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3大路障!電動車要普及 還得再「加油」

缺設施、未整合、待修法

高宜凡
user

高宜凡

2012-03-28

瀏覽數 21,250+

3大路障!電動車要普及 還得再「加油」
 

本文出自 2012 / 4月號雜誌 金磚四國之父歐尼爾 再度預言新經濟引擎

2012年開春以來,台灣車壇突然變得「電」光閃閃,讓不少人驚呼:台灣的「電動車元年」來了!

電動車市場 未知因數多

首先是,近年全球最熱賣的豐田(Toyota)油電複合動力車,正式在台推出更具價格競爭力的國產版Camry Hybrid,預計創造每年上萬台的銷量。代理商和泰汽車還準備要引進一系列的豐田環保車款。

緊接著,從南到北的各地方縣市政府,也不約而同地搶先發表電動車示範運行計畫。

先有台中市大手筆採購100台電動汽車,作為各局處公務用車,未來計劃在境內建置64座充電站。

市長胡志強還一口氣推出「五免」優惠政策,幫電動車主減免貨物、牌照、燃料、停車、充電等稅負支出。

租車業雙雄和運與格上,也分別找上新北市及台北市政府,推動觀光地帶的租車體驗活動。 往南走,台南市也已經宣布明年底前,要讓200輛電動車正式上路,並建置201座充電站,以「車電分離」的模式啟用75台電動公務車。

2月底,高雄市更宣布建置全台第一套電池交換系統,打算在市區建30座充電站,預計每天可供應2500趟充電次數。為鼓勵市民換購電動機車,市政府還祭出每台最多2.8萬元的補助,且贈送1萬元儲值金,等於讓車主免費充電200次。

除了各縣市政府,包括中油、台電、台水、中華郵政等七家國營事業,這兩年已合計採購了120台電動汽車。

不少部會首長現在的專車都換成電動車。其餘如工研院、達美樂披薩、遠雄建設、中興保全等民營公司,也都有採購電動機車的環保舉動。

不知不覺間,大家發現馬路上的電動車突然多了起來。然而,電動車時代真的來了嗎?市場普及的障礙還有哪些?一切似乎還有著許多不確定。

政府目標與實際情況有差距

據經濟部工業局「智慧電動車推動辦公室」統計,目前國內已有8家廠牌的14款電動汽車通過交通部審核,可以正式領牌上路。

去年公布先導運行計畫後,已有來自6縣市的案子遞件申請,今年上路的電動車預計突破1000台,後續推動腳步還將延伸到東部、離島等觀光區。

儘管距先導運行計畫的3000台不遠,但離行政院喊出在2016年達到年產6萬台電動汽車的政策目標,仍有著大段距離。

至於電動機車,現階段也有8家車廠的18款產品通過認證,但去年整體銷量僅有7563台,雖比前年的5193台有所成長,但2013年達成16萬台的內銷目標,此刻看來如同「不可能的任務」。

更弔詭的是,在此領域稱霸的,竟然是從汽車界跨足過來的「中華汽車」,在去年攻下近八成的超高市占率。

一位車廠主管私下坦承,很多業者都想等配套措施成熟後,再大舉進軍電動車市場,技術不是最大問題,只是沒人想投前期的推廣成本,才造成目前不上不下的尷尬狀態。

障礙1:基礎設施不足

這句話透露的玄機是,現階段車款其實已接近成熟,逐漸符合一般人的通勤需求。反倒是充電設施不足,加上產品規格混亂,拖慢了電動車普及腳步。

以中華汽車剛推出的電動機車e-moving為例,續航力已有50~60公里,可行駛距離,較初期產品大幅倍增,平均花1塊錢電費,便可跑15~20公里。

不少縣市還編列大筆補貼,以最慷慨的澎湖縣為例,民眾用比5折還低的價位,就可以買到售價逾5萬元的新款e-moving。

可惜,產品準備好了,周遭基礎建設卻還處於百廢待舉的原始狀態。即便有滿腔環保熱血的消費者想買,卻沒有車廠敢賣電動汽車給個體戶,因為怕使用不便後,反造成一堆客訴。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不久前,德國萊因(TÜV)發表「全球消費者電動車使用意願調查」,大多受訪者都把「購買價格」列為首要疑慮,其次就是「續航里程」。

