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年即將實施的12年國教各界討論甚多,站在執行層面的全國縣市政府的看法和建議又是如何?看看22位縣市首長怎麼說?
基隆市長 張通榮
囿於財政,有實質困難
台灣向來以升學主義為重,對於各種考試成績都錙銖必較,學生、家長迷思於就讀明星學校後,就能擁有美好未來;學校也迷思於爭取排名就能增加學生競爭力,在升學主義下,孩子不斷被磨滅原本的潛能與創意,12年國教更須要完整配套,讓家長、學生安心,在社會共同支持下,才能順利落實。
由於北北基屬於共同生活圈,儘管基隆市在各項資源及財政都與北市、新北市落差懸殊,仍研擬推動相關教育政策,希望每所學校都能展現特色,使學生享有同樣高品質的中等教育,讓市民能夠放心留在基隆就讀,唯因交通之便與明星高中的觀念,造成優秀學生外流,且囿於財政及所轄高中僅為市立完全中學,於103年須達到高中職全面均質且優質的目標,確有實質困難。
新北市長 朱立倫
推在地就學優質高中職
新北市目前每年約有5萬名國中畢業生,但高中職招生名額數僅3萬8000名,29區因為地理、交通與社區發展等因素,教育資源呈現分布不均的現象。新北市於84年起,秉持「社區高中」的概念,陸續成立14所完全中學,主要目的為讓學子就近就學,紓解升學壓力,每年約招收4200名高一新生。
另外為因應本市升格直轄市,除現有15所市立高中職之外,101年8月,將會有7所國立高中、4所公立高職、1所特殊學校及28所私立高中職改隸本市,未來轄屬共有55所高中職學校。目前正規劃「在地就學優質高中職」方案,就是12年國教的配套方案,以提升所有高中職軟硬體設備,再經通盤評估衡量後,將增加教育投資,吸引優秀人才在地就學。
台北市長 郝龍斌
引導教學正常化,多元入學
教育不僅是提升國家競爭力的重要關鍵,更是帶動城市發展的基礎。台北市擁有豐碩的教育資源,近幾年來下,已多年榮獲多項獎項。除此,在英國經濟學人資訊社2010全球最佳生活城市調查,教育類更獲得100分。
台北市為配合教育部12年國教的推動,除辦理高中職優質化與均質等各項工作,提升各校軟硬體設施外,亦推動優質學校評選認證,透過評選機制強化學校教育軟實力,在多年耕耘下,每所高中職皆各有其辦學優點及特色。本市後期中等教育的校數及群科課程,可提供本市國中畢業生足夠、多元選擇的入學機會。實施12年國教後,可適度紓緩升學壓力,引導教學正常化與五育均衡發展,學生得依自身專長及性向,適性選擇欲升學就讀的高中職。
桃園縣長 吳志揚
積極宣導,協助瞭解國教規劃
12年國教的推動涉及國中升學制度、學費政策、高中職均質化及優質化、國中教學正常化、適性輔導等學生、家長及學校所關心的議題,目前尚有賴教育部在法令、政策及財政面的統籌規劃。然而在推動政策的過程中,因涉及學生的就學權益,如何讓學生、家長及學校瞭解12年國教的理念及相關政策,並輔導學生適性就學,積極辦理各項宣導工作相當重要。
此外,透過12年國教育的落實,可逐步減緩學生升學壓力,讓國中教學正常化;實行多元成績評量,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態度與能力;藉由充實高級中等學校資源,可均衡區域與城鄉教育發展等。整體而言,如12年國教能規劃完善,且能實際落實,將能提升整體教育環境的品質。
新竹市長 許明財
搭配客觀測驗數據,才有所依據
新竹市政府將積極配合教育部規劃的方案與配套措施推動12年國教,並督導市屬各級學校配合辦理相關事宜,同時廣為宣導,務期讓社會各界對此方案更清楚與理解,以尋求各方的認同,達成12年國教的目標。
對此政策有幾點建議:1.對於家長有疑慮的特色高中部分應界定其範圍,使家長能安心。2.教育部規劃的適性輔導升學,立意良善且有相當理想性,但希望能有客觀的測驗數據可以配合,作為學生升學選擇及高中階段學校錄取學生的依據,以免學生、家長及學校無所適從。
新竹縣長 邱鏡淳
擬定政策細節,強化教師知能
12年國教的政策目的在回歸教育的公平性、適性化與多元接軌的本質,未來該政策的落實,除必須重新澄清國民義務教育與國民基本教育精神上的差異外,更應清楚說明學生入學方式、特色招生名額與內容等技術性問題,讓家長有更多的時間準備、瞭解相關的升學方案。並且要強化教師的專業知能,導引教師儘速適應新的教育脈絡與增進學生學習輔導的功能,如此才能落實國中教學正常化,以及達到12年國教的主要目標。
