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不太相信熬久了能出頭,」回想兩個月前,到一家國內頂尖的會計師事務所做員工訓練,主管向吳若權透露,在公司內只要撐到第三年,多半就有機會晉升主管,但很多新進同仁卻熬不過第二年。
他觀察,「會贏才要拚」已經取代過去的「愛拚才會贏」,成為現代青年的工作價值觀。亦即,付出如果能得到收穫,青年才比較願意投入心力,眼看如今普遍的低薪現象,青年便抱著「領多少錢,做多少事」的心理。
吳若權說,老闆必須要善待員工,為了激勵年輕人打拚,企業應該提供合理的報酬。不過,他建議年輕人不應有「看老闆給多少錢才做事」的想法,應該先拿出真本事,才能要求合理待遇。
職場樂趣應來自工作表現
追求工作的價值,在年輕人眼中其實正好是「反轉的馬斯洛」。
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級理論,從金字塔底層往上依序是生理、安全、社會需求、尊重、和自我實現。上一代的職場觀符合這樣的邏輯,工作先求穩定和溫飽,但現在青年的優先次序是倒過來的,第一份工作就要自我實現,再來和理想是否相輔、在意老闆尊不尊重我、同儕好不好相處。而目前青年看待職場的第三項特質,就是把「有趣」看得太重要。
他因此建議,「別把Fun擺到太前面。」許多職涯雜誌往往會介紹某某企業把辦公室布置成遊樂場,讓員工都樂在工作,嚴格說來這是誤導。當年輕人不能忍受工作時,就說「這不有趣,我不做」。演變成只追求形式上的有趣,強化表面上的KUSO,而忽略職場的樂趣應該是來自對工作投入、付出受到肯定等。
「青年要認清,你究竟是在找理想工作,還是在幻想工作?」吳若權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