另一份針對台灣市場的問卷也發現,有半數民眾表示續航力(52.6%)與充電站不足(48.1%),才是讓他們裹足不前的前兩大疑慮。

投身電動車多年、待過電池廠、現在還負責一宗先導運行方案的小馬租車集團執行董事李國霖,可說是這個圈子的老手。

他一語中的地說,台灣產業愛做電動車,看似每種零組件和經營面向都有,但就是難以整合。於是,彈丸之地的台灣,聚集了大量的電動車品牌、技術派別、及推廣模式。

一位業界人士不禁抱怨,官員們端出的扶植政策只以不犯錯為主,「結果都是從製造面來訂的產業政策,而不是從消費者端出發!」最後當然無助於應用普及,造成資源的浪費與重複投資。

李國霖再三強調,價格已經不是消費者現在最在意的事了,「方便、可靠度、售後服務,才是關鍵!」他正與台大育成中心合作,找學生幫忙研究,構思電動機車的營運模式。他認為,學生就是主要的摩托車使用者,激發出來的idea,絕對比廠商或官員們想的更可行。

這幾年他受邀演講時更不斷呼籲,「不要再蓋電池廠了,需求還沒起來,到時這些產能怎麼找出海口?應該從生活習慣去著手,找出消費者能接受的東西!」

2、產業欠整合 規格一團亂

再者,國際間仍無充電介面的通用標準,加深了規格混亂。

現階段發展電動車的主要國家,不管是美國、歐洲、日本、或中國,都有不同標準,形同各國市場的進入障礙。

熟稔國際趨勢的電動車推動辦公室主任王正健觀察,「慢充還好,規格已有逐漸整合的跡象了,快充(30分鐘充達80%電量)就真的是百家爭鳴!」

施耐德能源暨系統事業部副總經理宮鴻華也認同道,「要在30分鐘內完成跨充,包括插座規格、電流強度、系統穩定度,甚至電流和資訊流、金流的匯整與溝通,都得有全盤的規畫。」

今年初,李國霖自己跳出來成立「E-team行動聯盟」,就是想整合電動機車業莫衷一是的產品規格,「總要有人出來做,剛開始讓大家不要互相反對就好了!」他長歎了一口氣說。

此外,政府組織的事權分散與法規僵化,同樣是無法加快充電設施布建的絆腳石。

最近幫格上租車在板橋車站蓋充電站,王正健才知道,那裡竟分屬於4個不同主管機關。

好不容易完成複雜的跨部會協調工作、搞定土地權後,才發現牽(電)線又是另一個問題,因為牽涉既有電力網絡的配置,而且所費不貲。 儘管不斷在各部會間迂迴,王正健倒是坦然面對,「這不是哪個部會可以獨力解決,必須要有一個跨部會的推動組織。

「因為要協調的事、要修的法、要重新討論的地方,實在太多了,」坐在位於台北市大安公園對面的辦公室,王正健的眼神顯得有些疲憊。

他強調,「我們需要做出一個成功的模式,才能說服其他人加入!」比方搞定板橋站,其他高鐵站才有比照辦理的軌跡。

3、需設智慧電網 修電力法

最後一個環節在於,隨著電動車使用量增加,能源的供給與市場規格,也將隨之改變。

宮鴻華舉例,假使台灣今天有30萬台電動車在跑,每天都在夜間充電八小時,現有的電網架構可能就會不敷使用,甚至發生跳電的狀況。

未來的景象可能變成,白天騎車或開車上班,先在停車場把車停好、接上電源,下班時便帶著充飽電的車回家,假如車子有多餘電量,還可順便賣給公司所在的園區電網,讓自己多賺一筆外快。只是,屆時必須重修電力法,讓能源買賣成為自由市場才行。

也就是說,過去的交通產業,多半是專屬於車廠與油品公司的經營範疇。

但進入電動車時代,參與者卻可以來自天南地北,諸如汽車業、電力公司、電池廠、各種新式的能源服務業、系統營運商、一般個體戶、乃至於公家機關,都可以自由使用、互相買賣能源,沒有哪家廠商可以獨占,或一條龍做到底。

因此,「智慧電網」與電動車將是密不可分的概念。政府規劃政策時,必須把車款設計、能源供應、和電網系統三大面向一起納入,才不致徒勞無功。

眼見大勢所趨,台灣能否在未來的電動車市場占有一席之地,熬過眼前的混亂局面,就看主事者的魄力與創意了。或許那才是攸關電動車能否順利上路的最後一哩。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