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忙於因應紛至沓來壓力的領導人而言,知識比以前更為關鍵。知識可創造永續的競爭優勢。公司學會如何獲取、儲存、散播知識,而能持續激發創新。然而我們也看到,領導能夠創造知識的公司談何容易。
為何知識無法創造睿智的領導人?我們發現,問題可以分兩方面。許多領導人知識運用不當,且多半沒有培養正確的知識類別。經理人往往倚重外顯(explicit)知識,因為這類知識便於整編、評量、歸納。一味仰仗外顯知識,會妨礙領導人因應變局。理論至上的演繹式科學方法,假定這個世界上各種背景因素並不重要,希望追求具有普遍性與預測力的答案。然而,包括企業在內的所有社會現象,都受到背景因素影響;單只分析那些社會現象是沒有意義的,還必須考量到相關人員的目標、價值觀、利益,甚至他們的權力關係。
過去20年來,我們研究過不同類型組織的領導人,也教導企業領導人,尤其以日本居多;此外,還訪談一些全球一流公司的不同世代領導人。我們的目的,是找出領導人如何能持續制定適當的決策,使公司與社會和諧共存,而非彼此衝突。我們的研究顯示,運用外顯與內隱知識還不夠,執行長還必須仰仗第三種常被忽略的知識,就是「務實的智慧」(practical wisdom)。務實智慧是透過經驗而獲得的內隱知識,有助於人們在價值觀與道德的指導下,依實際情況審慎研判,並採取行動。如果說理論知識是知道原因,技藝知識是知道做法,實踐智慧就是知道該做什麼。例如,對「好車」並沒有一體適用的標準,所以理論知識無法回答:「什麼是一輛好車?」答案取決於誰要用車、為什麼要用車,而且答案會隨著時間改變。技藝知識是知道如何順利造出一輛車;實踐智慧則是知道什麼是一輛好車,也知道如何製造。
因此有了實踐智慧,經理人就能判定,在特定時間與狀況下,什麼是「好」的,並取採取這些時點下最好的行動。
實踐智慧領導人的六大能力
以務實的智慧來領導並不容易。具有實踐智慧的領導人,必須在不斷變化中做出判斷,並採取行動。而且,他們在這麼做的同時,必須採取更高遠的觀點,也就是考量怎麼做才會對社會有益,儘管這種高遠的觀點,是源於他們個人的價值觀與原則。我們過去十年的研究顯示,這樣的領導要靠六種關鍵能力。
有實踐智慧的領導人,無論在什麼狀況下,都能辨別什麼才是好的,而且以此為行動準則。不過別誤會,為股東追求最大的財富,也可能是好事,賺取利潤也一樣。然而,這些領導人把視野放得更高:相信自己的行動應該有道德目的。
豐田(TOYOTA)前人資主管松原彰雄(Akio Matsubara)表示,前總裁豐田英二(Eiji Toyoda)總是說:「根據你的信念,做你該做的事。」判斷必須受個人價值觀與道德的指引。若不以價值觀為基礎,主管就無從判定好壞。價值觀促使三井(Mitsui & Co.)董事長槍田松瑩(Shoei Utsuda)在做任何決定前,都會自問:「我打算做的,對公司與社會是好事嗎?」
經理人的判斷必須著眼公共利益,而不是利潤或競爭優勢。擁有日本成長最快速成衣品牌優衣庫(Uniqlo)的迅銷公司(Fast Retailing)執行長柳井正(Tadashi Yanai)就說:「公司不但要與社會和諧共存,而且必須貢獻社會,才能被社會接納。」
有四種方式,可以培養判斷好壞的能力。其一是經驗。柳井正不斷提醒自己與別人,他曾克服種種困難,像是在偏遠鄉間經營單一商店、向銀行貸款遭拒、被有力的批發商欺負、無數次瀕臨破產。柳井正對自己曾犯過錯誤感到相當自豪,還把他的第一本書定名為《一勝九敗》(One Win, Nine Losses)。
另一種方式,是把由生活經驗所得到的各項原則寫下來,與他人分享。多年來,柳井正歸納出23條原則,稱為公司的「靈魂」。他有幾條原則都直接提及好或善:實行好構想,推動世界、改變社會,並貢獻社會。
第三種方式,是全力追求卓越。這有助於執行長認,清在某個情況中,什麼才是有價值的,值得期盼與追求。槍田告訴我們,他曾擔任過水上達三(Tatsuzo Mizukami)的助理。水上曾任三井總裁,在二次世界大戰後帶領三井復興。「我跟隨他工作時,他已80高齡。他追求的卓越標準令我讚歎,而且他從不敷衍了事。」
最後,浸淫人文學科(liberal arts),如哲學、歷史、文學、藝術,也有助於培養判斷力。誠如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所言,管理也是一門人文學科;是liberal,因為管理探討知識、自我認知、智慧、領導的根本原理;是art,因為管理也談到實行與應用。(更多智慧領導能力請見本期《哈佛商業評論》)
本文作者為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東京一橋大學(Hitotsubashi University)榮譽教授。竹內弘高(Hirotaka Takeuchi),哈佛商學院教授。本文譯自〈The Wise Leader〉, HBR, May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