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找工作品牌迷思重, 還常「開除老闆」

北、中、南就服站觀察青年求職生態

呂愛麗、林珮萱、高宜凡
user

呂愛麗、林珮萱、高宜凡

2012-07-30

瀏覽數 20,500+

找工作品牌迷思重, 還常「開除老闆」
 

本文出自 2012 / 8月號雜誌 年輕人憑什麼贏

第1站 台北市信義區

28歲台大物理系畢,只做過2個短期工

早上8時,101商場(台北金融大樓)還沒開門,周遭辦公區已出現大批人潮,魚貫湧入上班。

這裡是號稱「台北曼哈頓」的信義區,也是全台最熱鬧的商業區與消費娛樂重鎮。

然而,稍稍將目光轉到一旁,離101不到200公尺的信義區行政中心,卻常有失業民眾來到11樓的就業服務站。他們為飯碗擔憂的不安心情,和在這裡上班或觀光者,形成強烈對比。

信義站有10位個案管理員(或稱就業輔導員),去年的服務人次達2萬2353人,求職民眾有7231人。

通常就服站的早上人潮不多,有時工作人員多於求職者。這天中午,一位中年婦人走進來詢問是否有訓練課程,有4年經驗的個管員黃鳳儀一一確認:想找哪方面工作?對什麼進修課有興趣?

弔詭的是,婦人始終說不清楚。原來想找工作的人不是她,「我是替兒子來詢問的。」黃鳳儀建議,應該請孩子來才對。但婦人搖頭,直說小孩叫不動、成天賴在家,提到找工作總是意興闌珊。「真不知道,要找工作的到底是媽媽,還是孩子?」黃鳳儀忍不住在心中感歎。

口頭說不挑 卻年年換工作

有時,就服站協助企業舉辦徵才。6月中旬午後,這裡就辦了場餐飲業徵才,釋出5名服務員和5名儲備幹部職缺。

25歲、高職學歷的小余,這天也來應徵。今年初小余從上一家公司離職,雖然原本沒考慮當服務員、又聽說餐飲業很辛苦,「但已經半年沒有收入,不太能挑工作了。」

一身黑上衣和牛仔褲裝扮,踏入職場不過6、7年的他,算算任職過的公司,超過10家,最短是只做了兩週的便利商店。

奇怪的是,既然自認對工作沒有很挑,為何還常換工作?「小公司都沒制度,感覺待下去沒什麼發展,」他如此解釋。

黃鳳儀分析,目前不少年輕人空有理想,卻不知道如何實踐。例如她遇過一名男性求職者,頂著台大物理系學歷,已28歲,卻從沒有長期的工作經驗,翻開履歷表,半年內只做過兩個短期工,分別在餐飲、旅館業待個十幾天而已。

特別的是,這名青年還有段時間在公務機關上班,顯然曾考上公務員或擔任約聘僱,但還是半年後離職,「他嫌工作內容,整天都在看公文、蓋章,覺得很沒價值。」

沒工作意願 爸媽心急也沒用

此外,青年也常以「老闆不懂我的想法」為由,覺得雇主要求不合理,最後就離職。

個管員高仁華就遇過20多歲年輕人,履歷上洋洋灑灑20多筆經歷,幾乎是每1~2月就換工作,常抱怨雇主不能理解他。有次,他介紹這位青年去面試,結果他只因為看到櫃檯人員在手中轉筆,就認定該公司企業文化不好,在心裡否定這家公司。

而近期令他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年約20歲出頭、專科學歷的男性,已經待業兩年,家人受不了他整天無所事事,硬逼著他出來找工作。

