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的濕地如何復育、恢復?台灣並不缺乏好的案例。 位於台北縣金山鄉、陽金公路7.5公里處的八煙聚落,山線壯闊,霧氣迷濛,山泉水流聲潺潺,宛若一幅天然水墨畫在眼前展開。令人想起日本大導演黑澤明的電影《夢》。
在電影中的最後一段「水車村」,一名男子進入了一個清水潺流、處處是木造水車的小村莊。村民們遵循著古法生活,夜晚不用燈,因為星星就足夠閃亮;他們也不砍樹,只用倒下來的樹就足燃碳火;老人沒有病痛,與自然和諧相處。
一位103歲的智者,告訴主角:「人類往往忘了,他們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導演黑澤明選擇將這個片段,放在電影的最後,做為對人類環境的反思。然而,這個寓意中的桃花源,卻正在台北的八煙聚落被實現。
好山好水 造就天然長壽村
「早!」當記者走進八煙,一位白頭髮的老太太親切地用台語大聲問早,那語氣完全不生疏,彷若我們是鄰居一般。經詢問,竟然已高齡90。
在這個社區裡,高齡並不稀奇。隨便碰到一個人,可能都有80歲以上。
然而,他們一會兒彎腰下田,一會兒推著推車來來去去,身體勇健更甚少年,甚至還有電視節目來請教長壽祕訣。 祕訣是什麼?正是完全不花一毛錢的好山、好水。
當平地都市只能飲用化學過濾後的自來水,這裡卻有全年恆溫18度的清澈山泉水,源源不絕。每戶房子前都會有一個小水池,飲水、洗衣、洗菜,全都在這兒。
另外一項大自然賦予的珍寶,就是陽明山的安山岩。居民的房屋,也以安山岩砌成,是「會呼吸的房子」,冬暖夏涼,沒有一戶裝冷氣。
八煙聚落有200年歷史,居民就地取材,以山泉水灌溉、以安山岩砌田,曾造就了大片美麗的水梯田濕地景觀。這裡的水稻,也餵養了世世代代的八煙人。
經濟轉型 水泥、旱田取代水梯田
不過,1980年代以後,台灣經濟起飛,當時年輕一輩開始往平地找工作,人口外流讓這裡的地景產生改變。
「種稻辛苦啊!平日要天天顧,颱風一來,就什麼都沒了!」77歲的鄰長何春福說,由於稻米價格愈來愈低,加上維護費力,八煙開始改種經濟價值高的旱地作物,如地瓜、杜鵑花等。
這也使得八煙宛如山中明鏡、處處有水影映照的大面積水梯田濕地,逐漸為旱地取代。2008年,由前中華電信董事長賀陳旦所成立的生態工法基金會,看見這塊桃花源最珍貴的特質,正面臨消逝的危機。便開始進入八煙聚落,先承租部分田地,重新放水,恢復部分水梯田濕地景觀。
打造「三生」和諧共存淨土
一年後,農委會的林務局開始推動溼地保育計畫,致力於讓台灣各地消失的水梯田復耕,八煙成了第一個示範點。
重新復育的水田,有些種稻,達到生產功能;有些種植台灣原生種水草,進行生態功能;融合居民古樸的生活,生態工法基金會希望打造八煙成為「生產、生態、生活」和諧共存的淨土。
然而,對八煙居民來說,已經習慣了旱地的耕作方式與收入,為何願意改變? 生態工法基金會執行長廖仁慧坦言,一開始要將生態復育的想法讓居民了解,實在有困難。工作人員幾乎每週都泡在八煙,和居民搏感情。
「一開始老人家們都會懷疑,怎麼可能有人要來幫我們?田裡重新放水有什麼好處?會不會是詐騙集團?」蔡進忠說。
誰說「回不去了」?八煙聚落找回價值與歸屬感 如何溝通才有效?一定要給居民們畫面!水田,畢竟是八煙人共同的回憶。「當我們把田放水,動物最敏感,青蛙、水蛇、老鷹馬上都回來了!」廖仁慧說,當水田的畫面回來了,居民就會感動。
現年58歲、曾到外地工作的蔡文照回想起小時候抓青蛙,笑著說:「插秧過後那幾個晚上,就可以拿著手電筒去抓青蛙了!一抓都是一次兩隻!為何?因為那時正好是交配期!」距離他上次抓青蛙,已經是30、40年前了。水梯田復育,讓他回到了快樂的時光隧道。
另外,也一定要讓居民清楚知道這對當地經濟有幫助。基金會努力告訴居民,除了種稻,八煙也可做特色生態旅遊、發展有機農產,會比現有的狀況更好。
為了輔助八煙發展有機農業,生態工法基金會與慈心有機發展基金會合作,每週替老農上有機相關課程。廖仁慧笑說,剛開始時,課程時間到了,卻一個人也沒有。原來,不是老農不想上課,而是坐椅子聽講,老人家不習慣,會說:「我們屁股像有蟲,坐不住啦!」
其實,要找農民不難,就到田裡去。於是,就改為老師去田裡找農民聊天,一對一教學。
經過三、四年努力,去年4月,八煙聚落終於種下第一批有機秧苗。上一次種水稻,竟然是1986年。居民興奮又感動:「暌違了25年的八煙米終於回來了!」
當美麗的水梯田濕地景觀恢復了,不只青蛙、水鳥、水蛇回來了,連過去離鄉的居民也回來了。 20幾歲離家從事機械業的蔡文照,由於金融海嘯被迫放無薪假。因為八煙重新發展,他先把家裡的地租給基金會復育,有租金可拿,後來還回鄉擔任基金會雇工。他親身體驗到復育的好處:「以前只有農耕的收入,現在還可以有其他的收入。」
生態復育 農村第二代返故鄉
採訪當天,正逢基隆市的尚仁小學來到八煙進行生態體驗教學。鄰長何春福與88歲的老農蔡進忠,彎著腰,示範秧苗一束束插進水田。眼前這群十歲不到的孩子,雖然插得歪七扭八,苗用完了,個個高興大叫:「我還要!我還要!」
「現在的孩子,除了電視和電腦以外,腦子都是一片空的!」隨同前來的家長丁太太說。來到八煙,讓孩子學會彎腰、赤腳在冷水田中,知道一粒米得來不易,以後就不會挑食了。
重現百年前的水梯田濕地景觀,成為其他地方無可取代的特色,居民慢慢找回當地的核心價值。由於生態經營已成特色,在網路上可以看到不少參觀過民眾的推薦文章,知名度慢慢打開。甚至曾經激烈抗爭後龍科技園區土地徵收、土地得以留存的苗栗灣寶社區,也以八煙做參考範例。
廖仁慧說,原本生態工法基金會的專業是推動生態保育,但是,在八煙的例子裡卻發現,核心問題還是經濟,先解決居民的經濟問題,其他部分就可以解決。「先顧巴肚,才能顧佛祖(台語)!」
廖仁慧說,巴肚代表生存,佛祖代表理想。 目前,八煙聚落的運作經費,除了有來自林務局專案補助款,也開始推動生態學堂,透過單日的深度生態旅遊導覽,不僅有課程所得,也可以達到環境教育功能,讓社會大眾得到獨特的生態體驗。
此外,八煙聚落也開放企業認養有機農地,這些收入不但可修繕水梯田的圳道、也可提供當地居民顧田、引水等費用。認養者也可以得到八煙的珍貴稻米生態禮盒。春水堂科技、愛爾達科技都曾認養這裡的有機農地。
八煙聚落的成果,正是《濕地法》當中明智利用(wise use)的好範例:善用濕地,發揮特色,創造最高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