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已進入多元包容的社會。不少年輕人只要掌握利基,很容易就能活出新典範。謝文侃就是這樣一個年輕人。
來到台南西市場一帶,這裡是當地的老街區,以前是布莊跟洋行的聚集地,如今看來極為蕭條,許多老建築都空蕩蕩的,有開門的店家也沒幾間。
但一間隱身巷弄的百年老屋,卻是享譽國際的設計旅店,近年成為文創、設計、建築界的熱門景點。開幕3年多,便累積了26種國籍的來客。
愛打籃球的謝文侃,是這場老屋革命的發動者。身材高大的他,卻有個不相稱的「小五」綽號,因為家裡共五口人,他排行最末。
謝文侃做的事很簡單,就是跟來客介紹自己的老家「謝宅」,「這裡有我從小到大的記憶,喜歡在三樓的院子放鞭炮,常被父親罵。等到我的青春期,院子又加蓋,變成我的房間。」
帶領賓客穿梭於狹窄的廳堂間,信手拈來就是一幕幕的回憶。「我把老房子當成教堂,而我是神父,跟每個進來的人布道,」他巧妙地形容。
愛冷門市場 曾赴中東做生意
剛過35歲的謝文侃,從小就對自己的生涯很有主見。高中聯考考上台南二中,但念了一年,覺得沒興趣,就說服家人讓他改念五專。父母條件是成績不能太差,被當掉的學分費得自己繳。
結果因沉迷籃球,他真的有好幾科被當,暑假只好去打工賺學費。當同學都進酒店當少爺(服務生),賺取高額小費時,他卻在時薪不到60元的麥當勞,「那時候是台南第一間開幕的麥當勞,每天都有夠操!」
為提高賺錢效率,他專挑投資報酬率最高的差事,如半夜送羊奶、清晨送報紙。儘管很累,但一個月可賺到3萬。
退伍後,謝文侃到澳洲攻讀企管碩士,學成歸國先後進入兩家汽車零件廠,負責開發外國業務,還主動跑沒人敢去的中東市場。他那時心想,「要出頭,一定要做些不一樣的事,或去別人不敢去的地方!」
另闢蹊徑果真奏效,他打開巴基斯坦市場,3年後離開公司時,當地訂單從600萬元倍增到上億元,他驕傲地說,「那邊的喜美(Honda Civic)有12種零件是我引進的!」同事還封他為「印巴王子」,因為那塊區域都歸他管。
中東的確險象環生,他去巴基斯坦5次,其中3次遇到恐怖攻擊。在那裡他看過身體只剩半截的乞丐,「去過那才知道台灣太幸福了,」他感歎。
看好文創業 棄高薪行銷老宅
幾年後,謝文侃轉到另一家美商,年薪逼近200萬元。縱使成為人人稱羨的新貴,但他心裡始終有個放不下的夢想。
他發覺,台灣過去擅長製造和電子業,競爭力每況愈下,「我們這一輩,有責任找出一種更新的產業思惟!」
文化創意產業就是被謝文侃看中的次世代商機,老宅就是他創業的出發點,他想賣的,是台灣獨有的歷史氛圍與空間特色。
他找來建築師朋友游智惟,跟幾位成大建築系學生,一起動手改建歷史超過百年的謝宅,後來媽媽也來幫忙。
他不用現代化的設計手法,破壞老房子特有的古味,因為這是別人模仿不來的。3年多來,包括西市場、保安路、茶館IORI TEA HOUSE,他已完成3棟老房子重建,還有一間(西門厝)裝修中。
但風光背後,卻是沉重的財務壓力。謝文侃不但花光積蓄,還負債近千萬,每月要還的貸款超過六位數,如今雖有盈餘,收入卻不如上班時。曾有企業想入股,但他怕影響走向,還是婉拒。「畢竟叫作謝宅,還是要有家族傳承的記憶,」他評估。
俵屋為標竿 讓生命有意義
謝文侃話鋒一轉,「修老房子不難,難的是經營!」堅持親力親為的他,每組房客都自己接待、解說。送完客,還要跑工地、處理雜務,幾乎每天都過著早上7點起床、凌晨2點上床的日子。
為體驗高質感的居住環境,他每年都走訪各國知名老屋,最近去的是京都俵屋,跟北京的頤和園安縵酒店,「這就是謝宅的目標!」他充滿信心地說。
謝文侃最擔心的是師傅即將凋零。過去翻修謝宅,靠的是5位加起來快400歲的老師傅,但他們的技術,此刻卻苦無新血可傳承。
如何評價自己發動的老屋革命?他回答:「這代表我們這一代的想法是,出人頭地不是賺大錢,而是做件有意義的事!」
老屋達人
發動老屋革命,賦予舊建築新生命
行銷台灣獨有歷史氛圍與空間特色
成功不是賺大錢,而是做有意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