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適應力
不管有多大抱負或熱血,青年都必須先適應時下環境,才有尋求改變的可能。不管任何時代,每個成功青年要成功,都必須對自己所鍾愛的領域,付出完整的嘗試時間,堅持奮鬥,才會看到成績。
成為日商三麗鷗公司史上最年輕分公司總經理的鍾子偉,畢業於2009年金融海嘯威力最強的景氣谷底。但他仍堅信,或許第一份工作會難找一點、起薪低一點,但絕對不會影響一輩子!
在美國出生的他,10歲才搬回台灣,國一被編到放牛班,一度對課業失去興趣。但憑著超強的環境適應力,讓他重回軌道,一路考上中二中、台大、哈佛MBA,成為同儕中的佼佼者。之後靠著選擇與堅持,年紀輕輕就事業有成。
2.視野力
不用把個人發展天地局限在台灣,台灣這一輩年輕世代比過往任何世代,更應該放眼廣大的國際市場。
南部鄉下長大的呂政璋,是全國最年輕的農業政務官,土生土長的他,不但替台灣水果打開中國市場的大門,把在地農產賣進便利超商、量販店、超市、咖啡店等現代通路,還外銷到大陸、日本、韓國等國。
在古都台南推動老屋再生革命的謝文侃,打算用老屋作為推銷台灣的文化觸媒,整修後的設計旅店「謝宅」開幕才3年多,就累積了26國的來客。
3.學習力
不要以為領到畢業證書,學習就可停止了,踏出校園後,人生還有長達40年的社會大學要上,而且這所學校是「無綱無本」的,若是不持續學習,很快就會被淘汰。
從《電視笑話冠軍》節目起家的當紅諧星搭檔「浩角翔起」,就是跟在前輩胡瓜身邊,不斷偷學、吸收、累積經驗,從冷門B咖、串場配角、助理主持等邊緣角色,不斷往舞台中央靠攏。
4.模仿力
在奮鬥的領域內,找出一個自己認同的標竿,並以他為目標,不受錯誤的價值觀干擾。並主動接觸圈子裡的精英,學習他們的竅門。
由八位23歲以下的年輕廚師組成的法式料理團隊Blossom,就以餐飲界的「台灣之光」——新加坡知名主廚江振誠,作為表率,不斷自我勉勵。
5.傾聽力
練習傾聽、積極發問,挖出別人的經驗跟智慧,加速進步。
從三重橋下豆干厝起家的律師許峰源,從小一家八口住在13坪頂樓小房,打工求學,最後考上台大法律系。
別人看來可能是缺點的成長背景,反而讓他從小習得「街頭社會學」,學會與各界人士相處、以及向長輩求教的社交手法,創業更成功。
6.熱忱力
面對人生的迷惘,不妨用熱情開路吧!挑喜愛的工作做,或把專長的事做出熱忱,而非為了生活或輕鬆,做薪水高、待遇好、卻沒興趣的差事。
在全國大鬧社工荒之際,台東有一對堅守崗位8年的社工夫妻檔賴奎方與黃曉婷。選擇完全不符一般人挑工作的「錢多、事少、離家近」要求,卻樂在其中,做出了一片天。
7.合作力
培養抗壓力與團隊合作能力,在職場建立品牌與口碑,讓自己具備不可取代的特質。僅176公分的男籃國手李學林,以全中國職籃(CBA)第二矮的迷你身材,穿梭於長人如林的對岸球壇,靠的就是完整的大局觀與籃球智商,還有甘為團隊犧牲個人成績的奉獻精神,讓他拿到總冠軍賽MVP(最有價值球員)。
8.逆境力
老天爺給台灣人最好的禮物,就是樂觀的天性,與面對困境的憨膽。透過不斷的磨練,年輕人才能把潛力逼出來,讓挫折成為成長的養分。
像年紀輕輕的楊淑君,已面臨四次人生低潮,但她沒有放棄,反而屢次從谷底再起。
前年的亞運「黑襪事件」,看到許多為她熱烈加油的群眾,激起她挑戰今年倫敦奧運,永遠不向逆境低頭。
9.創新力
幾乎各界都相當看好新世代的最大優勢,便是善用科技的能力與創意,可以用新思惟解決舊問題,甚至開創出前所未見的市場新大陸。
由四名年輕人創業的「易訂網」(EZTABLE),就是最新網路創業典範,還吸引新浪微博及臉書(Facebook)合作,並獲外國創投資金挹注。
而才22歲的沈芯菱,已花了11年長期投入公益活動,堪稱全台最知名的公益小天使。工具就是網路、社群、免費科技等。
10.未來力
年輕就是本錢,時間更是年輕人最大的資產,如果能找出未來趨勢與商機,便是年輕人翻身的最大動力。
開創「濁水溪以南最活躍的社運書店」的余國信,堅持要做出社會運動與思想啟發的新事業。以筆名「買買氏」走紅的廣告人金欣儀,則希望扮演農民與消費者之間的橋梁,替傳統農業灌注新泉源。
這些青年關注的都不是當下,而是未來的社會需求,勇於放手一搏、且不願認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