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還有誰贊成「龐大的政府」?
一位美國著名的專欄作家安瀾德向她讀者徵求最常聽到的謊言。在收到萬千的回函中,下面一則是她所選出的「最大謊言」:「我在政府機構任職,我是來幫助你們解決問題的!」
一位受人歡迎的美國總統,在競選前以及當選後常講的一句話是:「政府不是來解決問題的,政府的本身就是問題。」他的名字是雷根。
一位重要研究中心的負責人--美國傳統基金會的主席最近說:「你今天還能聽到誰贊成龐大的政府?」
當政府的角色與職能在市場經濟下還受到這樣嚴厲的諷刺時,在共產體系下的蘇聯、波蘭、匈牙利也終於開始嘗試一些勇敢的調整,不論戈巴契夫在蘇聯能執政多久,在他的開放與重整政策下,這些地區的人民終於看到了民主改革的一些步驟,與市場經濟的一些曙光。
如果說共產主義的號召在二十世紀中葉達到顛峰,那麼在二十世紀的末葉正面臨著窮途末路的瓦解。其中轉變的焦點即是:政府不能擁有絕對的政治權力,也不能對經濟活動有全面的控制。絕對的權力,必定帶來腐敗;全面的控制必定帶來窮困。腐敗與窮困正是共產體系下的兩座火山,這兩座火山已經蓄勢待發,威脅著共產政權的存亡。
二、日本的近例
在市場體系下,日本已是一個經濟上的超級強國。可是近年來,「政府應當扮演什麼角色」仍然是重要的爭論。
戰後日本政府的經濟職能是資本主義色彩遠超過社會福利制度的傾向。近年來的民營化--鐵路、航空公司、電訊交通,更使日本經濟走向市場經濟。
但是,日本著名的評論家大前研一在十月二十五日的華爾街日報上寫著:「日本並沒有一個現代政府。政府仍然要坐在駕駛盤上,決定時速、踩上油門、剎車及控制方向,一億二千萬人民則放在後座上。」
他舉例指出健康與衛生部不是來維護人民健康,而是「醫生與藥廠部」;運輸部不是來服務乘客,而是幫助運輸業;教育部不代表學生,而是教師權益的結盟。因此,他指出:「日本政府不是為人民,尤其不是為消費者服務;他們是為產業及特別利益團體效勞。」
大前研一進一步認為,執政的自民黨在一連串貪污與女色的弊端下,必須面對現實,做大規模的自我調整。否則,他建議就讓自民黨分成二黨:一個黨代表消費者權益、自由貿易、國際化,使日本變成一個進步、開放的社會;另一個黨繼續其傳統作為,代表產業利益、龐大政府,繼續其控制、約束與保護的職能。
三、國民黨的挑戰
日本的例子指出:政黨的功能與政策,要在轉變的環境中不斷調整。今天的國民黨正面對歷史性的考驗。
在即將來臨的幾項重大選舉中,國民黨在其成立九十五年以後,第一次接受最公開的、有組織的、反對黨的挑戰。這樣的競爭,不僅有助於人民的選擇,也有利於國民黨本身的自清、發展,以及調整。沒有競爭必然產生;輕則是惰性、重則是腐敗。
在四十多年的台灣發展過程中,國民黨在經濟方面的成就一向遠遠勝過政治政革;近四年來,政治政革則又遠勝過其他層面。國民黨應當很有自信的以政績來贏取選票。
在這次選舉中,如果如一般預測國民黨將獲得六五%左右選票,那麼在西方國家中,這被認為是「大勝」,絕不是「小勝」,更不是「險勝」。今天,國民黨以如履薄冰的緊張心情面對選舉,當然不是怕會輸,也不是要小贏,而是要證明:
在公開、公平、公正的競選過程中,國民黨能獲得壓倒性的勝利。為了要多獲得那幾個百分點,國民黨可能付出了太多的代價。
國民黨最後的得票率(六二%或六八%),遠不如它獲勝以後,如何向選民有具體交代來得重要。它是否直正能夠在「求好」的心情下,開創新局面?還是在「討好」的心情下,匍匐前進?
做為一個長期的觀察者,我認為國民黨:
(一)有實際的成就,也有流於形式的號召,可惜常常沒有把成就擴大,使其落實、扎根。
(二)擁有眾多的人才,但近年來缺少真正肯做事的幹才。更有些居高位的人把個人的利益與黨的利益放在國家利益之上。
(三)在黨內缺少一套現代化的鮪織體系,個人的主觀因素太強;與政府部門更缺少相互配合的運作制度。強人過後,產生了中常會、總統府與行政院之間協調的困難。
(四)有一些傑出的高階層黨員,相互之間對權力與高位的熱衷,分散了集體的力量。
(五)與民間的溝通還要加強,以免產生「好事沒有我們的份,壞事總記在國民黨的帳上」。
上述這些現象不足為奇,任何一個政黨中都會出現。重要的是:國民黨必須要是一個真能做事的,不只是擅於選舉的政黨。要做事,必須要把選舉時刻的「討好」,立刻改變成推行政策時的「求好」。
四、「求好」加強,「討好」減少
普天之下,民主政治的一個「正常」現象:就是為了要贏得選票,政黨就以各種方式討好選民。最常見的「討好」方式,特別是在選舉年,包括:
--增加當地公共建設。
--絕不增加稅收,最好能減稅。
--盡力調整公務員薪津,及年終獎金。
--對選民開出一連串施政承諾,只講可能帶來的利益,不提應付的成本。
--對民意代表及利益團體的要求儘量答應。
--對各地民眾的要求儘量順從、妥協。
--任何一個團體大力反對的事,儘量拖延、折衷。
--對媒體、意見領袖、專家學者表示前所缺乏的尊重。
在台灣當前情況下,「討好」心態反映在人民該負擔的,不敢要求;產業不該保護的,繼續保護;應當處罰及取締的,不敢執行;「討好」心態下喪失了政府的公信力與公權力。
我們畢竟要認清:選舉是手段,執政是目的。而執政的真正目的是要實施所揭示的政治理想。因此,十二月選舉結束後,在「求好」的原則下,執政黨的政策只要是為大多數人民的福祉,就必須不打折扣的推行;不要怕得罪少數民意代表、少數利益團體、少數意見領袖。
在講求「效率」、「均富」原則下,國營事業民營化要加快推行,漏稅、逃稅的要嚴格追查。
政府部門要趕快任用大批肯做事的人,不要再把省籍作為重要的選擇標準。今天政府首長中,條件好的很多(如省籍、家世、年齡),能做事的不多,尤其這些首長中普遍缺少強烈的責任感與歷史感。我們真希望:首長的任用,不是因為他「條件好」,而是因為他「做得好」。
國民黨有一個歷史性的機會,為中國民主政治寫下光輝的一頁;這個黨不是一個討好人民的黨,是一個求好心切的黨。
「討好」的政黨可以犧牲原則、向特權低頭、法律前網開一面、隱瞞實情、散布誇大的承諾來贏取一時的選票,只有「求好」的政黨才能持續執政。
一字之差,與一念之間,不僅影響了國民黨的前途,也影響了台灣政治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