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政治學不同於政治, 認命地背吧!

專業科目1〉政治學名師 邱 遠

洪綾襄
user

洪綾襄

2011-03-17

瀏覽數 45,300+

政治學不同於政治, 認命地背吧!
 

本文出自公職特刊

我常和學生分享我的學經歷,用來鼓勵他們:我是政大財稅、台大政治碩、博士、在倫敦政經學院做過博士後研究,又去東吳念法碩專班,碩三考上律師,碩四就開始執業。

我想表達的是,第一,考生要願意讓自己接觸多元領域,而且不要怕挑戰。第二,很多人認為我很會考試,但其實不是會不會的問題,而是有沒有下定決心,如果決定了,就大膽地、多元地去跨。

人生就像《哈利波特》的九又四分之三月台,如果慢慢走過去,一定進不去,一定要用撞的、不要怕痛,衝過去後就是另一個世界。

考政治學的職系包括四等以上的一般行政、一般民政、調查局的調查工作組。

很多學生認為政治學不好準備,在我看來,政治學是和人生最密切的學科。打開報紙,從第一頁到最後一頁都和政治相關,如果用一句術語來說:「政治就是社會價值權威性分配的過程。」從搖籃到死亡,都和政治相關。 所以首先要調整心態:政治這一門學問,就算你不考公職,它也跟你未來有關係。考生突破這個障礙後,才能全心準備。

申論,多考定義或解釋名詞 

對非本科系的考生,應先建立一個政治學的整體性概念,我稱之為:一、總論,包括國家、憲法、民主;二、個論:包括政黨、利益團體、選舉、民意、政府。把兩者綜合、整合,就是政治學的面貌。

至於怎麼念,具體來說,就是「背」。對我這個念過法律的人來說,我覺得法條不用背,反而是政治學需要背。政治學有很多不是一般人想當然耳的東西,像是民主的定義、主權的定義和功能,這些一定要背。因為四等考的申論題,大部分都是定義題或解釋名詞,不背怎麼辦?

大家常會以為,懂政治就懂政治學。但政治學和政治不一樣,馬英九表現如何?任何人都可以瞎說;我國憲法是總統制、內閣制、還是雙首長制?是有標準答案的。今天不下功夫背,就算平常對政治時事有多麼瞭解,都不可能上榜。我建議剛入門的考生,一定要「認命」,好好背書。再笨,念30遍也會背得起來。 我給考基層的同學建議是,多背誦、克服心理障礙。特別是選考一般行政、一般民政的,可說是錄取率超低的「死亡之組」,裡面幾乎80%都是非法政科系的,但不能以此為理由不念書。我自己考律師時是35歲,我都可以做到,你們也可以。

我也要求新手一定要去上課,不管是學校還是補習班,去聽老師怎麼詮釋學理概念,上課預習、下課複習。要上榜,選擇題分數不能低於48分,只有錯一題的空間,近年考很多時事,也要多留意。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高考要測應用政治學理論 

背專有名詞的過程很沉悶,但也有有趣的部分。我考律師時,準備一年就考上。因為後來到了考前兩個月,只要新聞上播:「台北縣永和市發生情殺案,兇嫌殺了死者並縱火後,逃離現場……。」我當下的反應是「殺人罪」「公共危險罪」。

同樣地,政治學念通的時候,就要學著去變化。最近最熱門的是突尼西亞和埃及的革命,你就應該想到「民主化的起源、歸因和結果」。高考的考題不會考你多瞭解時事,而是要測出你多麼會應用政治學理論。

高考的同學還要多聯想,學會以相同解答應付不同的時事題目。像「周占春以與總統法定職權無關為由,判陳水扁龍潭案收賄無罪」一事,你要能從學理分析,而不是盲目起舞。

統計上,比較常考的前三名章節是:民主,像是國外的民主化事件、台灣的民主化過程,這就占50%;另外就是選舉和民意,選舉制度的變化等;還有政府體制,討論我國政府體制的過去、現在、未來。考生若能好好準備這三個章節,投資報酬率相對高。

下標方式,把申論當填充題寫 

再分析解題方法,我的方法是,用下標的方式,把申論題當填充題寫、把填充題當選擇題寫,這樣就簡單了。像申論題常考的題型是:「1.主權的定義為何?2.主權的特性為何?試申論之。」看到第1和第2問時,先用填充的概念把骨架拉出來,再把主權意義中,對內、對外分兩點填入,寫第2小問時,則把5個主權特性填進去,整個答題架構就相當地完整、漂亮。

如果考到沒讀過或忘記的概念時,不妨填上類似的觀念。例如考到「主權的不可讓渡性」,你寫不出來全名,那至少寫個類似「不能轉讓」。

拿到題目,先配分,分數等於行數,25分至少要寫25~35行,扣掉前言、結論,中間填進20行,如果都寫對的話,就知道大概可拿幾分,每個閱卷老師只有幾十秒改考卷,就看你的標題、關鍵字、版面整潔、行數多寡。 還有一種很多考生常誤會的陷阱題,就是一題內問兩題,但問號之間沒有連結,例如「何謂關鍵性選舉?何謂政黨體制變遷?試申論之。」

如果你只是回答關鍵性選舉是甚麼、政黨體制變遷是甚麼……就錯了!這題老師要考的是「關鍵性選舉與政黨體制變遷的關係是甚麼?」題目不會莫名其妙把兩個南轅北轍的東西湊在一起問你,你一定要自己去想因果。 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去找呂亞力、Andrew Heywood、陳義彥、任德厚等四個作者的政治學來看,這四本都是學界「聖經」。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