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跨領域紅,碩士學歷幾成就業必備門檻

資訊工程學群

陳宜平
user

陳宜平

2011-09-19

瀏覽數 18,400+

跨領域紅,碩士學歷幾成就業必備門檻
 

本文出自2012研究所入學指南

資訊應用所

圖書資訊所

醫學資訊所

數位多媒體傳播設計所

資訊工程所

資訊管理所

一般人認知中基本的資工能力,為傳統程式撰寫、加解密程式等,但隨著資訊科技如火如荼地發展,使得數位資訊的應用深入到生活的各個面向,資工領域涵蓋與結合的專業,相較於過去更加廣泛。

除了歷史最悠久的傳統領域計算與通訊外,另有網路程式設計與多媒體,和與硬體結合的嵌入式應用等領域。

近兩年隨著網路社群崛起,搜尋技術和引擎又是另一項資工領域發展的重點,此外結合生物及醫學應用的資訊,也逐漸成為另一項顯學,包括中正、慈濟、成功等學校,都設有醫學資訊研究所。

愈來愈多專業學科將其鑽研過程延伸至研究所時期,造成研究所學歷幾乎已成資工領域就業時的必備門檻。

這樣的情況不只反應在每年報考資訊學群研究所的人數上,也反應在就業市場的需求上。碩士學歷和學士學歷的薪資有一段不小的落差,也使資工領域的學生,大都願意繼續往研究所深造。

資應、資管 非本科系也可讀

除了以工程為主的資訊工程,因應跨領域的需求,資應、資管相關研究所,也是資訊學群的一大宗,為跟上資訊科技腳步,企業、學校、政府等都有大量數位化的需求,過程中需要的資訊應用人才大量增加,也因此造成許多學校因應這個現象,增加開設資應、資管研究所。

資應研究所顧名思義偏重資訊相關管理、應用,而資管系更通常以培育企業中高階資訊主管為目標。雖然亦需學習計算機概論、MIS等工程領域科目,但相對於傳統資工所,更適合大學時期沒有資訊工程背景的人研讀,統計這門學科在資應、資管領域比計算機學科更受重視。

以交大、清大為例,其資應所為其資工系所之延伸,有雄厚的工程專業做為背景,政大、北大的資管所偏則偏重商業,強調企業應用和管理人才的培養。

此外,中原資應所和元智資應所,則強調產學結合,提高學生實務學習比重,讓研究所所學能與未來就業能更加緊密結合。

圖資所過去以圖書館的書籍管理為主,但在結合數位化發展後,也漸漸與過去純粹的圖書資訊服務切割,加入數位加值與資訊管理的技術,與資訊學群的研究所多所整合,是資訊技術的另一向跨領域應用。

學長姐分享∕在校篇 莊志強

大學成績重要, 做專題有助考上研究所

高雄大學資工系

中正大學資工所 (甄試、碩二)

致勝祕訣∕

1.認真準備專題

2.大學四年對成績不可鬆懈

適逢故宮百年,快帶小朋友來基隆塔參加《穿越故宮大冒險 大小書粉高空派對》吧!

3.考古題一定要多練習

每個學校都有資工系,所以這個領域每年畢業的人數太多了,如果念了研究所,就業時會更有競爭力,加上我對這個領域還滿有興趣,可是大學時學的雖廣泛,卻不夠專精,也讓我想要繼續深造。

推甄主要看書面審查和面試,所以大學成績很重要。我建議想要推甄的人,大四時要認真做專題,除了可以在面試時言之有物,也可以藉機審視自己是否適合做研究,並找出自己有興趣的領域。

我大四時的專題題目是當時很熱門的嵌入式研究,但做了之後才發現嵌入式的內容很抽象,常常得埋首於工程符號和演算過程之中,看不到具體成果讓我很沒有成就感。因此目前研究所的實驗室,以研究電信網路的3G相關開發為主,偏重多媒體應用,相對生活化,讓我研究時感覺比較開心。

當時一放榜我就立刻開始找指導老師,如果不馬上行動,一定會落得沒有人指導的窘境。我當時除了考量老師的專業是不是我所喜歡的,也有斟酌實驗室的相處狀況、研究經費等。像我是喜歡團隊合作感覺的人,所以希望大家都會常到實驗室,才不會常常覺得孤軍奮戰。建議同學在找老師的時候,在和老師談完之後,可以直接進去實驗室觀察實驗室情況,和學長姐聊天,可以獲得更直接的情報。

研究所 培養學新技術的能力

研究所和大學最大的不同,就是過去老師常會怕你不懂,因此上課時會講解的特別詳細,但研究所時教授則會期許你主動發問、做研究,該懂的東西就要懂。很多東西常常只是順口帶過,若想要更深入就要自己研究。

未來我的論文題目應該也會以網際網路相關的題目為主,因為我現在才碩二,所以仍然在和老師討論的階段。和教授討論的過程中,也常被教授反問,這些問題都很一針見血,回答不出來時才發現自己想的、學的還不夠透徹。

大家常說研究所是學習到「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我的指導教授說,研究所該學會的是「學習新技術的能力」,才能面對多變的未來。我覺得很有道理,也一直以這樣的想法勉勵自己。(陳宜平整理)

學長姐分享∕就業篇 張智翔

培養獨立思考和抗壓性, 非常值得

交通大學資工所

訊連科技研發工程師

現職∕訊連科技研發工程師

工作年資∕3年

念研究所對工作的幫助∕8分

交大資工主要分成三大部分,傳統的程式撰寫、加解密,網路程式設計與多媒體。 念研究所的時候我主要研究電腦圖學(computer graphics),算是多媒體範疇,是計算機科學的分支領域,主力放在3D模擬,會在模型上加控制器,模擬各種碰撞與運動的結果。

那時候壓力很大,常常早上9點進研究室,晚上11點出來。一方面是在研究室中也會感受到同儕的壓力,當大家都在跑數據、念paper的時候,就沒辦法讓自己處於很放鬆的狀態。常常從早到晚就是一直想coding和程式,有時明明人已經躺在床上準備睡覺了,但還是在想解法,忽然想到了就馬上跳下床去寫,說是連作夢都在想也不為過。

其實研究生活之所以壓力這麼大,有部分原因是因為繁多的工作和研究計畫。就學術面而言,研一的時候對自己的研究領域還沒有很深瞭解,不同專題會接觸不同專業,其實是不錯的學習機會。但研究所後期重心通常會放在自己的論文上,這時候研究計畫助理的工作,可能會成為一種負擔,但是做為指導教授的學生,也不能完全不理會老師的請託,因此在答應與否之間,也暗藏了人際關係的拿捏。

我們老師算是比較難相處的類型,主要是因為他在學術要求上非常嚴謹,因此會讓學生覺得壓力很大。研究後期,對於研究已開始出現自己的想法,常常會和老師的期望有落差,在這當中如何調適也是一門功課。

念研究所時 學會獨立思考

研究生最辛苦的地方就在於,耗盡血汗的兩年,就只是為了一張紙而已。

但是就我個人來說覺得這非常值得,研究所過程中對我幫助最大的是解決問題的能力。

大學部若要做專案,多是五到六人一組共同合作,而在研究所無任何伙伴可以倚靠,凡事都要靠自己,無形中培養了獨立思考和抗壓的能力。

自己的興趣是最重要的。投入有熱情的事物才有可能做得長久。雖然當初進大學的時候我也是不太懂資工方面的東西,但現在看來,我覺得自己是喜歡這方面的東西的,所以即使畢業工作之後,面對不同的困難、壓力,也都還能繼續做下去。 (陳宜平、廖千慧整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