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塞隆納是很特殊的城市,它有海港,有機場,也有自由貿易出口區,這是老天給的最好禮物,我們要好好把握,」接受《遠見》專訪的安東尼.凡維斯(Antoni Vives)說。
在市府的規劃願景中,巴塞隆納要做南歐最明亮的那顆星,絕對不只是個觀光大城,更要成為歐洲及環地中海區域,甚至跨越非洲,扮演交通、經濟、創意的樞紐。
如何實踐?他回答:22@是個很好的開始,巴塞隆納將以22@的例子做為邁向創新之都的骨幹。
凡維斯強調,城市有四個基本要素,就是人、建物、技術與環境。一個城市要宜人居住,就是要在這四要素中共同發展,找到平衡點。而創新就是讓這四個基本要素得以聯結的唯一方法。透過人的創新、技術的創新、建築物的創新及環境的創新,肯定能達到最終目標城市的創新大方向,這也是巴塞隆納將繼續努力的方向。
到底這座城市在22@區域進行哪些創新呢?以下是副市長的簡要說明:
調節大樓溫度 靠冷熱水即可
22@做的一項創新是舉辦網路上的22@breakfast(早餐),讓民眾可自由參與討論,針對議題溝通。不僅如此,更有實體的breakfast(早餐會議),邀請民眾及企業代表參加,跟政府面對面對話。
硬體上的創新則更多,有些甚至是歐洲先行試辦區,讓巴塞隆納成為歐洲創新之都。
在22@內,一項歐洲最先進的中央氣候控制系統已建造完成。這項創新的冷熱水供應系統,透過地下管線輸送到區內各大樓,達到最宜人的溫度。夏天提供冷水,冬天提供熱水來調節溫度,免去各大樓自行安裝冷熱水系統的麻煩。
智慧型的拖吊系統,則是第二項創新。在區域內,中央控制的監控系統可隨時發現違規停車者。透過電腦連線隨即叫來拖吊車,前來將違規停車拖走,以免交通阻礙。
第三項創新是區內無線上網裝置,不僅提供民眾在公共區域上網,也將重要資訊,藉著無線傳輸到中控中心,得以掌握全區資訊。如交通號誌及廢棄物處理等,都靠無線傳輸快速傳回。
第四項創新是把區內打造成一個大教室,走到哪裡都可以學習。這個做法獲得學校及人民的支持。教室不再限於校內,走出學校,處處都是可學習的場所。
第五項創新是採用新科技、新技術,讓這城市更有效率,更增添方便性。例如在舊市場採用新的鋼骨結構做屋頂,不僅美化環境,也達到減碳功效。
第六項創新是垃圾筒可讓每位國民輕而易舉使用,不會太高或太低,連坐著輪椅的老人家也能安心使用,全無障礙。
中央處理的廢棄物回收程序,是第七項創新,經過中央收集廢棄物再加以分類處理,是這區率先試行,日後效果良好,再推廣到全球。統計顯示,中央廢棄物分類回收約可達到75%,比例頗高。
第八項創新來自提供完善的治安及防災維護系統。透過系統連線,個人及房屋可透過這機制,快速報案或報警,將歹徒或可能犯案的人,繩之以法。
最後一項創新是提款機。區內提供充足的提款機,方便民眾在需要時,即時得到現鈔供應,沒有時差。
這些創新共同的目的就是建構一個智慧與學習性的數位生活新城市。這也正是未來創新城市的基礎。
上海世博西班牙館設計師 貝納蒂塔
由民間主導都更
用社會力串連民眾
看過上海世博會西班牙國家主題館的人一定不會忘記,一張張竹籐網織成的外觀,充分表達了西班牙南歐的風情,而這個展館的設計師,就是當今西班牙最負盛名的建築師貝納蒂塔(Benedetta Tagliabue)。
義大利裔、49歲,氣質優雅的她,1988年隨著夫婿貝納蒂塔來到巴塞隆納,就此定居下來,開始接觸這個陌生城市。
「我之前對巴塞隆納是一片空白,沒有任何的想法,」她說,搬到巴塞隆納後才發現這是一個很有歷史的城市,很多建物都有它的故事,「對我來說是驚喜,太美了。」
另一個印象是,這是一個有山有海的城市。但過去城市的發展並沒有太多部分跟這些山與海聯結,也許是不容易接近,也許是沒有想到。好像大家只在城市裡過生活,沒有跟周遭發生太大關係。
後來有一股力量打破了這個僵局,可以說是社會力(Society),這個社會力表現在1992年的奧運會,也同時展現在2004年舉辦的文化論壇等大活動上。藉此機會,大家有機會參與這些事件,接觸到海邊或山丘,進一步與周圍環境發生關係,就產生更多變化。
企業資金造公設 創三贏局面
「相較於倫敦及荷蘭,或是日本及德國,巴塞隆納真的很特別,」在許多城市皆有設計建案進行的貝納蒂塔表示。
為何巴塞隆納如此與眾不同?她認為原因之一是特殊的城市改造運動。 在巴塞隆納,很多大型活動及都市更新計畫不是由政府主導,而是由民間力量展現。
看看巴塞隆納的活動,政府其實不需要拿太多錢,民間企業自己會變出經費,讓很多公共事務得以進行。不會因執政改變而中斷,也不會占用太多公共預算,一舉兩得。
這也是一種創新,引進企業私人的資金,一起打造公共建設。一旦成功後,私人企業能獲得好處,市民大眾也得到好處,政府也高興,可說是三贏。
只是,許多建築及更新計畫要花上一段時間去檢視,常要到最後才知道成不成功。但大部分沒等到那時候,就被批評得體無完膚。
「要有耐心等待,看結果如何,」她說。
其次令她驚喜的是,這裡的人與眾不同。
如何說呢?她提醒,別以為巴塞隆納是因為有達利、高第及畢卡索等人,才那麼特別;其實相反,他們不是創造巴塞隆納格外特別的原因,是這個城市特別,才孕育出這些偉大的藝術家。
改造舊市場 成觀光新據點
很多人都不瞭解,其實巴塞隆納人民工作很認真。雖然好像下午2點吃午飯,午餐回來後沒多久就下班參加宴會的樣子。但其實不然,他們根本沒時間休息。以她帶領的EMBT建築事務所為例,大家經常工作到晚上8、9點。他們可以是創業家,也可以是藝術家,絕對不只是玩家。
相容共存的表現也可在都市更新上看到,讓新舊建築物彼此相容。她以自己的事務所為例,該建築是一間1871年蓋的房子。本來是用來做紡織抽紗的工廠,特別在二樓有四公尺多的挑高,就是用來擺大型機器。
後來改為住家,她先生意外發現後覺得太棒了,這裡很有味道,且二樓挑高正好給事務所需要的空間,用來擺放建築模型。「這就是我們給舊建築新的生命,讓它重生了,」她說。
對於舊及老的歷史文化,她認為應更尊敬它,「因為有它們,才有現在的我們。」 她近年來投入都更,將一處位在古城區的老舊市場Santa Caterina Market改建,保留主要的舊市場面貌,並在屋頂上搭起七彩的頂蓬後,成為新觀光據點,一改過去市場老舊髒亂的印象。
「巴塞隆納這個城市還很年輕,才正要發光,大家拭目以待,」她興奮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