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幾乎每一個世代的年輕人,都會說自己是失落的一代,因為從古至今,年輕人總是苦悶、鬱卒,總是為未來徬徨。
可是,現在台灣的20、30歲世代,卻比以往任何世代的年輕人,顯得更加迷惘。他們是台灣經濟起飛後成長的一代,是台灣第一個不需餓肚子長大的世代,但大學畢業後,卻面臨經濟衰退階段。又面臨國際化、大陸崛起的競爭壓力,他們吶喊,機會變少了。造成不少人卡在高不成、低不就的窘境。
過來人經驗成年輕人的典範
處在迷惘之中的年輕人,需要前人的典範。《遠見》特別邀請了七個名人,與年輕人分享生命歷程,他們也曾經年輕,面對和現在30世代幾乎相同的困境。
有年輕人抱怨薪水太低。偶像劇教母、威俠文創總經理陳玉珊說,自己第一份工作是綜藝節目的打雜小妹,薪水只有1萬5000元,比今天年輕人抱怨的22K,還低了1∕3。
她始終相信,只要堅持在同一個領域,不會永遠只是小妹,果真,熬過跑龍套階段,十多年後她贏得偶像劇般的人生。
也有年輕人對工作很挑,只要違背錢多、事少、離家近的原則,統統不考慮。
但38年前,現任SGS台灣檢驗科技東亞區營運長楊崑山,就挑了一個別人不願意做的工作「海事檢驗員」,每天忍受日曬雨淋,忙到結婚前一天晚上12點多才猛敲理髮店的門,拜託修整儀容,逢年過節也常在碼頭度過。
就這樣堅持了15年,他終於嶄露頭角,一路往上晉升,帶領台灣成為SGS全球營收前三名的分公司。
還有年輕人說,環境讓自己不敢追夢,張雨生唱的那首〈我的未來不是夢〉,根本是種嘲諷。
但今年76歲的國寶級文學大師黃春明,在34歲出版第一本小說前,年輕時為了追夢,在家或到明星咖啡廳點一杯咖啡寫一天稿,白天做過各種不同工作,用來貼補家用,怎麼也沒想到,以往那些為了築夢的工作經驗,竟成了後來創作的素材。
在現在30歲世代的眼裡,努力,不一定能成功,他們忿忿不平地說著,這幾年創業的年輕人,有哪一個不是富二代?
但新任觀光股王領導者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23年前也是富貴人家的二少爺,後來因為詩人洛夫的一句話,毅然決然脫離父兄庇蔭自行創業。不向家裡拿一毛錢的他,和太太兩人到處向人開口借錢創業,雖然像國父革命般歷經多次失敗,直到創立王品才成功,但他從不避談失敗,因為那是他最豐沛的養分。
對未來悲觀,但仍該有夢想
現代年輕人普遍對未來悲觀,他們的論點是,不是不想結婚,不願生孩子,面對不合理的高房價,如果沒有個富爸爸,怎麼可能買得起房?
但就連網友票選心目中「一日爸爸」第一名的台灣首富郭台銘,都是在創業十年,才買第一棟房子,當時他的兒子郭守正都已上小學,誰說非得先買房,才能結婚生子?
至於年輕人奮鬥的過程,必定會遇到的莫過於如何選擇以及陷入低潮。資深音樂人黃國倫和演員桂綸鎂做了最好的示範。
被譽為影壇玉女的桂綸鎂,17歲出道拍了《藍色大門》暴紅,身旁人勸她把握機運,多接幾部戲,但她卻覺得念書勝於一切,推掉許多票房名列前茅的戲約,回到學校念書,她勸所有年輕人,「順著自己的心,想辦法做自己。」但前提是,要有具體的目標在前方。
當前知名度最高、曝光率最高的音樂製作人黃國倫,入行後曾經遭遇兩段低潮,一段是沒紅之前的蟄伏,另一段則是暴紅後又從雲端墜落,長達14年的低潮,黃國倫視為人生的都更工程。他不斷蓄積實力等待機會,直到擔任《超級偶像》評審長,才又重返榮躍。
或許有人會說,現在年輕人活在與這七位前輩所擁有的機會不能同日而語。但別忘了,即使環境不同,99%成功者,年輕時也都是普通人。追尋典範,實現自我,才是年輕人應該有的夢想。
就如同當年原本出版社準備將海明威的第一本小說取名為《失落的一代》(The Lost Generation),但海明威覺得太過消極而反對,他認為人生即使有失落、焦慮、迷失,仍可從自我本身做為真正價值的起點,於是取名為《旭日又升》(The Sun Also Rises),用意是提醒世人,今天過後,明天又是象徵希望的朝陽升起,只要還有一絲希望,不要輕言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