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來,台灣的平均薪資總共只增加了11.39%,是亞洲四小龍的最後一名。
於是,專業人才紛紛出走其他國家。
台灣一向引以為傲的高科技業,已淪為「低薪換薄利」的窘境;
醫界人士轉向新加坡、美國,因為工作少一半,薪水還多一倍;
教授、機師、漫畫天王都悄悄離開台灣,甚至寧願老死他鄉。
台灣,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面對人才赤字,到底有沒有對策?
不只教授,還有機師、醫生、研究員……
台灣人才正在遠離台灣
蕞爾小國台灣沒有任何資源,只有2300萬人口,卻能在國際舞台擁有一席之地,創造出多項傲人的世界奇蹟,所憑藉的就是人才。你可以想像,如果人才都出走了,台灣將會如何?
這已不是假設性的議題,20年來台灣人才就像滲漏的水管般不斷流失,而且是愈來愈嚴重,從點到線,甚至涵蓋到各個面向,「人才是非常全面性地流失,」行政院政務委員朱敬一再三重複,「如果沒有看到資料,我真的不知道有這麼嚴重。」
人才流失到底有多嚴重?
首先,文創人才最早率先出走。從1990年代開啟,台灣的音樂人、歌手、演員、藝術創作者前進大陸者不計其數,如李立群、劉德凱、林瑞陽、張毅、楊惠珊、賴聲川、馬錦濤、歸亞蕾、高勝美、吳奇隆、蘇有朋、庹宗華都已常住大陸,有的甚至娶妻生子、落地生根。
而文創產業之一的台灣漫畫界四大才子,除蕭言中外,敖幼祥早已定居廣州,這兩年蔡志忠、朱德庸也選擇落腳於杭州創作。
隨後金融界人才也跟著流失。從2000年開始,中國平安保險展開第一波徵求台灣壽險尖兵後,陸續引爆台灣金融、證券高階人才流失,信用卡人才更是「整廠輸出」。這兩年仍持續進行中,2010年6月中信金資深副總經理張儉生被挖角、2011年5月,前台新金控營運長計葵生正式加入平安集團。
從2005年至今,約有270名台籍機師出走,到中東、越南、日本、香港、韓國、新加坡、印度、馬來西亞飛行,其中有166位台籍機師在大陸服務。
學術界失血 中研院被挖61位
至於高等教育師資,則從2006年起陸續引爆。台大國企系教授巫和懋、政大金融系教授霍德明與台大經濟系教授朱家祥同時被北京大學挖角後,陸續有大學教授到香港、新加坡、大陸任教,2009年政大新聞系教授羅文輝便應邀到香港中文大學教書。
而台灣的學術研究重鎮中央研究院,從2006年到現在,共有100多位退休與離職研究員,其中有61位到大陸、香港、新加坡等地任教或從事研究工作。
近幾年來,連醫護人員也出走海外了。新加坡衛生部連續3年到台灣招募醫護人才,今年5月底,更在台北、高雄舉辦說明會,預計招募100多位醫事人員以及無上限的護士。目前台灣平均每年約有1000名畢業2至5年的年輕護士到國外工作。
甚至連關鍵的高科技人才也被鎖定挖角。這一年來,LED專業廠晶元光電共流失20名工程師,其中有兩位高階主管。
2011年的現在,大陸正積極籌設39個工研院,瞄準台灣工研院獵才,最受矚目的是已成功挖走一位LED研發的高階主管。另外,還有中山科學院以及漢翔公司的人才紛紛被南韓網羅,廈門IC設計園區隔海對台灣工程師招手。日前還傳出韓國三星瞄準台積電等半導體業者,祭出「配房、配車、教育津貼」等優厚條件利誘,再度震驚科技界。
不要懷疑,連運動選手都可能出走台灣。2011年4月桌球國手吳珈慶已經取得大陸籍,成為首位轉入大陸體壇的台灣運動員。
12%台灣中壯年人口 長住大陸工作
世界各國向台灣挖角是一波接一波。還有更多正在進行或醞釀中的人才角力戰正在開打。
雖然無明確統計數字,不過2010年上海市人口普查結果,估計約有70萬名常住台灣人(不含支援、短期出差等流動人口),而海基會則保守估計約有75至85萬台灣人以就業為導向常住大陸。
以85萬來計算,與台灣2010年30至54歲的699萬就業人口相比,約為12%,相當於每10位台灣中壯年人,就有1.2人在大陸工作,占了台灣總就業人口1049萬的8.1%。
其實,人才往需要的市場流動已是國際化下的正常現象,台灣人才移出到世界各地也並非壞事,反而是國力的延伸,代表台灣人力素質深受肯定。「但是,現在的問題是我們留不住人才,而且也無法吸引到人才,」中央研究院院長翁啟惠說,這對正在加速發展的台灣是一大警訊。
不只翁啟惠有這樣的隱憂,這次接受採訪的專家學者、企業人士都有共同的擔憂。從數據上就可以明顯看出,台灣已經出現「人才赤字」的新困境。
