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黨由於提名總統和副總統候選人的問題,三月間鬧出「家變」,一時舉國震動,大家都擔心國民黨會分裂,黨內大老更是動員起來進行「整合」,當「非主流派」要角聲明「辭選」,大家才鬆了一口氣。
但事過一月,又傳聞有人連署要求召開臨時全國代表大會;又說在「國是會議」中應加入總統應否兼任主席等議題;而某些黨政要人間談話之針鋒相對,似乎顯示暗流之增長與激盪;於是朝野疑慮四起;國民黨之分裂是不是不可避免了?
大家這種憂慮,是根植於一個前提:分裂是不好的,國民黨是不應該分裂的。但事實是否這樣呢?很值得作一點探討。
中山先生籌畫革命之初,當時國家雖充滿內憂外患,但滿清王朝仍有相當力量,革命黨人與之對抗,非組織嚴密,並有堅強之「領導中心」不可,於是宣誓入黨,設總理,並強調黨紀,制度化了國民黨的性格。等到民國成立,接著有洪憲稱帝,張勳復辟,曹琨賄選,軍閥混戰,追這些大致撫平了,內又有中共政爭,外則有對日抗戰,國民黨統一意志、統一領導乃更具現實之必要,於是有「黨外無黨,黨內無派」之口號。及至退守台灣,在動員戡亂體制下,一黨獨大幾乎被黨員視為當然了。
派系是自然發展
但是專門研究發展中國家政治的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杭廷頓說得好:「在一個國家的發展過程中,一黨專政的政府可能對某些階段的發展有所助益。「一黨政體」往往能建立秩序、促進國家團結、壓制或吸收社會上的不滿集團、鼓勵投資及經濟發展。不過到了某一階段,經濟的複雜程度和社會的多元化程度,會導致一黨獨大的政權無法有效治理,這種政權也會妨礙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國民日益富庶,中產階級興起,識字率、教育水平和都市化程度提升,這些因素匯集在一起,將會激發國民要求有一更具競爭力、更多元化、更民主的政權。除非實施馬列主義,利用集權手段控制,否則無法阻止這種要求民主化的趨勢。」中華民國既不願「利用集權手段控制」,終於在八0年代末期,走上了政黨政治的道路。
人是「社會動物」,甚少人願意離群索居。大家生活在一起,就不能不對公眾事務表示關切,可是人有不同的意見,不同的立場,不同的利益,意見、立場和利益相同的人自然容易結合在一起,以互通聲氣,並壯大力量,這就是政黨的起源。
即使信仰相同的人結合成一個政黨,但是對實行其信仰的手段、策略、進度等等,黨員的意見也未必完全一致。有相同看法和傾向的人,往往又物以類聚,於是黨內又出現了派系。這樣的發展,不僅是自然的,如果不偏離正軌,而且也是健康的。
黨員向心力不如從前
國民黨從前說「黨外無黨,黨內無派」,不僅違背學理,而且也不符事實,不要說當年在大陸時有很多政黨與國民黨同時存在,就是遷台後早期仍有民、青兩黨,後來的民進黨就更不在話下。至於國民黨黨內,黃興等人和孫中山的意見並不一致,胡漢民、汪精衛和蔣中正的主張也有不同,到了CC(編按:指國民黨中的「黨派」,一說為陳立夫、陳果夫兄弟所領導),派系早「卓然有成」矣!試看今天立法院中的國民黨,所謂「中社」、「新中央」、「座談會」等等,那一個不各擁有自己的勢力?至於增額立委的「集思會」和「新國民黨連線」,更是「旗幟鮮明」的問政團體。早已不在乎別人替他們冠什麼派系的帽子了。
今天台灣的形勢,社會結構複雜。資源重新分配,政團需能充分反映各方不同的利益;同時國家內外困難甚多,社會要求改革的呼聲極為迫切,政黨也必須有所回應。在這種現況下的國民黨,老成持重者力主穩健,勇於變革者則亟求速成,若謂不可形成派系,其可得乎?
分裂未必是壞事
再者,建黨以來的國民黨,一直由強人領導,內部雖有不同意見,但是在強人堅決的意志下,無從彰顯。偶有外現者,也往往由強人一言而決。但強人走後,國民黨已找不到可以個人理念主導一切的人。再加上外在環境的變化,國民黨的權威已被風吹雨打得體無完膚:不要說黨員的向心力大不如前,就是對黨領導人作風的挑戰也早已十分明顯了。
臨中全會引起的政潮,雖說經過了「整合」,實則「整」而未「合」。這種形式上的團結能維持多久?大體上將取決於下面三點因素:
其一、領導者的作風,專斷抑民主。
其二、權力的分配,是否能使各方滿意。
其三、外界環境的衝擊和在野黨競爭的壓力。
國民黨如分裂,不外兩途,一是意見上的分裂,即仍維持黨的名義,而派系各有主張,合而不同,互為競爭,有點像日本的自民黨。另一則是形式上的分裂,不同意見者獨立出來另組新的政黨,亦如美國當年聯邦派和非聯那派經過長期演變而成共和、民主兩黨。國民黨將來怎麼樣發展,固不得而知,而吾人亦並無好惡企盼其分裂,若將來真有這樣的結果,對這個有百年歷史的大黨來說,也不一定是壞事:
第一,國民黨是執政黨,它如果沒有黨內的民主,即不可能帶動國家政治的民主。黨內不同的聲音愈響亮,愈可鍛鑄其民主性格。
第二,政黨是一個社會組織,它的活動內涵和形式必須與社會條件相配合。過去的國民黨,只想主觀的支配社會而不願受社會影響,所以迭受重創。黨內的派系活動,或可給這個逐漸老化的黨注入新的生命力,使它能契合民意,滿足選民的需要。
供國民另一選擇
第三,近年崛起的民進黨,嚴格的說,缺點甚多,只是國民黨因循瞻顧,太不振作,乃使長進黨快速成長,但是民進黨人才太少,主張太激烈,由他們執政,恐亦非國家之福。國民黨開明之士若能另組新黨,必要時或亦可供國民之選擇。
當然,國民黨若分裂,於黨於民,亦未必是絕對的好事,那就要看分裂的動機和手段是什麼。明朝弘治初年大學士丘濬在檢討宋朝的黨爭時,說了這樣一段話:「大臣以道事君,當同寅協恭可否,相濟以共成國家之事。所見雖有不同,而同於為國,豈可人自為心,遂己而後行哉?……譬如行舟焉,一主帆、一主擄、一主篙,主人從主帆者之言,則主擄與篙者即棄去不顧,幸其舟覆以快吾言之不用,不知舟既覆矣,吾身能免乎?」
分合均無不可,但千萬不能存「幸其舟覆以快吾言之不用」的心理,否則黨人國人均不能免於同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