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上旬的盛夏烈日,把台灣大學附近的街道烤得暖烘烘。今年,正好是「世界環境日」(每年6月5日)40週年,在此應景時分,這個第一學府也正舉辦一場別開生面的活動——台灣首次「全國氣候變遷會議」。活動起源,得從前年的世界地球日(每年4月22日)說起。
當時,環保團體會見馬英九總統,提出召開「氣候變遷國是會議」的訴求,總統馬上答應。由環保署負責籌備,經過兩年多,終於得以實現,而且舉辦模式還融入不少創意。過程也是全台首創。過去政府的重大國是會議,常是在一、兩天內,召集各界重量意見領袖,像大拜拜式的,官員單向報告或民間單向建言,民間能表達意見的時間也不長。
但氣候變遷會議,卻史無前例地以「世界咖啡館」模式,廣泛採納全台灣各環保團體的民間意見,用一次次分桌流動的討論過程,逐步凝聚社會共識,企圖把複雜的議題化繁為簡。
民間的意見
如果能好好坐下來談,誰想整天站在外面抗議?
去年,環保署就先召開北、中、南、東四地(新北市、台中市、台南市、宜蘭縣)的分區會議,超過2000人次與會,蒐集到855項子議題,之後按照政府的「氣候變遷調適綱領」八大面向,再歸類成61項中議題。分區會議後,今年5月19日則舉辦全台「公民咖啡館」(即世界咖啡館討論模式),將61個議題收攏為四大議題群組,進行討論。
四大群組議題包括,一、災害及土地利用;二、農業及生物多樣性;三、能源供給與產業;四、健康與環境教育。當天,共有500多名政府官員和民間人士參與,他們均打散混編、分桌討論,每桌各有政府與民間各一個桌長,特有的「雙桌長制」共同主持會議,一起梳理與會者的意見。
例如討論「如何建立社區防災機制」的第五桌,便由台灣花園城市發展協會常務理事簡宏哲、台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局長張皇珍,共同擔任桌長,剩下的五位桌員有三位來自民間、兩位來自公部門,按「官少民多」的比例,從不同角度貢獻意見。
到了6月4、5日的正式大會,這些經過彙整、聚焦的具體建言,第一天先由四位議題群長報告民間意見,並分別聽取內政部、農委會、經濟部、環保署等四位部會首長的回應。每個階段還保留時間給現場民眾陳述看法。最後一天的議程,則有馬總統到場全程聆聽,在四位民間群長,包括:綠黨中執委潘翰聲、主婦聯盟董事長陳曼麗、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長賴偉傑、社區大學促進會祕書長高茹萍,與部會首長輪番簡報完畢後,做出總結,宣示政府的態度與長期方針。
總計,這次破天荒的全國氣候變遷會議,花了環保署近兩年時間,在全國各地舉行超過三輪,合計吸引來自各界逾3000人次參與、貢獻意見,規模之大與時程之久,在國內應算創舉。
由下到上對話 凝聚官民共識
近兩年採取的世界咖啡館討論方式,帶來的公開討論風氣,看來的確收到不錯成效,許多環團都表示收到政府釋出的溝通誠意。幕後最大推手,要屬2012年2月中才臨危受命的環保署副署長葉欣誠。之前擔任台師大環境教育所所長的他,多年來不僅熱中各種環境議題,更是促成「環境教育法」上路的主要推手之一。
笑說自己「公親變事主」的他,本是貢獻專業意見的學者角色,慢慢變成和政府斡旋環境爭端的民間代表,最後還意外進了公部門,負責推動政策。他主張帶入「世界咖啡館」的討論模式。「這是一種由下而上的多元對話,」強調政府與民間可形成互助的合作網絡,沒有必要站在對立的交戰位置。
如桌長之一的賴偉傑,在主持每場公民圓桌會議時,都會先跟所有與會者開門見山地說,「大家可以有不同的意見,但請不要彼此誤解!」而為加強民間的參與感,環保署不僅發文邀集各相關部會派員參加,還要求擔任桌長的官員,職等必須在簡任級以上,才有對政策的細部了解與掌握度。
一位參與公民咖啡館的學生,當天便上網寫下自己的心得: 很高興我今天選擇了關心、選擇參與,就算我的言論沒被記錄。我不知道未來能參與的有多少,但這天的經驗,讓我知道許多改變與進步,就是因為有這些人的付出,而且我參與了這個改變。雖然我不會是歷史的領航者,但我不再是隨著時代洪流飄移的乘客。
李鴻源:開發需考慮承載力
