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光電所
化工所
材料所
奈米科技所
化學與材料工程學群一直是不退流行的科系。過去傳統化學工程創造了巨大的產值,如今生物醫學的時代來臨,化工材料走出嶄新的路。
舉例來說,人造皮膚、人工眼角膜與骨骼如假換真,就是植入人體內的生醫高分子材料,促進組織癒合。化工材料加生物醫學,等於未來火紅的方程式。
化工研究所結合化學與工程,和化學所最大的不同在於「工程」的概念。
化學工程大量生產對社會具有價值與實用性的物品。因此,化工所的訓練注重化學工業的程序控制與設計,必須考量經濟效益與環保問題。
各校化工所各有特色與專精,清華大學化工所以高分子材料為研究重心,成功大學化工所研究重點則在生化工程、奈米與新能源科技,台灣大學結合傳統化工業、材料科學與生化工程。
成大與台積簽約 共同育才
材料所的研究領域廣泛,報考學生的背景也十分多元,材料、化學、化工、物理系畢業生都可以選擇材料所深造。一般研究範圍包括金屬、電子、陶瓷、高分子以及奈米材料。
而奈米的熱門,也使得清大、成大、中興大學等校特別單獨成立奈米科技與微系統工程研究所。其中成大在100學年度將和台積電公司合開課程,簽署「奈米技術暨設備工程師學程產學合作同意書」,共同培植半導體產業人才。
除了化工、材料與奈米所之外,有些學校則把前兩者結合,成立化工與材料工程研究所,例如長庚、東海、元智等校。而中山大學則開設材料與光電所。
考生在報考時,宜注意各校研究特色,選擇自己有興趣也最有利的報考組合。
傳統的石化產業雖然隨著國光石化喊停受到影響,但經濟部工業局規劃「石化產業高值化」,希望國內石化業提升至高科技、綠能、電池等新興產業使用的塑膠原料。從低價的工業化學品到高值化的趨勢,也可讓化工材料學群畢業生,更有發揮所長的地方。
另外,化妝品、半導體、光電、醫藥、環保等產業都有化工材料學群的出路。
近年來包括太陽能、燃料電池等綠能產業,以及膠原蛋白、人造器官等生物醫學產業火速竄紅,可以想見,化工材料學群未來依舊炙手可熱。
學長姐分享∕在校篇 陳宗漢
確定錄取後 就要積極找指導老師
聯合大學材料系
中央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所 (考試、碩二)
致勝祕訣∕
1.每週訂定計畫,持之以恆完成每週進度
2.大三就確定考研究所的目標,及早準備
剛進聯合大學材料系時,我還不知道材料這麼熱門,奈米、太陽能和光電都與材料切身相關。我逐漸對這個領域產生興趣,於是興起念研究所的念頭。
材料所的考科有材料科學導論、物理冶金、材料熱力學、工程數學等,最好大三就立下目標,及早準備。如果四科都要念到很專精,一年的時間實在不夠用。
念書要有規劃,我通常會訂定一週計畫,但切記不要把目標訂得太理想化而達不到,持之以恆把每天計畫完成就好。
通過筆試後,第二關進入面試,教授觀察學生有沒有研究興趣和潛力。面試時,老師問的題目包括:哪個科目拿手?材料分成哪四個部分?你的研究方向和興趣是什麼?面試可以先上網或詢問學長姐老師的研究專長,及學校特色,像中央材料所就很注重綠能材料。
其實,放榜後我等待了很久,我是備取最後一個才進來。我爸爸一直幫我拜拜,他說,我能考上研究所,有一半功勞屬於他。雖然起步比別人慢,但很幸運的,我很想跟的老師還沒收滿學生,備取上研究所不久,我就順利簽到指導教授。如果你是正取生,或備取很前面,放榜後就可以積極找老師,多打聽學長姐的經驗分享。
做實驗有規劃 避免熬夜
在研究所,meeting非常重要,我們會閱讀國外論文期刊,報告新的發現與自己的研究方向。藉由閱讀他人文獻,以及和實驗室伙伴的討論,總會有一些新的啟發。
我從大學到碩士班,本來一度覺得自己沒有研究所可以念,最後能備取上,我很珍惜這樣的機會。最重要的還是要下定決心,我不覺得自己是備取生就比別人差。
一般研究生很容易成為「菸酒生」,生活作息不正常,明天要報告,今天才趕快熬夜拚實驗。我喜歡當一個不一樣的研究生,生活規律,做實驗有自己的規劃。
研究所生活之餘,我很重視休閒娛樂的調劑,所以別人進實驗室是晚到晚走,我則是早到早走,因為我是棒球校隊,喜歡晚上有屬於我自己的時間,看熱愛的職棒比賽。等一下,我們還要和所上老師打壘球呢。(柯曉翔整理)
學長姐分享∕就業篇 徐志忠
念書時多加強外語 培養全球化工作力
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研究所
科盛科技副理
現職∕科盛科技研究發展部計畫副理
工作年資∕4年
研究所對工作的幫助∕8分
工學院大學部畢業生比較沒有專精,念了四年,都是普遍的科目,出社會後,就跟著前輩要求你的工作程序走。但是念研究所的話,利用兩年時間培養做實驗、寫程式的能力,工作起來就更加得心應手,公司也會依據你的專長幫你安排工作。
我的研究所論文和現在的工作高度相關,都是設計塑膠射出成型的模擬製程軟體,結合化學和機械工程。簡單來說,做麵包需要模子,量產塑膠也需要模子,利用軟體模擬製程,讓模具設計者在模具加工前,快速進行模擬與驗證,減少成本與增加利潤,我們最有名的客戶就是樂高積木。
研究所寫論文是長時間的壓力,我們要深入探究原理;現在實際操作專案,則要快速找到問題,完成任務。
雖然同樣是解決問題,但研究所探究原理更勝過解決問題,這是過程和結果導向的差別。
因此,工作的時間壓力更大,團隊合作顯得更為重要。研究所的題目專精在某一個領域,但進入職場後,廠商包案給你,這個領域可能尚未開發,你全然陌生,透過團隊作戰,每個人的不同專長,可以得到充分的發揮。
加強外語能力 受益無窮
研究所是建立人脈的好機會,對於就業有些幫助。
我有位同學換了四份工作,全部都是透過朋友牽線,愈跳愈高。公司出現職缺,還沒對外徵才前,他就靠人脈關係先進去把位子卡好了。化工所的畢業生,可以投入傳統石化產業,或新興生醫領域,也有同學去做製程工作,監督產線的運轉,和化工不全然相關,進去什麼都要學。
現在想想,研究所期間應該多加強外語能力。我們在美國有分公司,也常會遇到國外客戶,英文溝通是基本必備能力。
有時候遇到非英語系國家的客戶,他們英文也不是頂好,口音又重,但很有趣的是,我們只要講到共同的術語,大家都會恍然大悟地猛點頭,再搭配畫圖、寫數字,還是可以大概溝通。
我現在是清大化工所博士班的在職生,深感先去工作再回學校念書,價值會更高。因為知道自己的不足,可以研究學習的地方就更多了。工作要快速達到目標,但回到學校,就可以把時間拉長,更有專注力投入全新的研究與開發。(柯曉翔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