根據內政部最近的2007年12月資料顯示,包括投資移民、專業人才移民的經濟性移入,台灣合法居留外僑約49.3萬人,其中白領2.27萬人,外勞約47萬,白領中以教師為多占33%,其中又以補教業的英文教師為主,真正「專業」的人才極少。
而且台灣出去的人才,大多數都是具有技術與經濟優勢的中堅世代,人才出去與進來間的量與質都發生了不對稱性的變化。
真正令人擔心的是,這些流失的人才也正是台灣現在所需要的人才。所以當台灣業者正在高興大陸十二五的七大戰略產業與台灣六大新興產業有眾多相輔相成之處,透過兩岸標準的制定,將有利於台商布局時,卻不知道檯面下,兩岸關鍵人才角力戰正如火如荼展開。
萬寶華企管顧問公司(Manpower)從被委託尋找高階人才的產業屬性中,證實了這項危機。總經理劉玿廷說,這兩年最多的案子就是生技醫藥業、服務業(餐飲、飯店)及金融業。不僅大陸知名連鎖飯店挖角,由於同文同種以及服務品質的關係,新加坡、香港、澳門飯店業者也都喜歡聘用台籍幹部,可以支援他們搶攻大陸觀光客的需求。
另外,根據科技業者指出,大陸有意挖角的台灣科技人才,集中在對岸正在扶植的產業,例如LED、IC設計、遊戲軟體。
人才流動與短缺 雙風暴襲擊台灣
台灣銀行董事長張秀蓮也看到人才流失問題,今年4月在「高階人力資本與金融競爭力再造」的論壇上直言,大陸快速崛起,台灣金融人才很可能被大陸搶走,加上台灣人才儲備不及業務擴展速度。「人才斷層造成空洞化的危機正逐漸侵襲著我們,」她說。
定居美國的中研院院士何大一也觀察到,台灣生技產業已落後大陸,政府應該加速招攬人才才行。
人才外流將衝擊到國家競爭力,雪上加霜的是,台灣正面臨了人才的雙風暴。根據萬寶華企管顧問公司2011調查全球人才短缺的結果顯示,台灣人才短缺非常嚴重,短缺比例為54%,高於全球平均數(34%),排名全球第五名、亞太地區第四名。
劉玿廷指出,人才流動會造成一國人才短缺,而一國人才短缺又會造成另一國人才流動, 環環相扣影響下,許多國家或地區的就業市場已陸續出現人才流失與人才短缺的雙重警訊,台灣就同時面臨這兩大問題。
1111人力銀行4月的調查,也印證出人力短缺的現象。1000大企業的受訪者中,有55.23%的廠商認為今年人才較往年難找。發言人張旭嵐表示,台灣科技人才素質好,已成為中國、新加坡等鄰近國家爭聘的目標。產業人才內需增加,加上優秀人才出走,求職者「挑」工作情形增加,多方因素導致科技業爆發缺工潮、徵才廠商大嘆「找嘸人」。
薪資平均年增率僅0.87%
薪不如人,如何留住人
為什麼會產生人才流失與短缺的雙風暴呢?「就是薪資待遇、法規制度與環境、社會風氣所造成,」中研院院長翁啟惠指出。
說到薪資福利,幾乎各行各業都有怨言。從1999年至2009年,台灣勞工名目薪資平均年增率僅0.87%,為亞洲四小龍最低。再扣掉通貨膨脹率,實質薪資等於負成長,「如果有機會,我當然也想出去闖闖看,」一位30歲的上班族無奈地說,「科技新貴應該改為科技新貧才對,分紅配股、高薪已成歷史幻影,只嘆我無緣躬逢其盛。」
不僅如此,連孕育高等人才的大學校園,長期以來受到不合理的「齊頭式平等」薪資影響,更加速了教授的出走潮。
再來就是人才法規制度的僵化。你知道台灣對外籍人士「高級專業人才及投資移民」的規定有多嚴格嗎?包括學術、商務人物的旅行卡、就業PASS卡,以及高級人才與投資移民的梅花卡,根據移民署資料,截至去年10月27日,這三張卡分別只核發了1張、20張與3張。難怪朱敬一擔憂地說,「台灣是人才鎖國的國家。」
現在又多了一項因素,就是打肥貓的社會風氣。 今年3月,行政院為顧及民眾觀感,行文各部會對主管的公股財團法人月薪設限,董事長或經理人不得超過部長級薪水、研究技術人員不得超過政務次長級薪水。打肥貓條款一出爐立即引起反彈,更加深人才延攬的困難度。首當其衝的是工研院,董事長蔡清彥從3月到現在都不敢聘雇人才。以前為國舉才,可以開到月薪20萬,上限要比照公務體系,連優秀的研發技術人員都請不起了。
翁啟惠也特別為法人單位抱屈,他認為限制法人機構薪水不能超過部長是不正確的作法,根本問題是台灣部長薪水太低,應該是調整部長合理的薪水,而不是回過頭要求法人機構跟部長一樣。
多種因素所造成的台灣人力失衡市場,連經建會都直指拉低台灣競爭力平均分數的,就是勞動市場的僵固,造成台灣競爭力排名在全球90名以後,還因此建議勞委會要檢討現行制度。
港、星薪資為台灣三、四倍
對照台灣的人才困境,其他亞洲地區又如何呢?