民間意見的多元與豐富,與官員互動後,果然帶來不少創意。 例如,當討論「災害、維生基礎設施、土地利用、海岸」議題時,在場民眾就提出雨水回收、水溝整治、藻礁保育等建議。討論「農業生產、生物多樣性」時,則有人呼籲應檢討休耕補貼、減少化學肥料使用、增設水足跡制度、提升農業用水權等。
隨後的「水資源、能源供給及產業」,有人指出高耗能產業不應再補貼、水庫含沙量太高、水價應分級調整、能源供給必須在地化等。 最後的議程「健康與環境教育」,不少人都建議環境教育應融入12年國教及社區大學體系中、公務員每年四小時環教課時數要再增加、鼓勵生態旅遊或農村文化體驗等。
面對各方意見,出席6月4日大會的內政部長李鴻源提出總括性的思考方法,主張往後的國土開發與公共建設,都應以環境「承載力」為思考準則。他舉例,「大家都在檢討台北房價高,說要解決房價問題、蓋社會住宅、蓋各種道路,但沒有人談過:到底台北可以住多少人?」
另一明顯案例是,前年發生於苗栗大埔的農地徵收事件,多數人只關心政府是否安撫好弱勢農民,「可是卻沒有人能夠回答:台灣需要多少科學園區?」李鴻源高呼,這些最重要的問題,經常被掩蓋在爭端事件背後,缺乏根本性的思考與釐清。
政府的挑戰
經費並非最大問題,運作僵化才是政策推動的困難
兩年來的密集籌劃,首屆氣候會議總算圓滿落幕,環保署用世界咖啡館的創意,替往後的重大政策討論與官民協商,開了一個不錯的先例。但回到氣候變遷這個大議題,歸納大會彙整的意見,不難看出台灣面臨的三大挑戰。
1.欠整合 各部會如多頭馬車
首先,是各部會資源的橫向整合與協調欠佳,使許多跨部會的氣候議題難以有效解決。例如水資源議題,水資源的開發由經濟部負責,水資源的消耗則是營建署業務,河川整治又歸水利署,但水的回收與再利用,卻不歸任何部會管理,更別提和農委會有關的農田蓄水功能,要如何與上述單位分工?
李鴻源批評:「為什麼過了四年,環境整治還是推不出去,因為這個業務在行政院裡頭,跨了五個部和四個署!」經費並非最大問題,政府機關的運作僵化與不知變通,才是政策推動的主要困難。潘翰聲也批評,與會者具高度共識的「能源稅」,應屬財政部管轄,但這次卻未派代表出席,他擔心此次建議,能否有效傳達?
再者,明年政府組織將大改組,各部會功能、職掌、編制都有變動,如經建會與研考會將合併為「國發會」,負責擬定氣候變遷政策,但環保署升級後的環資部,轄下又有個「氣候變遷司」,而能源又屬經濟部改組後的「經濟與能源部」管理。
2.法令不濟 企業主怠於減碳
其次,氣候會議好不容易召開,可惜幾乎都是環保團體以及公務員兩種角色,鮮少企業代表出席,公開發言時,更聽不到產業界的聲音。事實上,企業不但是全台目前最大排碳大戶,也是許多爭議開發案與環保爭端的事主,更是促成綠色經濟的關鍵力量,在此關鍵場合缺席,十分可惜。
官方統計,台灣去年共排放2.6億噸的溫室氣體,其中,工業排放比重高達48.3%,是各部門(尚有運輸、服務業、住宅、能源、農業)唯一成長的,若加上服務業,產業界排碳量幾占全台六成。麥肯錫估計,一旦國際間確定開徵碳關稅,到2030年,全台企業恐怕得付出高達5200億元碳稅,對以貿易立國的台灣來說,衝擊不言可喻! 現場幾位發言民眾都直陳,「能源稅、溫減法這些法案不過,企業減碳就不會有動力!」立法部門的怠惰,使許多經營者產生罰款了事的便宜心態,導致台灣經濟轉型的步伐始終緩慢。
3.資訊封鎖 應使資訊透明
最後一項挑戰,則是政府必須提高資訊透明度,才有民眾參與政策的空間與實質意義。葉欣誠形容,威權時代的政府習慣「宣布」政令,要老百姓遵守。民主時代的政府則是「宣導」政策,希望民眾了解。今天,變成政府得設法「宣傳」政策,以減少民眾誤解與施政阻力。
當台灣未來邁向更高素質的「公民社會」,政府制訂重大政策的過程,絕對少不了有識公眾的參與。然而,這番願景須建立在政府資訊公開的基礎。不少環團人士都呼籲,政府必須建置專屬的氣候變遷資料庫,公開現有的客觀資料與科學研究,官民對起話來才能聚焦,不再各說各話。
如潘翰聲在會議總結時的一席話,便道出許多環保團體的心聲,「如果能跟政府好好坐下來談,誰會想整天站在外面抗議?」 的確,耗時兩年才促成的氣候會議,是台灣尋求環境對策共識的起點,而非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