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社會:不再浪漫

蕭 蔓
user

蕭 蔓

1989-11-15

瀏覽數 10,800+

社會:不再浪漫
 

本文出自 1989 / 12月號雜誌 第042期遠見雜誌

很多人到歐洲去旅行,都期待看到一個古老、浪漫、生活悠閒,卻也同時衰退、封閉、效率低落的「傳統歐洲」,結果多半意外的發現,隨著最近幾年的急速改變,一個邁向「後現代」的新歐洲正逐漸形成。

歲月抹不掉的景觀--巴黎鐵塔、科隆大教堂、羅馬競技場……,夏日露天咖啡座上依然神情傭懶、寧靜的教堂總是鐘聲悠揚--多麼令人熟悉的歐洲風情,然而今天歐洲人卻很難和這種夢幻情境搭上調。

嚴重的失業問題、長期的貿易赤字,加上美、日兩大強勢的國際競爭壓力,歐洲人為了自保而漸趨保守,為了怕失去而極力排外,在充滿競爭的現實環境中,他們不再標榜理想主義,對政治意識型態冷感,注重具體的環保、個人健康,對未來的不確定感愈來愈大,他們急著享樂與消費。

年輕不再是藉口

平均每十個就業人口,就有一人找不到工作,自從石油危機以來,失業恐慌一直是歐洲人頭頂上的一片烏雲,原本備受呵護,理當全心享受青春的年輕人,也在「出路無門」的焦慮下,一夕之間成熟而世故。

「我覺得自己不能犯任何錯誤,年輕不再是一個藉口,每個人在十五、六歲就得像一個成人,對自己的將來負責任。」今年才十六歲的法國中學生米榭表情沈重地說。

現在的年輕人不僅理性,而且順從社會既定的游戲規則,他們和六0年代不滿社會制度、企圖打破所有規範的反叛青年迴然不同。一九六八年的學生運動要求政府全面改革教育制度,態度強硬、手段激烈,幾乎引起類似「內戰」的緊張局面。

二十年後,從法國傳向義大利、西班牙的學生運動則溫和、有秩序,對政府的要求,也只是和他們切身相關的二個競爭更公乎、學習更有效率的大學法案」。

依照法國一家媒體做的統計調查,八三%的法國人認為他們的年輕人對人生具有雙重反應標準,他們一方面對現實憂心忡忡,卻又同時對生活的態度輕鬆自在,對工作,他們認為「應該而且必須打拚」,對金錢,他們覺得「賺就是為了要花」。

今天年輕人的夢想不再是珍芳達的「反戰」、約翰藍儂的「和平」,或者他們父母輩的「經濟發展」。十七歲的德籍法蘭克夢想「休息一下」、十六歲的法籍艾倫盼望「流浪」、剛上中學的英籍依莉莎則希望「想做什麼就能立即實現」,包括把頭髮染成大紅色或者乾脆剃光頭。

捍衛資本主義

價值觀的轉變,不僅在青少年身上顯現,國際間激烈的經濟競爭壓力,迫使歐洲人不再沈溺歷史、文化的光榮事跡,而必須全面迎向角逐世界領導地位的市場戰爭,商學院的MBA逐漸取代政治、公共行政人才,成為歐洲的新起菁英,學生每週花一百個小時在課業上,繁重緊迫卻心懷感激。「財星雜誌」選出的優秀歐洲商業學校,深受世界大企業重視,逐漸取代哈佛、史丹福培育的人才。

而曾經標榜社會主義、提倡公平制度的理想主義者,也在歐洲長期的經濟衰退中,向現實妥協,成為資本主義的捍衛者。二十年前曾是法國學生運動領袖之一的朱利安,如今是媒體經營者,他旗下的「解放日報」一向大肆抨擊資本主義,但前幾年也為了增加發行量,開闢股票、外匯交易版面。 至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飽受戰火摧殘的歐洲,為了防止戰爭悲劇重演,凡事都制定規範、協商談判,造成普遍性的「泛政治」化。然而最近幾年的「經濟掛帥」,情形開始有了轉變,一般人對於政治逐漸冷感,「選賢」不再依照政治的意識型態,「與能」則完全要憑提升經濟成長、降低失業率的真本事。

一向壁壘分明的左派、右派界線模糊,現在最流行的政治表態莫過於左右逢源、彈性極大的「中間派」。一般人的國家觀念愈來愈淡薄,僅在法國,每年就有三0%的年輕人企圖逃避兵役,政府為了征兵,只好把軍隊塑造成「職業訓練營」,例如大量發放民間通用的駕駛執照,確保許多人一退伍就能當上貨車司機。

對環保不遺餘力

雖然歐洲人對於政治、國家觀念逐漸冷感,可是對環保活動卻不遺餘力,除了各國「綠黨」普遍贏得重視,在議會及政府奪得席位並且扮演重要角色之外,現在歐洲人最肯團結、合作的事情,就是為了世界的生態環境出錢出力。

