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工業技術研究院董事長 蔡清彥
與談人
創新工廠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李開復
AVOS Systems創辦人及首席技術長 陳士駿
第一場專題論壇的主題為「世界新變局,青年創業挑戰」,由工研院董事長蔡清彥擔任主持人,創新工廠董事長李開復與前YouTube創辦人、現任AVOS創辦人兼首席技術長陳士駿為與談人。
蔡清彥首先提出台灣創業困境。他指出台灣創意得獎無數,但卻無法通過研發的「死亡之谷」,他認為台灣的未來在新創產業,工研院也投入很多的心力。
台灣大陸與矽谷三方的創業文化有何不同呢?李開復觀察,台灣與大陸創業最大的差別,就是創業的動力,為什麼大陸的創業者比較積極?其實就是對創業成功的渴望。台灣相對必較安逸,台灣的創業不是對成功的渴望,而是靈魂的追尋。其實最好的創業模式應該將兩者結合。
陳士駿則認為,矽谷的創業環境,塑造成特殊的「群聚效應」,在當地很容易找到創業的資源,志同道合的創業伙伴。更重要地,看到很多成功的典範,能夠鼓勵更多人創業。
陳士駿分享,當年他創業時曾經冒著刷爆信用卡的風險,好幾個月他積欠6、7萬美元的卡債,必須一直撐到創投資金的注入,創業前「你必須先問自己你願意冒這種風險?」
李開復認為創業必須要能夠吃苦耐勞,不確定性高,能夠承擔風險,要有像陳士駿一樣的冒險精神。最後蔡董事長與李開復都期許台灣未來出現更多的小陳士駿。以下是論壇的精采內容:
蔡清彥 新創事業,要跨越死亡之谷
30年前,台灣曾經充滿創業氛圍,像施振榮、郭台銘、林百里等可以講上幾十個。經歷30年的創業,現在都是世界級的公司。所以我們更希望給年輕人一個機會與好環境,幫忙年輕人創業。
台灣的未來必須靠新創事業來帶動。在美國過去20年,五年以內的新創公司帶動的就業機會增加3%;而五年以上的公司叫既有公司,反而是1.2%。過去20年平均每年增加就業的機會是1.8%,因此就業機會必須靠新創公司。
新創事業基本上有幾個條件:技術、人才、資金跟產業。技術需要跨越我們稱為產業化的「死亡之谷」。為什麼那麼多創意大賽我們都得獎,但為什麼沒有產業化呢?就是因為我們沒有跨越「死亡之谷」,跨越「死亡之谷」就是工研院在做的事情。
第二是創投,就是需要資金。台灣早期創投比例非常的低,大部分台灣的創投都是投資在風險比較低的後期,就是快要上市,上市後就出場。我們創投管轄屬於經濟部工業局電子組,而且是兼職在做,應該提高層級。
還有,創投的制度必須與世界接軌。國際間都用合夥制,七年後自動解散,看投資效率分給投資人,不是由公司執行,大陸也用這一套,但是台灣的創投則採用公司法制度。
第三,就是市場。大陸已經是亞洲新生經濟體,GDP已經全世界第二,大陸由世界工廠變世界市場,所以大陸市場非常重要,不可忽視。台灣需要再創成功典範。像流行音樂沒有這個問題,因為很多成功案例,所以很多人失敗也前仆後繼,一直去寫歌唱歌等等。在科技業,怎麼樣塑造些成功的典範,讓一些人成功,年輕人就會繼續投入創業。給年輕人機會,我相信台灣還是很有機會。
李開復 行動通訊,大陸成本低市場大
創新工廠設立了三年,今天我想談的就是怎麼樣用這些支持和資金來打造一個創新事業的模式。因為創新產業高風險,如何幫助這些青年創業者,讓他們產品的周期變短一點,失敗的風險變低一點變得很重要,而這樣才能夠促使更多的青年創業。
三年前,我們便認為「行動通訊」會是個機會。但當蘋果、Android,還有現在微軟努力打造的真正的智能手機,才真正代表著移動互聯網的未來。三年來,大陸的手機用戶從幾百萬人成長到了兩億的用戶,明年可能會是五億。短短四年之間大洗牌,我們可以想像這樣巨大的機會。
做創業投資,不外乎兩件事情:怎樣達到最低的成本?怎樣達到最高的回報?在中國大陸有個特色:中國是非常快速成長的市場,光是Android上季度的成長,就有87%,但卻又是創業成本很低的地方。
新時代的創業是軟體主導,不需要昂貴的設備,主要就是人。在中國,十個優秀的工程師,九個月可以打造一款很棒的產品,大概也只需要30萬美元,甚至可以更低。在中國創業主要的成本就是工資,創新工廠的模式就是提供30萬美元,占公司20%的股份,如此創始人和投資人都可以有很好的回報。在美國,30萬美元是不可能做到的,但是在中國大陸可以。
陳士駿 未來的機會在社交網站
1999年,我來到矽谷,在那幾年,我見證到第一個網路蓬勃的時代。但過了不久,就看到很多公司紛紛倒閉或被併購。在Paypal的日子,是非常好的學習。從一個小小的公司,經歷網路泡沫、到上市。我也見證被eBay併購,這對我日後創辦YouTube有很大的幫助。
2005年2月14日,我和我的伙伴查得買下YouTube這個網際名稱。從一開始用信用卡支付、到經歷兩次的融資,直到2006年9月,Google以16.5億美元將我們買下來。2009年我和查得離開Google,新創一家公司叫做AVOS。我們和開復也有合作,在北京有辦公室,還有一個分公司在紐西蘭,全球共有40個工程師。
我想分享,為什麼選擇再創一個新公司,而不留在Google?我認為未來的機會還是在社交網站。現在全球有90萬個部落格,5000萬推特,1600萬臉書更新,一天收發2億件電郵。當我還在YouTube時候,全球每分鐘製造70小時的影像內容。
現在我們面臨的問題:太多的網路內容、太少的時間去消化。有太多豐富的網路內容,但沒有人可以推薦哪些好看的影片。今天會來到台灣,我相信台灣的工程師也有機會參與找尋這些解答的方法。我也樂見未來台灣在這塊領域有更多的發展。
觀點交流〉 年輕人創業態度,兩岸大不同
蔡清彥:可否比較台灣與大陸兩岸年輕人創業的態度?