苗栗縣長 劉政鴻
持續鮭魚回流方案
在執行12年國教之餘,同時也憂心國中階段的智力、興趣、性向檢測、探索,迫使國中教育提早分流,形成變相的能力分班。採特色入學管道的落榜生,再次參與免試入學時,其入學志願可能大幅落後。
公私立高中職為生存互爭排名,導致免試之門開合不同調。更憂心因免試及不採計在校成績、會考成績,使國中生不念書,師生同失目標。以及就近入學限縮人才聚合、窄化目光視野。
另國立、私立高中職不隸屬地方政府,管轄不易,不給錢糧、相商免談的現況,讓地方政府有關的政策,不易落實到國立及私立高中職。
因應12年國教103年全面實施,縣府團隊除積極反應民意,化解家長憂慮外,更持續辦理留住人才的「鮭魚回流方案」,轉型補助高中職雜費、交通費、書籍費,甚至有計畫研議高中職學測、統測激勵方案,並推動各項相關教育計畫。
台中市長 胡志強
入學方案須因地制宜
12年國教最根本目的,在於提供學生均等就學機會,以達到適性發展。但是一旦取消國中基測,以家長對子女升學的重視程度,下階段入學方式的規劃,勢將面臨重大挑戰,如何兼顧「教師評量信心與多元」暨「建立家長專業信賴」等考量,中央與地方應積極檢視各區高級中等學校分布,及學校所在地區與資源差異,並就入學方式採因地制宜,進行合宜的規劃與調整。
為使大眾瞭解12國教的內涵與理念,台中市教育局與學校將共同成立「12年國教地方宣導團」,擬定各項配套措施,並且指定中心學校培訓種子教師積極運作與推動,以使各界都能瞭解此重大教育改革,有效紓緩過度升學壓力,引導國中正常教學與五育均衡發展。
彰化縣長 卓伯源
有益優秀學子在地求學
12年國教政策的實施,不僅有效紓緩本縣國中生的升學壓力,讓教育能正常化發展,在落實性向探索與生涯輔導的面向上,確實引導國中生多元適性升學及就業,是回歸以孩子成長為重心的教育政策。
其中最大受益者,還是含辛茹苦的家長,因為孩子能留在縣內高中職就讀,不僅免除擔心在外求學的安全疑慮,孩子能與家人一起成長,增進親子關係和家庭氣氛,讓式微的家庭功能得以建全。
另一方面,優秀學子留在彰化求學,間接充實高級中等學校的資源,均衡區域與城鄉教育的發展,提升彰化縣的教育軟實力與競爭力。
南投縣長 李朝卿
入學方式與就學區不同調
12年國教是重大教育改革工程,涉及層面廣泛:一來透過補助經濟弱勢學生學費,縮短就學負擔差距,讓孩子享有公平、均等的教育機會。再者,讓孩子就近就能找到優質化高中職,適性就讀,紓緩升學壓力;用好學校辦好教育,用好教育來培育好人才,提升國家競爭力。另外,結合家長、教師、學校力量,落實孩子生涯輔導及學習扶助,把每個孩子帶上來,這些都是讓人期待的。
然而在執行面上,有很多議題並非一個機構、單位能夠單獨執行,例如「入學方式與就學區規劃」涉及不同縣市政府與轄內公私立高中職,須要透過地方政府之間、地方政府與公私立高中職、家長、教師團體互相討論才能定案執行,過程中亟需教育部協調方能定案,此為12年國教能否成功的關鍵。
雲林縣長 蘇治芬
資源不均,弱勢更加弱勢
雲林縣高中職可容納8萬餘名學生,目前畢業生為7萬餘,但各免試區間經費資源分布不均,為提昇弱勢農業縣免試區的教學品質,應大量挹注軟硬體設備及相關經費,方能與都會縣市等量齊觀,留住優秀學生。
政策施展需全國一致性,請教育部在定案後能確實落實免試入學政策,各縣市政府首長均應簽訂公約,不可以任由縣市開方便門,造成學子在都會明星學校與地方高中職間遊走,甚而出走雲林縣,讓弱勢雲林縣更加弱勢。
重整全國各職業學校特色發展,讓學生能夠在輔導機制下探測性向,自然分流而適性發展。
嘉義市長 黃敏惠
落實學子生涯規劃
12年國教是各界所期待的重大教育政策,不僅關係學生的學習權益,更是國家競爭力提升的基礎。
期待藉由每個方案的實施能逐步紓解國中生升學壓力,讓國中教育朝適性、創意及優質發展。
另一方面透過鼓勵家長參與教育,與學校共同努力,落實孩子的生涯輔導,把每個孩子帶上來。
但是目前整體政策尚有待釐清的部分,教育部應該予以說明及溝通,俾利政策在各地方順利推動。
嘉義縣長 張花冠
入學窄門是否更窄?