在瑞士,一位英國老太太捐出一百萬美金給「世界野生基金會」,從事自然保護工作。在法國阿緬地區,幾百位居民為了阻止將來高速火車經過自己家門前,每個人買下一平方公尺的土地,使得政府征收土地益發困難。西德成立的「綠色銀行」,一年內已經貸出五百萬美金給不同的環保計劃。 沒有錢做環保的波蘭,也在瑞典環保人士的協商下,用相當於一百萬美元的對外負債金做環保,也就是波蘭政府不必再還外國一百萬欠債,卻必須清理國內河道的污染。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歐洲不僅在國與國之間聯手做環保,也結合了生態與企業雙方的力量,西德航空公司最近捐出五十萬美元全面拯救稀有動物「鶴」;法國最大的化學公司也拿出二十萬美元保護一個島上「海狸」不被濫殺。

流行保養、健身

除了保護自然環境和野生動物,歐洲人對於保養身體健康更是不遺餘力。走在歐洲街頭,觸目皆是綠十字招牌,藥房比雜貨店多;而法、德、義三國的醫生數量更多,平均每三七0人就有一個醫生,這種比率比美國高五0%、比日本多四0%。

和促進健康有關的商品、行業更是大發利市,健康食品、美容保養的銷售量每年成長迅速,健身房、溫泉浴、體育活動……更是時髦流行。最近巴黎還有一群人練習日本傳來的「忍術」,冬天零下五度,還打著赤腳在中古世紀的屋頂上飛簷走壁,據說參加訓練的人主要認為忍術可以長壽健身。

環保、健身既然是歐洲人心目中的大事,大家對於生活品質的評價,也就愈來愈離不開周遭環境的影響。法國「焦點雜誌」最近針對歐洲五十個城市做了一項生活品質的排行榜,贏得冠軍的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就因為整個城市中,三分之二是湖、及公園綠地,奪得了歐洲最佳生活品質的后冠。

對歐洲人而言,講求生活品質是一件天經地義的事,除了享受綠地湖畔、便捷的大眾運輸系統、優良的公共設施……之外,「文化消費」也是歐洲人熱衷的生活基本需求。去年西柏林人平均花掉一千二百美元參加各項文化活動(如電影、畫展等),比素有文化首都美譽的巴黎還高十七倍,可見歐洲文化消費的普及性。

生活品質不能用經濟成長換得,卻和消費能力直接有關。自從兩年前國際股市大崩盤之後,通貨膨脹一直是歐洲人心頭的恐懼陰影,商品價格平均每年增漲二至四倍,再加上美元持續貶值,也影響到歐洲商品的競爭力。

以往靠傳統式家族企業傲視全球的歐洲商人,也忙不迭的展開購併風潮,最令人震驚的是法國企業鉅子貝納.亞諾,以一個普通營造商的家世,僅憑著超人的理財手段,短短數年之間併吞了法國兩大奢侈品名牌--迪奧(Dior)與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

這種瞬息萬變的新局面,使得古老穩定的歐洲開始動搖,而一般人也對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感,今朝有酒今朝醉的行為比比皆是,除了賭馬、樂透(Lotto)之外,法國新上市的「刮刮樂」,十法朗一張,用錢幣刮出幸運號碼,對中獎立刻領取現金。「刮刮樂」推出一個月內,已經賣出一億張彩券。

而根據讀者文摘做的一項調查,六三%的法國人認為賭博並不違反道德,歐洲人甚至預備在一九九三年成立一個共同投資經營的「無國界賭場」。

賭之外,消費性的服務業也大幅成長,去年每一百個荷蘭人就有六十五人出國度假,而法國慶祝革命兩百周年紀念的一個月內,巴黎湧進了二百五十萬名觀光客,其中大部分來自歐洲地區。

辛苦工作、大膽消費

除了旅行遊玩之外,沈寂了將近四分之一個世紀的藝術交易也在歐洲復甦。巴黎在六0年代以前曾經是世界藝術中心,自從被紐約龐大藝術交易搶走風頭後,一度淪為美國畫廊的歐洲櫥窗。

最近西德一位書商,大筆投資在巴黎開設畫廊,原因是「歐洲年輕收藏家逐漸多起來,購買力非常旺盛」。而倫敦的蘇士比拍賣市場去年經手二十億美元的藝術品交易,位居世界第一。

這種敢於消費的趨勢,不僅在旅遊、收購藝術品上表現,平日的生活需求品也跟著水漲船高。所謂「名牌」,對歐洲人只是品質較好、價格較貴的商品,一般中產階級都經常購買使用,反倒是在國外才被當做代表身分地位的奢侈品。

從前,歐洲人遇見外來客,總是忙著訴說本國文化、風俗的特點,經常給人一種「歐洲人注重傳統」的印象。現在的歐洲人卻急著向世人宣稱即將在一九九二年成立的「歐洲單一市場」--一個象徵三億二千萬人口,全世界最具發展潛力的消費市場。

內部打開國界的統合歐洲,對內則是一個改換經濟體質,再度出發的機會,對外將足以抗衡美、日的經濟強勢。歐洲人挾著豐厚的傳統遺產,面對競爭激烈的現實世界,在八0年末期的「後現代」價值觀下辛勤工作耕耘、勇敢消費享樂。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