李開復:我覺得台灣和大陸的創業家有些差別,最大的不同就是大陸的創業家比較有hunger(企圖心),對創業有很大的動力,他們瘋狂工作,渴望成功,希望把公司做大。台灣是相對安逸,像美國,喜歡做自己的創意,創業不是對成功的渴望,而是靈魂的追尋。其實,我覺得最成功的創業者,應該是兩者的結合。
另外對台灣創業者的觀察,也很有意思,其實很多年輕的創業者,像YouTube的陳士駿、YAHOO的楊致遠、Google的兩個創辦人及臉書的查祖客,都是19到23歲左右創業。當你真的有那種渴望,加上熱情追隨,你已經知道你自己愛做的事時,20歲就會跳出來創業、就已經忍耐不住大學生活。或者說大學生創業比較可能成功。
我們做了個研究,在大陸上市的高科技公司創始人的年齡在33歲,這可能跟教育、環境與創業的挑戰有關。但有趣的是台灣很多創業比賽都是大學生得獎,所以我們應該多鼓勵年輕人創業。
群聚效應能創造創業氛圍
蔡清彥:陳士駿在矽谷創業兩次,我記得他講過,矽谷是充滿了創業家,但缺少工程師,台灣卻充滿了工程師,但缺乏創業家,也許兩地該合作。矽谷的創業文化跟台灣應該怎麼樣結合或者說如何鼓勵台灣年輕人創業?
陳士駿:我覺得需要些時間。矽谷之所以成為矽谷,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首先,群聚效應,史丹佛與柏克萊,以及來自全球最優秀的工程師。在那裡,可以看到許多這樣成功的例子。我最早在Paypal,後來我的許多同事們都離開Paypal,自己開公司,有些做得很成功。身處在矽谷,你便會受到這氛圍所影響,看到一個點子或想法出來,實際真的可以做出來,自己也可以創業。我覺得台灣也需要這些創業典範,讓年輕人能感受到,這些不只是夢想,是有機會實現的。
蔡清彥:台灣就比較缺乏這個成功典範。事實上台灣在國際的創意的競賽裡面得了很多的獎,但還是難以跨越技術上產業化的「死亡之谷」。也許是商業模式或投資或技術問題,開復,你覺得這是怎麼回事?
李開復:大陸創業大賽挖掘出不少優秀人才。不過也有可能他的口才優秀或只有某項領域很好。溝通能力固然重要,但不是唯一的能力。另外,一個成功的創業者需要非常熱愛他所做的產品,才能夠成功。
蔡清彥:開復提到兩個非常重要的東西,就是要了解客戶的需求,因為客戶覺得有用才行,所以命題非常重要。另外就是要吃苦耐勞。Steve(陳士駿)你更有創業的經驗,從創業的點子變成功的商業模式,關鍵問題在哪裡?
陳士駿:當我創辦YouTube時,一開始我們並沒有找到資金,而是完全用我的信用卡支付。到2005年11月之前,可以說每一部YouTube上的影片背後的設備,都是用我的信用卡支付。這就好像我出錢請全世界的網友看免費的YouTube一樣。
一開始的時候,我們也在思索商業模式,人們會覺得我們瘋了嗎?自己花錢讓網友不用付費就可以看到影片。我要問的是,當你相信一個點子或想法時,你願不願意像我一樣先欠下6、7萬美元的卡債?
創造價值是驅使再創業動力
蔡清彥:你創辦YouTube非常成功,名利雙收,但你為何想要離開,再創立第二家公司?你的動力在哪裡?
陳士駿:我想很多創業家看到既有的問題,都想要想辦法改變。經歷過Paypal、YouTube、Google之後,我相信這些改變是有可能發生的。我覺得創業最令人興奮的事,就是能夠找到解決的方式。也許像賭博一樣,大家一起想辦法把問題解決,找出一種方式看看是否可行。
蔡清彥:Steve主要是找到解決問題方法,創造價值是他的動力,不一定是為了賺錢。
李開復:剛才討論到了創業,不是每一個人都適合。剛才Steve談到的問題很好。你願不願意為了解決問題,自己負上6、7萬美元的債?我認為今天台灣青年人並不見得有這麼大的渴望創業的心,我也不鼓勵那些不願意或者不適合創業的人創業,但我還是和Steve、蔡董事長一樣,相信台灣一定有一個小陳士駿在那裡,我們一起發掘他。
蔡清彥:剛才提到不是每一個人適合創業,但是我認為台灣年輕人的創業應該要比現在更多,希望我們年輕人勇於創業,在座有很多的企業家,也給青年一些機會,或是改變投資環境,讓年輕人有機會,讓台灣的經驗能帶動下一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