為導正家長對明星學校的迷思,社區高中職的優質化措施必須明確且有效,如此方可獲得家長信任,這方面需要投入更多的經費,並且確實考核評鑑出令家長信服的優質高中職。
巧婦難為無米炊,12年國教所需經費龐大,中央應儘速立法提供法源依據及經費來源;特色高中招生名額管控在25%以下,無論是單校設限或學區設限,對家長而言是入學窄門更窄了,是否讓競爭更劇烈?須明確且令家長安心的說明。
草案中賦予地方學生輔導中心與學校輔導老師,就免試申請入學報名人數過多時,提供適性輔導的資料給高中端,作為錄取參考,雖然是依據專業執行,然而若與家長、學生認知差異過大,造成學生無法就讀某特定學校時,恐將引發家長、老師與學校諸多糾紛。
台南市長 賴清德
各區不同調,疑慮倍增
為導正「考試領導教學」之教育現況、發展學生多元智能及潛力,教育部歷年來推動多項教育改革政策及措施,「多元入學方案」即為重大升學招生措施。
而12年國教政策更屬系統化、連鎖性的重大政策,有關免試升學方案及適性輔導入學方案,直轄市政府及縣市政府居於重要的規劃及推動角色,唯如由各直轄市及縣市政府各自為政,規劃與推動,實有全國各區高中職入學方式不同調,造成學生及家長更無所適從之疑慮。
建議教育部召集相關主管教育行政機關,規劃全國一致性的入學招生方式等重大方針與策略,而賦予各直轄市及縣市政府因地制宜,妥為核定所屬學校招生方式及招生人數,才能達到教育改革的目的。
高雄市長 陳 菊
配套措施具體化,以利落實
12年國教育實施計畫及相關方案,應該要針對各界所關心的議題如:免試入學比例、高中職均質化以及優質化、國中教學正常化、適性輔導方式及基測轉型後之國中會考制度等,向社會大眾做更為詳細以及深入的宣導。
配套措施部分,免學費政策,以及維持國中學生學力品質之規劃,能夠更清楚具體,才能確實符合社會大眾期待,及實際執行之需要。
屏東縣長 曹啟鴻
城鄉差距大,疑慮甚多
憂慮之處:1.國立學校與縣立及私立學校間落差大,高中職全面優質化與均質化,一時無法達成。2.家長對選擇學校的迷思,包含高中職校長都無法在短時間導正。3.國中端學生學習落差是由國小即產生,12年國教僅針對國中端學生辦理智力測驗、性向測驗及興趣測驗,最後再會考,國教可以讓學生程度提升之說法,恐有疑慮。
4.屏東縣為單一就學區,南北差距100公里以上,學校分布及類型不若都會縣市均衡,可能影響就近入學意願。5.屏東縣與高雄市毗鄰,依近10年統計,每年均有約二成學生跨區就讀,未來年國教實施後,可能造成學生提早至國中階段即外流,將造成嚴重超額教師問題。6.縣市財政狀況不同,縣市是否要編列預算支應,是否會對原有國教經費產生排擠作用?7.各國中輔導人力不足,縣市輔諮中心之人力無法負擔全縣國中生涯適性輔導之工作。
建議:1.優先補助縣立高中及私立高中職設備。2.加強下鄉宣導,釐清觀念。3.就學區政策權限在地方,應儘速將國立高中職校之管理權限交地方管理。4.特色招生部分,法規應有專章規定,以落實執行。5.教育會考既屬學習品質管控,學習成效應由國小就開始實施教育會考,以儘早診斷儘早補救。
宜蘭縣長 林聰賢
應予地方彈性辦理
國教向下及向上延伸,為宜蘭縣99年起既定的教育政策方向,教育部於現階段提出12年國教施行政策,與本縣施政方向一致。
只是政策能否順利實施,取決於是否可以符合公平正義的前提,妥慎回應社會期待。
另外既為國教,即應本於地方制度法精神,給予各地方政府較彈性的辦理空間, 才能落實12年國教理想。
花蓮縣長 傅崐萁
人力、經費不足,執行困難
12年國教仍有部分技術性問題必須有配套措施。如政策確立75%免試升學比例,學生該如何選擇學校?
