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世園會總共有四大標誌性建築,除長安塔外,廣運門、自然館、創意館三大標建,以及「長安花谷」的景觀設計,都是由普拉斯瑪工作室(Plasma Studio)首席設計師伊娃‧卡斯楚( Eva Castro)一手包辦。
她為何可以脫穎而出呢?
當初,西安世園會規劃四大主要建築時,代表西安文化精神的長安塔指定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錦秋大師設計,其餘三項工程則包裹為一個大案子對外招標。
在國內外建築與設計公司的角逐下,伊娃雀屏中選,理由是她提出的設計理念非常吻合「天人長安‧創意自然」的主題,連擔任評審的張錦秋都毫不猶豫地投了她一票。
張錦秋表示,伊娃設計時會考慮到建築與環境、景觀的關係,不管是廣運門、自然館、創意館及長安花谷都與環境融為一體,就像從地裡長出來一樣。
建築物與環境融合一體
難怪伊娃會被冠上全球「景觀都市主義」大師的封號,因為她所有的作品都強調與周圍環境的關連性。
伊娃曾擔任英國倫敦建築協會建築學校(AA)景觀都市主義系主任,還先後榮膺英國新生代建築師(Next Generation Architects)、年度青年建築師(YAYA)、ContractWorld、HotDip Galvanising等多個獎項,作品已在許多國家出版與展覽。
幾年前,因緣際會下,她與先生自行創設了英國大地景觀都市設計研究公司(GroundLab)、普拉斯瑪工作室(Plasma Studio),並開始進軍大陸市場,長期定居北京。
伊娃從未到過西安,也不瞭解西安,卻對世園三大標建案深感興趣。對於長期探索大型建築將如何與大環境結合議題的她來說,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
她說,「我對大尺度建築特別有興趣,不只是基地大而已,可能與我的學術背景有關,我的作品更容易被應用在大規模的項目裡,而三大標建剛好能發揮所長。」這也是她截至目前為止,最大型的設計案。
但是伊娃到底要如何完成任務呢?既然是園藝博覽會,當然免不了人工的痕跡,而且植物花卉也不是處於自然的狀態。
伊娃在設計時,特別注意到這一點,將地貌現狀列為前提,所以會處理很多地形、地表的微型變化,希望讓建築與周遭景觀等自然元素有所互動,使建築成為環境的一部分,而不是簡單地擺一盆花、一棟建築物在地上,試圖將大自然的東西表現出來。
設計概念連貫三大標建
而且三大標建與長安花谷的設計概念都是連貫與相通的,她的作品會隨著時間的變化,一點點往前推進,將自然、地形、景觀、建築結合在一起。
當然在統一的概念下,每個建築物都會因功能定位而有各自的特色,例如溫室就需要多一點玻璃,與創意館的材質不同。
在伊娃的想法當中,三個建築都體現了建築與景觀的結合,但是廣運門更像一座橋,是作為進入世園的主要通道之一,是景觀的一個延伸,只是在高度上必須要有一些變化而已。
至於創意館,由於內部需要大的展示空間,所以量體最大,更像是景觀延伸過來,突然向上抬起。溫室更明顯地體現出建築與景觀的融合,因為溫室是掩體建築,遊客在參觀過程中,不僅可以體會到建築起伏的落差,還能感受到周遭景觀的高低變化。
但是伊娃的巧妙構思,卻往往是工程單位夢魘的開始,不管是廣運門、創意館或是自然館都創下大陸建築界多項第一的紀錄。
當時,也是評審之一的杰科姆國際會展(北京)公司(JTB Group)代表張亞東坦承,伊娃得標的原因之一是,她不將標案當成半年的臨時展覽館來看待,而是以永久性的博物館形式來創作,又特別考量材料的環保性,不管是要永久保存,還是有一天要被拆掉,材料都可以回收再利用,兼顧到兩方需求。
以「永續」實踐建築核心價值
「設計時我已經考慮到建築物將來要如何繼續使用,這建築價值的更大實現,也是具有社會意義的環保概念,」伊娃說,所以大部分的建築材料不是玻璃,就是金屬。
以創意館為例,外立面有近1萬平方公尺的開放式銅版金屬幕牆,是目前大陸最大型的銅版建築,設計著眼點在於觀賞效果以及建築物的壽命。
當然,要作為世園會永久保存的建築物之一,銅版幕牆要維持上百年都不是問題,但是工藝難度卻是項大考驗。
伊娃不是不知道施工的難度,內心也不免擔憂。
標案開始施工後,她與助手多次千里迢迢到施工現場督導。最後看到施工團隊採用先進工藝,遇到問題充分與她溝通,並逐步將設計平面圖朝她理想中的創作邁進後,終於寬心地露出笑顏。
在現場觀看的施工團隊,有人說自然館像顆鑽石、創意館的外型竟然是中文的「王」字,不過這並不是伊娃原先的想法。
伊娃坦承,這就是設計時,用一些抽象概念的好處,她從不設定好要給人們什麼感覺,「建築的魅力之處,就在於不同人進入建築後,會有不同的感受,或引發一些問題與小驚喜,這些都與個人閱歷、背景有關,不是建築師所能設定好的」。
透過伊娃的設計,參觀者將可以親身感受到什麼是建築與環境融合為一。
「其實,我只是把更多的自由度、權利還給民眾而已,」伊娃認為這也是當今公共空間發展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