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生物資源學群

跨科學領域是趨勢,有機耕作當紅

陳宜平
user

陳宜平

2013-01-30

瀏覽數 16,450+

生物資源學群
 

本文出自2013大學特刊

但是根據聯合國的最新調查,全世界人口持續上升,糧食危機已經迫在眉睫,農牧業議題又再度成為顯學。

嘉義大學農學院院長劉景平指出,其實在科技進步之下,農業的經營方式已逐漸不同於過去的傳統農業,開始跳脫「一塊地、一個人」的勞力密集耕作方式,企業化、規模化和產業化是未來不可避免的趨勢。

農、牧場經營和企畫行銷等,也都必須跟上時代潮流,為因應人口數量上漲,養殖動物大量增加,動物管理環境維護,都必須採用更有效率的方法。

跳脫傳統農業和畜牧養殖 農牧業的加工食品,也要因應時代變遷而有更多製造、開發需求,科系的內容學習也必須含有大量跨領域的專業,舉凡基因工程、發酵學、微生物、食品改良等都是畜產學相關。

正因如此,近年來許多農畜相關科系,都紛紛將科系名稱改為「生物資源」相關,正指出了相關科系跨科學領域的趨向,和跳脫傳統農業和畜牧養殖的路線。

東海大學畜產與生物科技系系主任歐柏榮指出,在樂活與健康的新概念盛行之下,有機、自然的耕作方式,也將會更受重視。

嘉義大學農學院院長劉景平就說,金融風暴之後,各行各業都在進行反思,社會風氣也不同以往,在新觀念的影響之下,有愈來愈多年輕人願意投入農產相關行業,農村人口也慢慢回流。

這些新的勞動力有技術、有能力而且肯創新,這都將成為改變產業界的基層力量。

師長解惑

現代農場經營管理,結合更多科學技術和知識

Q1>農學院的科系畢業之後就是在種菜、養豬,或去牧場工作嗎?

A1 過去的傳統務農或許是這樣,現在也仍有部分農場維持過去的方法經營,但是,隨著農場規模增加,現代的農場經營管理,會結合更多科學技術和大規模管理的知識。

像農藝系要學習種植栽培技術,這就是一般人印象中農產業從事的活動,遺傳、雜交、育種等栽培研究也是農藝的研究範疇。不同於大規模種植的糧食作物,園藝系的研究對象,則以菜果、花卉等集約作物為主,也會涉及一些造景設計的專業。

養豬養雞只是畜產科系其中的一門專業,稱之為畜養管理。過去養豬可能只是圈一塊地,餵動物吃廚餘。但現在的規模管理,則要控管豬圈的的溫度、濕度,定期健康檢查、定食定量餵食、確認飼料的營養元素是否足夠、抽血、疫苗、生化分析等等,也要用超音波觀察小豬的背脂,以便了解豬肉的生長發育。

好的管理者可以建構適宜的生長環境,更是養殖動物健康的把關者。

Q2>農業相關科系不就是在研究動植物嗎?這跟一般的動植物科系有什麼不一樣?

A2 農業科系的研究對象,不稱為植物而稱作物,不稱動物而稱經濟動物,他們與一般動植物科系的最大差別,是對象的經濟價值。農作物與經濟動物都是人類為了經濟原因而以人為方式栽種、養殖,可吃、可用、可貿易、具經濟價值。也因此,農業相較其他動植物科系,會與社會脈動結合的更密切,也與政治、經濟都有更密不可分的關係,因此經營管理、農業經濟、產品行銷供應鏈等專業,也都是農業相關科系需要學習的專業。

Q3>什麼樣的人適合念農牧相關科系?喜歡動物、植物就可以嗎?

A3 對動植物有興趣是基本要求,畢竟這一行不管是念書或是外來就業,都脫離不了動植物。

但許多同學因為喜歡動物而念了畜產相關系,結果反而在面對宰殺動物等比較血腥或機械化的實習課程時,都要經過許多心理調適。 農業終究是人類為了經濟而發展的產業,種植或養殖最終的目的是為了食用、使用、換取最高經濟價值,同學必須對這點有正確的認知。此外,農業是非常辛苦的行業,動植物的生長和大自然一樣,有既定的規率和循環,不能期待他們配合人類的休息,所以需要很能吃苦耐勞的人。

Q4>大家都念科技、電機、金融,我念農牧科系,畢業後會不會很難就業?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A4 「民生」就是生活的根本,雖然台灣農業曾因科技業、金融業的發展,而影響投入這行的人力和物力,但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不是每個人都要用電腦,但是每個人都一定要吃飯。

