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伯斯走了。引起各界好奇,未來的科技趨勢將如何走下去呢?
從現在到2015年的數位生活,多個專家、機構拋出大膽預言,容有歧異,但大方向卻相當一致:
「賈老不玩了!拓墣:Apple至少再紅兩年,」賈伯斯過世當天,拓墣產業研究所緊急刊出這樣的回應。副所長楊勝帆指出,由於蘋果的商業模式複製困難,兩年內市場霸主地位仍難動搖。
10月初,研究機構顧能(Gartner)發布今秋最新的未來趨勢報告。半導體產業首席分析師李輔邦的開場白是:「才17個月的時間,蘋果電腦將一個利基市場(平板電腦)翻轉成全球風潮,對消費者行為及價值觀的影響力正持續中……。」
李輔邦還丟出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預言:2013年之前,半導體1/4的產值將來自平板電腦;到2015年,傳統筆電(含小筆電)出貨量約4億台,平板電腦則超過3億台,約八成。
平板與電腦界線愈趨模糊
他並預言,未來五年內,平板電腦將持續「進化」。功能愈來愈強,往個人電腦靠近,在2014年前,兩者之間還能分出區隔,但之後,界線已模糊。
平板電腦不只是個科技產品,和另項當紅科技產品──智慧型手機一樣,背後意含數位生活的新樣貌:行動影音、行動娛樂、行動閱讀。專家們談了十多年的「隨時隨地、無縫隙」數位生活,透過平板電腦才真正要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做為一個消費者,這無非是令人期待的新時代;但做為台灣的科技廠商,代表原本的遊戲規則,可能一夕變盤。不只台灣,連韓國三星也苦思如何應對。
iPad可說是「一Pad當關,萬Pad莫敵」,推出第一年囊括九成市占率,今年面對其他廠商齊發的聯軍,卻仍可望拿下超過七成市占。
使用者經驗推動新革命
到底發生什麼事?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副主任洪春暉分析,過去是由硬體產品效能提升推動消費,但現階段改為由「使用者經驗」推動。 蘋果正是發動這場「使用者革命」的始作俑者。
資策會MIC組長魏傳虔指出,蘋果從iTune App Store進入行動運算的領域,比競爭者早兩年,最早可收費,也改變對消費者的行銷溝通。接下來再以iPhone創造無與倫比的生活體驗,至2011年7月,App Store運作成熟,Apps總共被下載150億次。
到iPad推出時,亞馬遜網站的電子書服務Kindle已為行動閱讀鋪好坦途,讓iPad被接納的速度「比 iPhone快五倍,」魏傳虔說,且未來蘋果將透過iCloud,將成功經驗擴散到Mac及Apple TV。
這是從純硬體跨入平台,提供封閉式系統服務,整合了硬體、作業系統、連網、應用市集平台及內容五個構面,建立完整的「應用平台的生態系統」,是任何單一硬體產品無法竟其功的。也讓圍繞著個人電腦產業鏈交織而成的台灣龐大科技體系,頓時傻眼。
加上碰到全球另一波冰天雪地的不景氣,自然雪上加霜。根據資策會MIC的估計,從2010年第三季起,台灣品牌廠商推出的小筆電開始負成長。消費者對筆電購買需求也遞延,從今年起每季成長率僅維持在10%左右,未來也不再高成長。
「未來輕薄終端設備將是主流,」MIC資深產業分析師施雅茹指出,2010年是個分界點,那年的智慧型手機加上平板電腦出貨量首度超過桌上型電腦加筆電,預估未來五年的年複合成長率高達33%,遠高過電腦的7%。
從獲利率來看,更能窺見台灣電腦廠商的窘境。洪春暉指出,宏碁、華碩、聯想,獲利率只在0.2~3.1%間;相較之下,蘋果獲利率還有21%。
未來,平板電腦和智慧型手機將是科技廠商的一級戰場,但蘋果依然將制定售價的天花板,其他廠商只能減少獲利陪著玩。
施雅茹舉例說明,iPad、 iPad2最低售價同樣是499美元,蘋果的獲利率高達35%,因為是強勢產品,給通路商的利潤只有11%。
三星Galaxy Tab 7和Galaxy Tab 10.1最低售價同樣也是499美元,但三星卻主動將獲利率從26%降至11%,以確保給通路商30%的利潤,鼓勵銷售三星產品。
現在大家都想複製蘋果模式,巧妙各有不同。較成氣候的有兩個陣營:一是Google,一是亞馬遜網站。
Google最近宣布將以125億美元買下摩托羅拉的手機部門,一來可以反制蘋果的專利戰,二來則在「應用平台的生態系統」五個構面上加強硬體方面的布局。加上旗下的YouTube,於內容方面也沒缺席;建立Android Market營運模式的完整性則成為下一階段努力目標。
此外,未來值得注意的關鍵大事有二。一是雲端運算逐漸成熟,將成為加速行動數位生活普及的大推力。
位於美國加州的Gartner研究部門研究總監Mark Hung表示,在後PC時代,「個人雲」將扮演重要角色,未來所有的科技產品會靠無線晶片串連,分享各種資訊。
另一件關鍵大事是微軟的下一代作業系統Windows 8,將於2012年問世,已融入平板電腦及觸控思維,設計迥異於之前幾代,同時適合電腦及輕巧手持裝置,可為個人電腦扳回一城。
台灣電腦廠商如何在這麼多巨變下突圍?一般建議幾個做法:一,快速投入平板電腦開發,彌補筆電下滑的損失;二,積極創價差與低價產品,尋求新市場。
洪春暉指出另兩個方式:一,推出輕薄型筆電Ultrabook,以長待機時間、隨時連網的訴求,二,進入南美、非洲等新興市場。
不管如何,個人電腦高成長的黃金時代已不復見,台灣電腦廠商必須跟著新遊戲規則玩。消費者則可期待,「使用者體驗為王」的新時代已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