依教育部說明:這項任務是讓國中端負責學生生涯規劃輔導,但是師資多元培育後,有多少教師在培育過程中接受過輔導訓練,有關於生涯規劃或職涯發展的輔導方式,教育部必須再做規劃,甚至必須安排教師在職訓練,如果沒有專業輔導人員協助很難精確完成,而且花蓮縣大部分學校規模很小,依教育部編配的人力標準,難有充足輔導人力,所以充實各校之輔導人力是必須的,且本縣單親或隔代教養家庭比例偏高,多屬中低收入的弱勢家庭背景,學校需要承擔更多學生的輔導工作,更需要增加額外經費聘用人員。
台東縣長 黃健庭
無助改善技職教育空洞化
12年國教免試入學方案對台東縣助益不大,因為台東高中職供過於求,國中生早已全面升高中職。台東縣冀望引進中央資源與民間愛心,克服教育的結構性困境,引導成功經驗與累積自信、適性發展。但是12年國教偏重高中職教育調整,資源投入比重也以高中職為主,對地方基礎教育品質的改善,投入相對少,然而縣政府必須全額負擔國民教育的開銷,從沉重的財政角度而言,12年國教不能算是一項利多。
台東子弟具有獨特天賦與潛能,自然與人文特色更具高度開發性,若能加強高職相關類科的發展,注重教學過程的精緻與專業性,達到學習內容與產業同步,必能造就出人才。但是12年國教仍無助於改善廣設大學以來的技職教育空洞化,建議從特色發展的精神著手,釐清與重建技職教育的階段分工與定位,必能培養大批專精實務人才。
澎湖縣長 王乾發
彈性漸進,調整多元入學方案
基於實現教育機會均等與追求教學卓越的理念,給予每位學生同等關懷和尊重,以實現有教無類與因材施教的教育理想。期待12年國教能給每位學生優質的教育環境,多元適性發展,以漸進彈性、因地制宜等原則,穩健逐步調整多元入學方案,建立適合各地區國中生的升學方式,發展多元智能,紓緩升學考試壓力。
希望教師發揮能教學專業能力,提高教學與學習品質。學校能發展辦學特色,增進學生適性學習與發展。全面關照不同地區學生,縮短城鄉教育落差。
金門縣長 李沃士
多元入學方案已具成效
金門縣推動國中畢業生多元入學方案已具成效。
國中畢業生依免試管道入學之比例,100學年度高中職學生已提升至43%左右,充分顯示學生、家長及學校均對此入學模式給予肯定。
此外,金門縣5所國中每學年國三畢業生約700餘名,而2所高中職招生人數約760餘名,本縣高中職已可容納所有國中畢業生,係為推動12年國教之優勢。
雖然金門的高中職皆為國立學校,歸教育管轄,但為配合相關政策之推動,本縣仍於今年8月1日於金湖國中成立「金門縣輔導諮商中心」。
近期還招聘心理師、社工師二位專業輔導人力進駐,對於推動國中生之適性輔導工作助益頗大;另成立12年國民教育宣導團及工作小組,俾使政策之推動與落實。
連江縣長 楊綏生
學校不足,無法滿足適性選擇
馬祖目前僅有一所綜合高中,無法滿足學生適性發展的學群選擇,本縣當然希望學子都能就近入學,卻看不到馬祖高中在學生適性發展上的配套措施,已造成家長恐慌。而且教育部在推動12年國教時將本縣規劃在桃園學區中,並未能滿足縣民的期待;本縣就國小六年級以下家長所做調查發現,近九成家長希望能將就學區併入北北基。
提出幾點建議:1.補助東引、北竿、莒光學子就讀馬祖高中期間交通補助費及住宿費用。2.由教育部規劃馬祖高中與北北基高職合作,進行馬祖高中高二學生依性向與興趣赴台就讀各類科職業學群,並由教育部或勞委會職訓局協助提供住宿。
3.進行兩岸高中生學籍互相承認及交換,若能開放大陸學生來馬祖就讀高中,將可解決招生困境,並提供馬祖學生赴大陸就讀的機會。
戰地政務時期,馬祖推動了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及公費保送高中、大學制度,給了社經地位低的孩子翻身機會,也培養出一群為馬祖打拼的知識份子;12年國教的推行,期望讓馬祖子弟能培養多元能力,以迎接全球化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