與台灣一樣地小又毫無資源的香港與新加坡,不僅人才制度開放具彈性,還大手筆向世界招才,薪水高出台灣三、四倍自不在話下。
以《泰晤士報》「2011亞洲大學排行榜」為例,成立不過20年的香港科技大學竟然成為亞洲第一,就是靠積極引進全球一流師資,甚至以高額獎學金吸引外國留學生,快速提升教育水平的結果。
而成為台灣人才最大去處的大陸,更是砸錢搶人毫不手軟。薪水至少是台灣的四、五倍,還提供別墅等福利。甚至從1994年開始至今,都提出人才培育計畫,以最新的「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為例,大陸希望2020年能變成世界的人才強國。與香港、新加坡、大陸的人才制度與環境相比,就不難理解台灣人才為何會移往這些國家了。
根據萬寶華2008年無國界勞動力的調查顯示,有64%的台灣僱主關注到人才外流的問題,比例高居全球第4位,也有67%的受訪者認為,政府與雇主對此問題的行動力不足。
全球化使人才流動不再受限疆界,只要能力足夠,就有跨國發展的機會,「這確實讓企業主不得不開始擔憂人才流失的問題,」劉玿廷分析,矛盾的是他們又自認解決人才外流問題的行動力不足。
只是,台灣人才如果持續外流下去,到底會變成如何呢?政大經濟系教授林祖嘉分析,人才移出會減緩研發創新的時間、降低企業競爭力,並造成消費力衰退,進而減損國力。不過也無須太悲觀,台灣的大學人才庫比香港、新加坡充足,研發品質也不錯,現在怕的是人才銜接會不會出現斷層?因此政府仍必須儘快修正不合時宜的政策與制度以吸引人才。
國科會主委李羅權與蔡清彥也同時提醒,政府必須要有危機意識,解決人才問題。
其實,總統馬英九於半年前,就將人才問題提高至國安層級,以表示他對人才外流問題的重視。開完國安會議後,翁啟惠甚至主動邀集學界、法人機構、業界一起商討對策,以提供政府參考。
最立竿見影的作法,就是從人才制度面與移民政策著手,先鬆綁不合時宜法規,以吸引人才。當然還必須有明確的產業政策,並落實執行,創造出新的就業市場,才能留住人才。
經常受託獵才的104人力銀行副總經理晉麗明慨嘆地說,中國十二五規劃,共需要約100多萬的專業人力,如果政府不能扶植出新的創新產業,擴大就業市場,人才很容易繼續鬆動。「而且台灣必須有所警覺,我們不是大陸唯一的選擇,如果以後連大陸市場也不需要台灣人才時,該怎麼辦?」晉麗明點出未來潛在的隱憂。
法規制度、產業政策相對容易解決,最難以克服的是力量大到足以亡國的民粹。只要與公務沾上邊的機構,領高薪就是肥貓;只要提到讓陸生來台就讀或引進專業人才,就說是要來搶台灣人的工作。
這種不管黑貓白貓都是肥貓的民粹思想,嚴重到連朱敬一都覺得相當不可思議。他認為,一定要破除錯誤的觀念,而且民眾支持人才制度的比例必須擴大到七、八成,才有辦法執行政策,否則任何政黨上台,都無法解決人才「出多入少」的困境。
面對人才競賽時代的來臨,台灣能不能以更開放的市場來吸納人才並留住人才,攸關未來的生死存亡。誠然政府與企業必須負起最大的責任,但是全民也應以理性態度來看待人才議題。
台灣到底要走向人才空洞化的均貧世界,還是人才濟濟的繁榮社會,就掌控在你我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