這就是農業發展的基礎,因此這個產業或許有起有落,但絕不會消失,永遠都需要人才。

台灣的農業發展現在也正面臨轉型階段,較過去需要更多專業的技術、管理人才。加上上個世代從事農業的人口外流嚴重,雖然近幾年有慢慢回流的趨勢,但對於基本的農業所需而言,現在的人才仍是供不應求。

栽種養殖以外,農作物和經濟動物所產生的副產品也是農業相關,包括畜產品(奶蛋肉)加工、畜牧飼料及生技公司、藥品公司等,都是農產相關產業。

現在許多生技、加工廠都在東南亞、大陸設廠發展,在農產業的發展上如果能立足台灣、放眼亞洲,還會有更多可以發揮所長的領域。

許多畜牧或農產加工廠更設在大陸和東南亞,因為台灣地狹人稠,已無法因應現今農牧相關產業的需要。

學長姐領路

看到有機農業的商機,接手家中農地的經營

帶路學姐∕ 許炘蘭 嘉義大學農藝系四年級

家住彰化田中,家裡務農的許炘蘭,不折不扣是個在「田中」長大的孩子,或許正因如此,比起同齡的朋友,對土地更有一份深厚的感情。從小就在田裡跑來跑去,對她來說,抓蝴蝶、玩泥巴,甚至農忙時的農務工作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她說自己在外面跑來跑去一整天都不會累,但只要打開電腦跑數據,十幾分鐘就開始覺得筋疲力盡。「我就是不喜歡待在室內,看有些同學在實驗室一待一整天,就覺得好厲害。」

所以雖然也曾想過做農產技術、考農業局公務員或研究所,但都因自己愛好戶外的個性而打消念頭。

許炘蘭家中到現在,仍然用比較傳統的方法管理農務,她希望以後接手爸爸的一小塊地,以有機的方式試著經營看看,除了看到有機農業的商機外,也因為「現行的種植方式真的太不健康了,」一切作為不只是傷害土地,也傷害人類。

許炘蘭還有兩個弟弟,不過都不是就讀農業相關專業,未來也不見得會涉足家中農地的經營管理。對此,爸爸常常叨念:「為什麼一個女孩子家會想要做農?」她總不服氣的回應:「女生又怎麼樣,我有手也有腳,為什麼不能做?」她的這份熱情和堅持,或許正是現在的農產業最需要的吧!

實作和參訪是課程核心

農業科系的課程領域性很強又重實務,大部分的理論知識都是通則教育,還是要搭配實習才會有比較透徹的了解,所以系上的許多課程都有實作和見習。

許炘蘭舉例,特用作物學就是一門需要實習並到農地參訪的課程。作物中含有某些特殊成分可供利用的,就稱為特用作物,通常這些作物所含有的特殊成分必須經過進一步的加工製造,像可可、咖啡或一些香草類、或藥材類植物。這些植物一般人相對不熟悉,因此參訪課程能讓大家更了解特用作物的生產和加工過程。 另外,大三時有一門作物育種實驗的必修,就讓大家到農場參訪,了解作物栽培管理與品種改良的實際流程,同學也必須親身參與實驗,對課堂上的理論印證相當有幫助。

園藝作物實習很有趣

大三暑假時,她在台南改良場雲林分場實習,這裡主要以蔬果、花卉等園藝作物為主,當時許炘蘭主要參與的是花卉、蔬菜的育種和組織培養工作。「當然也不會讓我負責什麼太困難的研究啦!」她能做的事情也還是以執行性的工作為主。

「像他們要研究蘭花的雜交,就讓我把ABCD各種不同品種的蘭花隨機配在一起,再就配出來的東西研究需求和其他的系統發展,」許炘蘭說。

此外,她也有參與如向日葵播種、或雞冠花的嫁接等不同的技術實習。這些工作雖然都含有大量的研究實驗,但是前端參與的還是非常機械性的工作,因此非常耗費體力,但她認為,這些都是很有趣的工作,也趁此有需多學習的機會。

專題研究是大四的重頭戲

因為作物育種實驗的課程和後來實習的經驗,讓許炘蘭引起了對於遺傳、育種等栽培技術的興趣,大四的專題研究,便選擇了水稻再生的研究主題。專題研究是大四重頭戲,她說明:「水稻再生簡單說,就是利用技術,讓稻種不斷年輕化,便於重複利用。」所以會針對不同稻期、環境或栽種方式加以比較,找出最有效率的耕作方法。技術端改良也是現在台灣最主要的發展方向。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