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愛太多?小心「三多父母」 養出靠爸族

小薪有迷思1〉自主權利

邱莉燕
user

邱莉燕

2012-07-30

瀏覽數 33,550+

愛太多?小心「三多父母」 養出靠爸族
 

本文出自 2012 / 8月號雜誌 年輕人憑什麼贏

而分析今天台灣35歲以下年輕人為何比較多無法獨立的問題時,追溯原因,是他們的父母生育較少子女,又有較好的財力,給予孩子最好的一切,卻反而養出較不能獨立的下一代。

目前台灣大多數父母共同的問題是,正在變成照顧太多、給太多、管太多的「三多父母」。

迷思一:照顧太多

媽媽每週寄新衣服到美國給外交官兒子換洗

國際教練聯盟認證專業教練劉雅棋,從事個人潛能開發,累計輔導過百位以上個案。她以一個實際案例,說明目前台灣家長普遍會犯的毛病。

一位母親總是打點好日常生活的一切,卻養成兒子逸修(化名)很糟的生活習慣。回到家,襪子亂扔,衣服換下不是脫在沙發上,就是丟在地上,母親就跟在後面收拾。畢業後,逸修如願考上外交部,順利派往美國上任。

事情看似十分完美,只是這位母親每個禮拜都要寄一大箱全新的襯衫、西裝褲和白襪到美國給逸修,因為逸修完全不知道該怎麼「處理」換下來的衣物,髒了就丟垃圾桶。奇特的是,逸修的母親「每週一寄」也甘之如飴,逢人便驕傲訴說兒子很有成就。

聽起來像天方夜譚的故事,卻在台灣真實上演。「這是典型被寵壞的小孩,」劉雅棋說,父母替兒女承擔太多的責任,以為這是愛孩子,其實是害了孩子:「跟這種小孩結婚的人怎麼辦?他的另一半不就很辛苦?」

劉雅棋表示,近幾年來台灣愈來愈多畢業而不就業的啃老族,同樣是因為父母過度照顧,導致「離不了巢」。

親子關係是一種雙方的依賴,但依賴要是超過了界線,對雙方都不健康。因此,父母必須從小給孩子獨立自主的機會,要求孩子做能力範圍內的事,而不是幫孩子全部做好。

若是孩子已依賴過深,無法自拔,專家建議,父母應循序漸進,訂定時間表及扭轉計畫,協助年輕人養成自我負責的能力。

迷思二:給太多

【會員限定活動】護國神山怎麼造?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背後的賭注!

大學畢業禮物收到2000萬豪宅還不滿意

天下父母心,總想把最好的留給孩子。然而,無論是物質生活,或是口頭上的讚美,雙親有時候給了太多,反而造成孩子不知感恩或自我膨脹。

知名作家小野有位企業家朋友,在小孩每個學習階段結束,都致贈紀念禮物給小孩。小學畢業是名筆,國中畢業是LV包包,高中畢業是名車,大學畢業是一棟價值2000萬的房子。當小孩收到房子鑰匙時,竟問父親:「為什麼不送1億元的?」

爸媽成為小孩的提款機,其實是現代父母和小孩共同的悲哀。

小野指出,用「買」來滿足孩子,因為得來輕易,快樂的邊際效益會遞減,「有句話說得好,一個人如果什麼都買得起的話,也就失去購物的樂趣了,」小野說。小野不贊成給小孩超出能力範圍的東西,但有一種例外。小野的兒子李中赴美就讀哥倫比亞大學,一年學費200萬元,他毫不猶豫幫忙,「因為讀書在未來會成為資產。」

「我不會幫小孩買房子,也不會逼小孩全部靠自己,」小野說,父母給小孩的,應該適時適量。

迷思三:管太多

因父母反對,索性不告而別與戀人同居

以下這個真人實事,也反映了現代父母常犯的第三種迷思。

「梨庭離家出走了!」父親山華(化名)沈痛地對弟弟說,想到唯一的女兒竟然為了一個不成材的男人,跟自己吵得面紅耳赤,最後索性不告而別,跟別人同居,山華不禁既傷心又無奈。

原來,23歲的女兒梨庭認識一位小了三歲、曾被退學兩次的男生,山華非常反對兩人交往,總覺得對方是壞男人,不斷批評對方。結果,梨庭捍衛男友,不惜與父母決裂。

專家就分析,類似案例顯示父母太容易把自己的價值觀架構在孩子的身上,卻引起反彈。從為小孩安排才藝班,到就讀哪個科系,乃至於找什麼樣的工作,跟什麼人交往、結婚……,現代父母處處有意見,常擅自替孩子做決定,可能效果更差。

「不要放棄對孩子的期待,但不要希望孩子成為你期待的人,」劉雅棋建議,家長要學會放下,以陪伴、支持來取代干涉、下指導棋。

以梨庭為例,父母千萬不要批評孩子的朋友,如果真的發覺有不良影響,可用引導方式,慢慢協助孩子體會,孩子才會真的願意離開壞朋友。

劉雅棋由衷勸告現代父母,別再以愛之名,剝奪年輕人體驗生命、自主負責的權利。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