然而,當事人缺乏就業意願,被爸爸媽媽硬拖著走進就服站,一臉沒睡飽的表情,對任何提問和建議都回答「隨便」「無所謂」「什麼都好」,令高仁華感到愛莫能助。

面對配合度如此低的求職者,就服站其實很難幫上忙,「比起能力和學歷,最重要的關鍵,還是回歸到個人的工作意願,」高仁華總結。

第2站 台中中科、市中心

王品一開缺就被搶光 連鎖餐飲儲備幹部難補齊

來到台灣中部的就業大本營——中科。這裡聚集了光電、機械、金屬加工、模具、工具機等地方產業,足以支撐龐大的就業人口。但園區內的公司卻苦於找人不易。

5月份,一家光電公司在中科大講堂舉辦徵才,原本估計有50名應徵者會出現,豈料,只來了15人。讓這家公司人資主管陳小姐大歎,從未看過如此冷清場面。

陳小姐表示,從年初開始,公司希望招募100位基層技術員,但前後4場辦下來,仍無法補足。

陳小姐記得,2009年金融海嘯前,單一廠商徵才若從早上8點開始,通常7點就看到排隊人龍。幾年過去,情勢逆轉。過去是「人求事」,現在變成「事求人」。

中科就服站外展人員黃馥儀證實,從去年底開始,這一帶不少廠商就面臨找不到員工的窘況。「尤其是科技業更難找人!」原因是,海嘯時不少科技廠商放無薪假,使得求職者猶豫。

而年輕人不願配合輪班,以及埋怨基層工作枯燥,也是造成科技業徵才光環不再的另一因素。

品牌迷思重 只想進大公司

除了科技業,精密機械也是中科主力產業。和科技業相較,精密機械業給的薪資、福利、工作環境等,不見得較差。就服員經常提醒求職者,不要忽略精密機械業的職缺。

然而,多數求職者存有品牌迷思,認為一定要規模夠大,才算好公司,叫得出名字的,才夠威風。使得願意到體質不錯、但知名度不高的精密機械業求職者,仍然有限。

再轉到台中位於台中市中心區的另一個就服站,也呈現事求人。兩個三層高的櫥櫃,一個個檔案夾分門別類,列出大台中一帶的企業徵才訊息。

翻閱資料不難發現,餐飲業是台中地區釋出最多職缺的產業,然而,不同公司的受青睞程度,明顯有差別。

以剛掛牌上市的餐飲龍頭「王品集團」為例,只要一開出職缺,總是很快被一掃而空;但知名的外商連鎖餐飲業者,3月份就釋出數十個職缺,卻一直到5月份還未補齊。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說來也巧,造訪當天,這家連鎖業者在就服站現場徵才,門口告示牌標明「徵求100名儲備幹部」。但走上二樓面試場地,來的人卻稀稀落落。

除了餐飲業之外,其實台中也有不少公司徵求設計人才,開出條件也不錯。

譬如一家徵求網頁及動畫設計師,要專科學歷,求職者無需經驗,月薪最高3萬8000元。

可是,從3月份開始找人,數個月後還是找不到想要的人。台中地區開出設計人才的公司約有20、30家,大多面臨類似狀況。

從一直補不滿人的科技業、機械業和餐飲業來看,中部一帶的就業機會仍多。能否打破品牌迷思,願不願意從基層做起,是求職者能否順利上工的關鍵。

第3站 高雄市前鎮區

勞力工作占多數,年輕人大多留在北部就業

接著繼續往南來到大工業城——高雄。

昔日,這裡有加工出口區跟重工業聚落,大批勞工在此揮汗工作,一起打造台灣經濟奇蹟。

然而,「勞工都市」的既存印象,如今也有所變化。一大早,位於大馬路旁的市中心勞工服務中心異常平靜,和外頭趕上班的喧鬧,形成強烈對比。

放眼望去,就服站外頭的6張圓桌,坐滿了正在翻報紙、聊天的民眾,一位難求。反而是裡頭「就業資訊區」的7張方桌,包括就服員,還坐不到一半滿。

這天來找工作的以中高齡人士居多,穿著很隨性,大多是背心、短褲、脫鞋,大伙交流最近的「求職經」,「啊,你不是上個月還在那邊上班嗎?怎麼又來了?」有說有笑,感覺不是首次光臨。

多粗工活 年輕人興趣缺缺

等到10點多,好不容易才有4位年輕人走進來,貌似剛畢業。一位就服員趕緊出來打招呼,建議他們晚上再來,參加工業區某電子大廠的現場徵才,如果當上工程師,月薪有2.8萬,這家公司還想錄用30名生產助理,不過是派遣性質。總之,這是最近員額最多的一次徵才活動,而且適合年輕人,錯過可惜。

