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生命中,能有多少讓你難以忘懷的人事物?或許不是最激昂、最刻骨銘心,卻總在驀然回首時,察覺那陪伴由始而終,安靜而沉默,從來不曾離開。《桃姐》就是這樣一個彷彿生活剪影般的故事。
許鞍華執導 劇情單純含意深
故事描述自13歲就到梁家當傭人的桃姐,60年來照顧了一大家子五代人,時光荏苒,有人離開、有人去世,最後只剩下桃姐和梁家少爺Roger兩個人。
「不算親戚,只是一個老工人」,劉德華淡淡的一句話,說出了片中少爺Roger和桃姐親近又疏離的關係。兩人之間有著習慣的默契,但交流卻不多,而一切在桃姐中風後,卻漸漸改變了。Roger決定將桃姐送去老人院,而故事的源頭也從這裡展開。
各大國際影展的獎項加持,常令人望而生畏。觀眾可能擔心「這會不會又是一部『節奏很慢、很難懂』的藝術片?」
但正如知名影評人聞天祥的形容,「導演許鞍華有為有守,不讓電影變成催淚的通俗劇,」《桃姐》的影片力道簡單直接,卻深刻驚人。
從導演許鞍華過去的作品,也不難一窺《桃姐》的電影敘事風格。《女人四十》《姨媽的後現代生活》《天水圍的日與夜》《得閒炒飯》,她的電影一直擅長處理細膩具生活化的感情,內斂而淡然。 而《桃姐》除了兩位主人翁的情感外,也呈現了現代香港的某種社會現實,養老院、市場或者官場、演藝圈的眾生相,像是人前人後說一套做一套的嘴臉,或是那些人與人交關的親暱與疏離,都像是每天在我們眼前上演的浮世繪。正因如此,桃姐最後的逝去,就不再僅僅是純粹的悲傷,也是一種面對生命全然理解的包容。
或許身為女性導演使然,許鞍華特別擅長描寫各階層、年齡的女性,角色總能在螢幕上呈現出專屬特質,《桃姐》也不例外。片中一場在市場買菜的戲,桃姐不顧菜販的作弄揶揄,堅持在攤位上東挑西揀,只為了挑出最好的食材,做菜給他最關心的那一家子──縱使如今只剩Roger一人,但認真勤奮的付出卻不因歲月流逝而改變。
《桃姐》代表的其實是一種舊式華人社會中的忠誠和質樸。
天王、天后飆戲 樸實不做作 葉德嫻在片中破舊的布衣、布鞋、整齊而一絲不苟的頭髮,都外顯了這種特質。其實最初定裝時,桃姐的造型並非現在片中的模樣,但葉德嫻為了詮釋桃姐一角,仔細觀察身邊的老人,並提出了她獨特的見解,才成了如今呈現在電影中的桃姐。
縱橫藝界數十載,即便用呼風喚雨來形容也不為過的「天王」劉德華也一樣。他收斂起過去在港式動作片中的性格帥氣,也不同於過去大部分浪漫愛情劇中,較為誇張花俏的演出,扎實地變成了一個「普通人」,讓Roger和桃姐兩人之間的互動更顯真實。
甚至兩人在戲中的台詞,盡是些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日常對話。影評人楊達敬就說:「《桃姐》裡的劉德華與葉德嫻,不再只是演戲,而是確實活在電影裡頭。」
自然不做作的演出,讓睽違影壇11年的葉德嫻甫復出便橫掃各大電影獎。除了第48屆金馬獎外,還囊括了第68屆威尼斯影展、第15屆愛沙尼亞塔林黑夜電影節最佳女主角,被稱為「影后殺手」,幾乎逢獎必中。
3000萬成本 拍出老、病、死
這不是一部大眾刻板印象中大卡司、大成本的「港片」類型,電影的製作成本甚至只有3000萬人民幣。改編自本片監製李恩霖的真實故事,或許這正是此片如此簡單卻真摯的原因。
許鞍華第一次看到劇本便深受感動,決心要將它拍成電影。她表示,自己的年紀和生活體驗,就和片中的桃姐和Roger一樣,有自己的生活掙扎,有對感情的不捨,更需面對老、病、死這項人生必經課題,「我同時是Roger,也同時是桃姐。」
但《桃姐》在開拍前卻走得極為坎坷,甚至差點難產。許鞍華雖決定要將這個故事搬上大螢幕,找投資時卻處處碰壁。
幸好最後劉德華應允幫忙,不但出錢還出力,更找來博納影業的老闆于冬共同投資,才可以讓這個故事有機會呈現在觀眾眼前。
不過,這部充滿社會風情描寫和人文情感的電影,是否會讓非香港人難以融入?或許在威尼斯影展上,觀眾的反應說明了一切。作為主競賽單元的第二部華語片《桃姐》,在影片放映結束後,獲得了觀眾長達八分鐘的鼓掌。
山水國際公關經理王統生透露,因為希望讓台灣觀眾更能融入劇情,尤其體貼觀賞電影較為吃力的長者,這次特別為《桃姐》製作了國、台語配音的版本,兩位主人翁分別由資深演員吳敏和屈中恆擔綱配音,且配合語言情境將台詞重新潤飾,就是希望能讓大眾更加貼近《桃姐》一片的觀影情感。
「它真的不需要你哭,至少不是因為悲慘不幸或喜極而泣,」知名影評人聞天祥這樣描述。
如果對那些大悲大喜、爆破與動作的重口味嫌膩了,不妨進戲院品嘗這部清淡有味的小品,感受有笑、卻也能讓你哭,什麼都沒有,卻什麼都擁有的真實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