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讓台北跟著大自然變

瑞吉納‧沃德
user

瑞吉納‧沃德

1990-04-15

瀏覽數 12,850+

讓台北跟著大自然變
 

本文出自 1990 / 5月號雜誌 民主地震後…

我工作的地點以歐洲、澳洲、紐西蘭為主,雖然到過新加坡,並沒有在亞洲工作的經驗,所以一到台北,我近乎震驚,這個地方像遭受過災難般的凌亂。到了世貿中心,我心裡就吶喊著;怎麼會這樣子?活像一幢房子冷冷地插在既定的框框中。它只是標有「世界」二字的建築,旁邊的一切都是現有的,它的建立並沒有帶來「空間感」,這種建築根本就是死的。

然而,兩天後,我開始喜歡台北。在空氣中,在道路紛沓的格局中,台北人參與整個城市的跳動、著色及活力。那種帶著冒險的刺激感,使我覺得台北現有的一切竟是十分地豐富。

台北的根源是山,是水,是渡口,是它們與台北人的關係。台北的地勢低,為道路所限,看得到山,卻總是到不了,多可惜!我想癥結在於路的「感覺」太長了。

通向青色山脈

假如,地下鐵的捷運系統完成,台北把水「洗」乾淨,空氣不污染了,路面成了人行道,敦化北路、中山北路可轉往山裡去。想想,小孩、大人可優閒地散步,穿著閃亮的溜冰鞋,紅毛衣的小孩冒著熱氣……。每個路口都有不同的特色,是雕像、花園、小寺廟……節節穿過,通向青色山脈。那麼,台北也會像巴黎香榭大道,倫敦詹姆斯公園那樣吸引人了。

街道有了人性化的建築藝術品,會開啟另一個空間感,也會減少城市人所承受的壓迫。台北不必急著「國際化」,只要它自己發揮所有的潛能,台北會很特別、可愛。

我很喜歡傳統、雅緻的故宮建築及圓山飯店,意外地我也發現,台北不論是古典的作品或是「美國式」的建築,屋頂總會蓋成「山」形。是不是中國人講究情趣,習慣在屋簷下聊天、喝茶呢?也許是我想得太浪漫了。可是,我總覺得台北在現代紛亂的面貌下,也有著古老中國的味兒,這當然也是台北的建築不能少掉的精髓。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河水--給台北伴奏。我有點心疼台北的河堤旁只是養火雞,甚至被冷落廢棄不顧。其實,水可以交流,可以分割,台北可以建水中大道,如此一來既可疏解交通,水邊的人家也可以享受河濱之樂。

當薄霧從水面升起,山形屋頂後襯著遠山,船隻旁緊挨著雲塊,然後散開,耀眼的太陽迎接台北。

台北,讓我想起英國詩人華慈的詩,那種田園意境下人與自然的結合。

不斷塗改設計圖

台北,其的沒有時間了,它會一直「變」,變得更複雜,更難處理,所以它需要有勇氣、大膽,具有戲劇性視野的想像大師,敏銳而富於感情的規畫,它才會有希望。

過去,我負責規畫位於倫敦東部的新鎮「道克蘭」,那原是個沒有人想住的地方,我只好天天拿著自己畫的圖去說服別人我的點子,現在這個號稱歐洲最大的市鎮更新計畫成功了,但是這張設計圖仍要不斷塗改,因為今天創造了一個新的觀念,明天就要跟著城市的脈動作必要的改變。

(卓慧臻採訪整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