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因應行動裝置普及與雲端運算時代來臨,儘管科技業優勢不如以往明確,資工系依然是目前國內人才缺口最大的理工科系,資訊人才在科技產業面臨轉型的時候,也有了新的機會與挑戰。
怎麼說呢?行政院政務委員張善政去年底出席2012雲端運算論壇,便以台灣醫療體系為例指出,未來可發展出個人歷年醫療紀錄,甚至建立基因庫,醫院間資源分享也可減少看診資源的浪費,提供即時有效的醫療評估。各產業與雲端結合的種種應用,種類繁多。此外,在蘋果帶動下,「軟硬體整合」成為這波科技潮流中的關鍵字,資工背景的App應用軟體工程師特別搶手。
交大資訊學院院長曾煜棋表示,資訊工程已為成熟之學術領域,台灣未來的挑戰來自全球,例如,研發創新有勁敵如蘋果與三星,設計製造方面,大陸及東南亞也強勢崛起。
應具跨領域知識和創新態度
學生若對軟體服務應用感興趣,必須更努力具備跨領域的知識,以及開放創新的態度。近來學校因應科技趨勢,App、雲端節能高效計算與物聯網等跟產業結合的專業均成為熱門新課程。
隨著大數據時代來臨,科技業外的資訊人才更是不可或缺。以圖資系來說,除了數位典藏的工作外,網路搜尋引擎公司以及大型企業特別歡迎熟悉關鍵字分類技術的知識管理師。
而亮起人才過剩警訊的資管系,也有新發展。中大資管系系主任何靖遠指出,隨著各領域的資料倉儲量擴大,業界對可以分析情報趨勢、導入商業智慧的顧問,或說資料採礦人才,求才若渴。比如說,藉由資料探勘在電子商務中找出消費者的喜好,精準行銷等。 目前經濟部已經開始推動「分級認證」,其中ERP(企業資源規畫)的商業智慧將列中級,不同一般證照。何靖遠說,未來資管人才不再是愈多證照就愈好。
師長解惑
學習以資訊處理為重,依自己興趣與能力衡量
Q1>我對寫程式與資訊處理很感興趣,但資訊相關科系類別繁雜,該如何依個人特質選系?
A1 資訊學群的範疇廣、分工細,總的來說,資訊工程和資訊管理剛好是資訊產業的兩面向。
資訊工程是研究與開發電腦科學與技術方面的學問,重視數理演算,所以入學後,常見的基礎課程包括:離散數學,線性代數與微積分等。課程規畫以軟體設計為主,如作業系統與嵌入式設計等,資料庫演算與開發程式語言等都是必經的訓練,另會接觸硬體如編譯器、終端設備與IC設計等。
如果想要學習怎麼寫遊戲、程式或作業系統,了解理論做法,又不排斥數學,可以選擇資訊工程或資訊學院的科系。只是,寫程式的過程需要反覆除錯與測試,學生若立志成為工程設計師,必須具備一定的邏輯思考能力以及耐心。
資訊管理則是應用資訊科技解決管理問題,協助企業做決策分析。雖然資管系與資工系一樣,必修包含程式語言和數理方面的課程,但所受的訓練和資訊工程不太相同,多半著重在應用面,課程主軸為商業應用的資料庫設計,技術面強調高階的資料倉儲、資料探勘以及網路通訊等高階應用。
對高階資訊應用感興趣的學生適合選讀資管系,但學生必須左右腦並用,因為管理跟電腦不一樣,一加一不一定等於二,資管系的學生一方面要懂得電腦打交道,具備邏輯思考,還要懂得與人打交道,情緒管理、表達與協調能力高才行。
Q2>請問生醫、網路與多媒體不是在其他學群系所的專業,為何也出現在資訊學群?該如何選擇?
A2 一直以來,資訊學群的專業與訓練門檻高,課程多技術導向。但現在強調跨領域整合,跨界專業出路也大,不少資工系乾脆增設「數位內容」「網路與多媒體應用」組。
另外,生醫資訊工程專精於運用資訊與電子技術在生技、醫護領域;網路與多媒體工程則專注在結合資訊技術與多媒體的應用發展,包括語音、影像、影片動畫與遊戲等;圖書資訊與統計資訊系亦是如此。
基本上,這些科系仍以資訊專業為本,只是將資訊技術應用不同產業與領域,大學四年的學習仍以資訊處理為重,學生可依自己的興趣與能力衡量。
Q3>如果高中非二類組,但想念資管系,會不會很吃力?
