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體系缺乏連線作業的能力,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的致命傷。
擁有十六個會員國的北約,是個由四十四支獨立軍隊組成的聯盟,想讓這支盟軍步伐齊一已不是易事,要教它們使用同一套武器系統更是難上加難。
今天的北約國家有六種不同的主戰車、六種戰鬥機和各式各樣的反坦克飛彈。十年前,一位西歐將領就說,武器龐雜至少浪費掉盟軍三0%的軍力,今天情況也好不到哪去。
以戰鬥機使用的槍彈為例,美國戰鬥機除了A-10攻擊機用的是三十毫米鈾脫殼穿甲彈機砲外,其餘均是二十毫米機關砲;德國、義大利和英國的旋風式戰機則裝設二十七毫米口徑的毛瑟槍;英國鷹式戰鬥機雖然也使用三十毫米的機槍,卻不能和美國互換槍彈;法國幻象式戰鬥機上安裝的更是另一種三十毫米的機槍。各國自行負責生產線和庫存。
通訊系統各不相通
單頻道戰略無線電也是一大問題。美國和西德都計畫在西元一九九一年後使用新型無線電,兩者機型類似,但因通訊方式不同,彼此不能通話。兩國曾經同意使無線電通訊能共通,都又忽視這項協定,如今要花更多的時間和金錢來修正。目前北約盟國共有六種不同的戰地通訊系統,每一種都無法和他國接通。
「連線操作」在軍事上的意義之一,是武器系統有共通性,不僅可以簡化後勤工作,還能為每個國家省下大筆經費。
例如近年來北約的大砲漸趨規格化。現在大部分北約國家的兵工廠,都製造能發射多種不同系統砲彈的一五五與二0三毫米的砲管。五角大廈的一項研究顯示,砲彈規格標準化對於在歐洲中心地帶作戰有決定性的影響。
「連線操作」也應該包括作戰軟體的共通性。一些看似細微末節的戰術用語和訓練,如果能夠共通,可為並肩作戰的官兵減少許多麻煩。北約最近才統一了各國砲兵的用語。
資源共享
北約最高統帥部研議出一套「標準化協議」(STANAGS),所有可想見的軍事功能,大至盟軍的作戰宗旨,小至電燈泡的電壓幾乎都涵蓋了。以往不同尺寸的油料管和水龍頭,使盟國間連油料和水等基本物質都不能分享;輸送管規格化之後,不同國家的戰鬥機就算無法在別國的基地重整裝備,至少可以補給燃料。
然而北約連線操作問題主要還是出在大型武器部分。過去十年來,北約軍隊的飛機、坦克、飛彈與其他昂貴的傳動裝置,都變得比從前更加混雜。
換句話說,一旦上了戰場,每個國家都需要自備一整支負責補給、維修與零件供應的後勤部隊。冗長的補給部隊不但占去有限的路面,還大為提高「戰場上的混亂狀況」;而增加的補給部隊本身同樣需要更多的燃料、伙食、零件和運輸工具來供給和運送他們。面對華沙公約國家大量採納俄式武器的統一規格,這個情況就別提有多不利了。
從經濟面來看,每個國家都在重複其他國家的武器研究發展,卻不肯合併裝配線,北約盟國因此損失數十億的金錢。
民族驕傲不容低頭
民族驕傲固然是武器重複研製的一個原因--每個國家都希望搶先在同伴之前發展現代化武器,國會與立法機關也往往施加壓力,影響政府決定。北約曾大力推動國際坦克車系統合作計畫就因此失敗。
一九六0年代早期,美國與西德試圖共同設計、生產一種新式主力戰車,後來雙方都因對坦克車的外觀爭執不下,使合作案在一九七0年胎死腹中。類似的英德坦克發展方案也因為雙方對分工程度與發展時間爭執不休,而宣告失敗。
目前美國的MlAl和德國美洲豹二型戰車已採用相似的一二0毫米無膛線砲,但英國仍堅持用一二0毫米的來福線砲,甚至各國坦克車的輪距都各不相同。
愈來愈多的噴射機發展計畫也困擾著北約。美國有一項飛機戰略促進方案,法國也在開發瑞虎(Rafale)戰機,德國、義大利、西班牙和法國則合作研究一種歐式戰機。「這些研究案都在追求相似的軍需產品,」一位美國國防部官員指出,「但實質合作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鼓勵國際合作研究
然而這些現象並不表示北約沒有努力促進會員國彼此合作。一九八五年開始,北約針對一系列主要武器的缺陷進行一項新的合作,目標包括反潛戰術、空中防禦、指揮和控制系統。
美國參院國防委員會主席山姆南恩參議員則推動一項法案鼓勵國際間的合作研究。北約正在發展的一種標準規格化巡洋艦和一五五毫米口徑的導航砲彈,便是由「南恩修正案」提撥基金資助進行。五角大廈的官方目標是將美國研究和發展武器預算中,用於國際合作計畫的比例由目前的三%,增加到公元兩千年時的二五%。
以往,北約盟國常抱怨美國督促「連線操作」的真正含義,都是「你們何不買美製武器呢?」偏狹的地域觀念與國會的政治利益,在雙方之間製造出許多偏見,是日後合作的最大障礙。但是,經濟上的現實將使連線操作勢在必行。西方國家選民無意增加國防預算,而現代化科技,如躲避雷達的隱形物質、精密導航系統的發展等,都很昂貴。
不再有時間緩衝
歷史上,國際間的軍事合作總是從實戰的嘗試和錯誤裡獲得解決;在滑鐵廬、諾曼第等戰役中,盟軍彼此爭論,最後還是聯合在一起,其間都得付出生命和戰鬥的昂貴代價。在歷次的經驗中,更長時間的緩衝很有幫助,但是在未來的戰爭中,時間的緩衝似乎並不存在。
(取材自Defens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