4名年輕人出去後,一起在外面抽煙聊天,《遠見》記者馬上追出去問:「晚上要不要來應徵?」大家先是楞了一下,才笑說:「考慮一下吧!」他們計畫先去網咖,再約幾個朋友出來混,晚上沒別計畫的話才考慮過來。

這天直到中午休息過後,再也沒有年輕人出現。就服員解釋,高雄的年輕人多半北上求學,之後便留下來找工作,會回來的不多,他們已經很習慣沒有年輕人上門的日子。

其實這裡需要的人才門檻並不高。翻開最新一期的廠商徵才檔案,前後一共5頁、46筆的徵人啟事裡,要大專以上學歷的只有4筆,像是大學助教、財會人員、網路公司職員等。剩下20筆只要高中職,還有20筆條件不拘,甚至有2筆只要國中畢業就可以。

再看工作內容,多半是工廠作業員、送貨司機、工地粗工、組裝工、碼頭理貨、清潔人員等勞力型工作,而且超過一半都是短期、約聘、派遣、或者標榜日領的非典型工作。

看完這些,可以領略為何這裡看不見年輕人的蹤影。因為大多是臨時或勞力工,均不是年輕人會喜歡的工作。

第4站 屏東縣潮州鎮

大部分求職者不會使用電腦,也排斥職業訓練

列車開到接近國境之南、屏東最熱鬧的潮洲鎮,這裡接近恆春、墾丁,空氣中聞得到海水味。潮洲就服站服務附近18個鄉鎮,其中5個是偏遠山地部落。

來訪這天下午,前來就服站的民眾相當稀少,接近5點下班時間,號碼牌還抽不到20號。當《遠見》記者走進來,一樓所有工作人員全部施以注目禮,以為是來找工作的,頻頻熱情詢問需要什麼服務?

服務3年半的就服員王彥棊直說,「最近這陣子,一天最多30位,」經常是服務員比民眾還多。

事實上,潮洲附近大部分青壯人口早已外流,就業機會以農漁業、海鮮餐廳、或小工廠居多,薪資水準很難超過2萬,「偶爾出現的大學生,反而都是來申請失業給付的!」王彥棊苦笑。

他觀察,會上門的年輕人,大部分屬於弱勢,比方國中畢業就沒升學,或連上網求職都不會的,因為家裡沒電腦。

面對這群人,就服員多半也只能夠推薦體力工或短期零工,「而且這群求職者通常很排斥上課、也不愛職訓,往後的求職條件更難升級。」

這裡曾出現一名媒合超過50次的「職業」應徵者,每天來報到,就像逛自家後院般輕鬆。

留新人 廠商發「久任獎金」

這陣子,許多製造業都缺生產線人手,不少公司還展開跨縣市的跑場徵才。

這天,潮州就服站的三樓就有間來自高雄的化工廠正在現場徵才,但開出的20名作業員職缺,兩個鐘頭的時間,竟然只來了4位求職者!

負責招募的兩位面試官大歎,四位求職者中,雖有3名年輕人,但考慮相關背景和不穩定的就業經歷,還是不敢錄用。例如,71年次的女性求職者,感覺很沒自信,對職場充滿恐懼,「她還講白了,是因為積蓄花光了,才會來找工作,」面試官無奈地說:「還有人擺明了表示,不願配合輪班。」

最近幾個月,這家公司不斷奔波高雄、台南、屏東等地就服站,但累積面試的160多人,只有39人合格,媒合成功率不到1∕4。下週起,他們準備繼續南征到更遠的來義、恆春等地。

為鼓勵新血加入,最近公司還把「久任獎金」的發放資格往下調,只要新人做滿三個月,就立刻發3000元獎金,滿半年再發5000元。

跑場經驗豐富的他們發現,年輕人愈來愈愛一窩蜂。

每次就業博覽會只要出現熱門企業,或者是「股王」級公司,人龍就會往那邊集中。「也不知道他們在擠什麼?很多人連工作的內容是什麼都不知道,就跟著去排了。」

更令人擔心的是,年輕人似乎連求職意願都在衰退。他們推估,今年的求職人潮,大概比去年少了1∕3,「新聞不是都報說工作難找、失業率高嗎?但我們在現場老看不到年輕人,到底人都跑哪裡去了?」

拋出這個大哉問後,現場的就服員和廠商代表們面面相覷,陷入無解狀態。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