A3 微積分是資管系大一的必修課程,如果高中不是念二類組,這門課讀起來勢必比較吃力,但確定志向者可先預習補強。有些學校的資管系歸屬於管理學院,課程難度可能比照社科院,更無需擔心。
另一需提醒的狀況是,很多二類組的學生認為資管應用機會大,進來後反而不適應,因為資管系的數理訓練是以商管為基模,會計學、統計學與管理學都是必修且課程主軸。
Q4>資工系與電機系都是二類組的熱門重點科系,若無特別專長,我該如何選擇?
A4 電機系的學問 基礎來自於電學,核心課程以硬體設計為主,牽涉電路、自動控制、電力、光電、通訊等專業,數學好之外,物理也要行。
資電整合目前也是國際潮流,除強調軟體、硬體、數學等課程外,也讓學生有機會接觸電子、電路、超大型積體電路、訊號處理等課程,台大、交大與逢甲等學校都有相關學程班別。
學長姐領路
因應大數據時代來臨,未來鑽研機器學習領域
帶路學長∕ 余承霖、蔡易霖 元智大學資工系四年級
就讀元智大學資工系四年級的余承霖與蔡易霖可說是最佳拍檔,兩人都喜歡寫程式,又是室友,感情特別好,更碰巧的是,兩人分別代表就讀資工系的兩種方式、兩種出路。
余承霖從國中開始,便自己買電腦工具書,或上論壇找資料,自學寫程式,他從JAVA與下樓梯等簡單的程式開始,愈寫愈感興趣,明明就讀三類組,卻把重點放在數學,參加指考分發都選填資工相關科系。
蔡易霖的中學生活跟余承霖差不多,當時流行的程式語言他都會了,寫程式讓就讀屏東高中的他很有成就感,「很像上癮,想說如果上大學可以一直學多好啊!」由於成績優秀,他選擇推甄入學,那些自學寫的小遊戲都成為有利的備審資料。
進入大學後,蔡易霖保持一貫的成績水準,在班上是個有名的程式高手,他聽從學長建議,在大三修習專題課程,提早進入實驗室,目前已順利推甄上清大資工所,因應大數據時代來臨,未來他希望鑽研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的領域。
而班上靦腆的人氣王——余承霖在大三時選擇另一條路:企業實習,歷練過後,他決定報考資工所。但這回,他結合三類組的生物底子跨界生物資訊工程,正以元智、中央與陽明等學校為目標,每天超過12小時苦讀中。
兩人從覺得好玩寫程式,到大學合作熬夜完成project(計畫),未來將走上不同的路。年輕軟體人才現在流行自己創業,他們呢?「要『做』什麼不難,問題是要做『什麼』,」蔡易霖解釋,技術大家都會,但提供切合大眾需求的服務內容才是挑戰。看見潮流而知不足,這兩人正在務實前往夢想的路上。
想念研究所,先進實驗室卡位
若確定未來要攻讀研究所,提早找教授進實驗室是不二法門,蔡易霖是最好的例子,大三下進入實驗室,跟著教授與學長做有關自然語言、人工智慧的專題,發展自己的研究興趣,推甄入學後,更因為實驗室的推薦找到未來的指導老師。
企業實習搶就業門票
余承霖在瑞陽資訊實習,負責郵局線上簽收的系統,每週上班三天,每天從早上9點工作到晚上7、8點。
雖然很辛苦,但可以完整跟一個專案,了解程式架構,是非常寶貴的經驗。 由於實習幾乎等於是員工訓練,企業大部分希望學生在畢業與服役後可直接上工,因此,有實習經驗的資工學生,進入職場更有勝算。
寫程式密集訓練,重點在除錯
網路上熱烈轉載的資工系辛酸血淚賓果,有兩項大概是樂在寫程式的高中生所難想像的:「同時被三個以上的project追著跑是很正常的」「寫Code時靈感一來就拚到天亮」。
余承霖笑說,每個禮拜要交三份作業,寫程式再不free,而有壓力是新生入學最需調整心態的部分。此外,時間規畫也很重要,否則得經常爆肝。
不過,碰上需要硬體模擬器的IC設計project,例如接CPU(中央處理器),因為設備只有實驗室才有,寫到晚上10點是常見的事,助教也會作伴。
對於資工系的學生們來說,「除錯」(debug)絕對是上機考的最大夢魘。 事實上,反覆除錯與測試的時間,通常大過於寫程式的時間,而且無法靠教科書速成,只能靠經驗與一次次耗盡腦力與視力的檢查修改。
團隊Project,溝通創意最重要
寫程式不總是一個人的事,有時遇上專題Project,必須多人合作討論與分工,余承霖當場秀他與蔡易霖等同學完成的Android系統教學的互動學習App,就是每個人貢獻自己創意的成果,刻板印象中的資工系阿宅,也要學習團隊溝通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