出現的台灣商人;再聽到這段歷史,不禁令人莞爾。
故宮主體分東、中、西三路,東路的主體,是大政殿和十王亭。
故宮研究室主任王佩環指出,讓八旗貝勒辦公的十王亭(八旗再加左、右翼王),是中國皇宮建築唯一的,因為它反映清初君臣合署辦公的制度特色。
皇太極(清太宗)曾在大政殿頒布進山海關軍令(他五度攻北京不成),充分展現滿人當時政、軍、經的組織嚴密和實力,而在大政殿前,左右羅列的八旗辦公亭子,更代表皇太極,這位卓越政治家的手腕。
八旗的威力
八旗制建於努爾哈赤,他是個非常排漢的領導人,在建都瀋陽之前,曾幾度報復性地殺戮、奴役漢人。
他的兒子作風剛好相反。他似乎明白,單憑三萬女真人的力量,不足以統御中原。因此他不但重用明降臣(如洪承疇),並將滿八旗擴大,再編漢八旗、蒙八旗……,吸納異族。從此他們不是女貞,而稱滿族。
琉璃瓦是唐三彩的後裔;看到盛京皇宮大量採用琉璃瓦做建材,不難推測,當時歸降的,不止是如洪承疇這樣的知識分子;連造瓦巨匠也在行列之中(這個琉璃瓦大師傅名叫侯振舉)。
除了十王亭之外,鳳凰樓是另一個能反映滿人習俗的建築。
這座鳳凰樓當年是整個皇都最高的建築。它不但築在四公尺的高台上,本身就是高聳的三滴水式建體(包含大屋頂以下,共有三層屋簷)。
細心的人,不難察覺,這座只供皇太極飲宴、住宿小憩的樓閣,竟然比正式的辦公地點還高。
「滿人的家,是比宮殿高的。」鐵玉欽說,故宮的研究人員,費二十年精力,深入滿人過去的聚居地、古城,重覆考證,歸納這個特點。
論建築的俏麗,西路繼思齋值得一提。
基本上,整個西路建築,都是好大喜功的乾隆皇帝東巡時興建的。在這個極盛期,清的版圖是宋元明所不及的,連台灣都在康熙年間,第一次正式納入行政區中,乾隆的志得意滿,也流露往臨時行宮的建築上。
所有瀋陽故宮的宮宇樓閣.都採簡單、防寒的硬山式(即房屋兩側都是厚實的牆壁);唯有讓乾隆妃嬪居住的繼思齋,獨樹一幟,底座牆壁到一人半高時,就結束了;牆上用木材,便於設計上的變化、裝飾(這叫歇山式)。
屋頂也很特別,像三座連峰一般(術語稱為勾蓮搭捲棚式)。齋裡有九間房,說明牌上說是「間間相套」極具巧思,只是它並不輕易對外開放。遊客只好望著外觀,看著解說牌,想像它如何「間間相套」了。
塵封的英雄事
站在滿人的宮殿裡,想起明末毫無戰鬥力的不堪。明長期嚴防將官叛變,不讓他們練兵,反教宦官監軍;加上民生凋敝、朝廷內鬥不已,軍力早已潰散。當大將楊鎬帶領雲、川、貴兵卒出關,這些年輕人一見山海關,便倒地大哭,悲泣自己回不了家了。
在鐵玉欽的眼裡,明之滅亡,是遲早的問題;至於多爾袞能攻占北京,而不是李自成,是因為滿族不比流寇,他們在瀋陽,已有堅實根據地。
而今日的瀋陽故宮自己呢?
由於缺乏維修經費,大政殿的蟠龍已失去閃耀的金黃,皇帝的寶座沾滿了灰。
叫客的小麵包車就要開了,賣鐲子的女推銷員還不肯放棄,做最後努力。對於明清的煙塵舊事,大概她是一點不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