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幅不修,是不是創意人,必然的外貌?我的答案是:「對的,創意人會有或多或少、或有意或無意的邊幅不修。」也許,讀者要問:「創意是腦袋的事,怎會與外貌有關?」從「相由心生」的角度思考,也許創意人外貌的邊幅不修,是因創意的腦袋,也是邊幅不修的。創意的腦袋,也是邊幅不修?是什麼意思?我有兩個例證解釋。
其一、2009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韓裔美籍的電腦、物理及腦神經科學教授Sebastian Seung博士,在TED的發人深省的演講,講題是「I am my connectome」。這篇演講,有幾個重點:
①如果基因不只掌管我們的身體、還影響我們的性格,那人類就失去努力的意義。
②真正影響的,是我們腦袋裡1000億個腦神經元之間的結合方式(connectome),因此他說,我們就是我們腦神經細胞的連結形態(I am my connectome)。
③我們的學習經歷,都讓我們的腦神經細胞之間,不斷地增加或減少連結,因此,造成每個人獨特的腦神經網絡。
④這個結構各自不同的獨特腦神經元結構網,型塑了每個人不同的腦部活動;這些不同的腦部活動,形成了不同的觀點、促成我們各自的行動、也養成我們不同的習慣。
⑤可是,腦部活動,就像水流受河床形態與水系網絡的影響一樣,但長時間的水流衝擊,也會讓河床的形態與水系網絡的變貌。
⑥換言之,雖然腦神經細胞結構網,影響聽聞、思考與行為模式;但長時間接受不同訊息、思考與行為習慣的影響,我們腦神經細胞結構方式,也會逐漸改變(增加、減少或改變連結途徑)。
其二、兒童腦神經元網絡結構的發展:人類神經中樞,是腦,這個器官雖然只有人類體重的2%,卻要用掉心臟血液總運量的15%,全身總耗氧量的20%與總葡萄糖產量的25%;這比例顯示腦的重要性。
美國NDSU的家政學專家Sean Brotherson於2005年發表短文;重點如下:
①我們出生之前,多數腦神經細胞已經形成,但是腦神經細胞間的連結,多數是出生之後才逐漸形成。
②出生後,早期的環境因素(鼻聞、耳聽、眼看、嘴嚐、身觸),影響小孩腦神經細胞的連結方式,即環境影響幼兒的學習。
③幼兒需要的不是昂貴玩具,而是愛與關懷的支撐,也需從說、唱、讀與遊戲中學習。
④有一組圖片顯示,出生幼兒,腦神經細胞的連結極少,七歲兒童的腦神經細胞結構網絡很密,15歲孩童較七歲孩童大致減半。
從上述的研究,我們大致可以理解:
①規矩學多了,好奇就少了,隨著所受的教育,15歲孩童的腦神經細胞連結,刪除了許多;這些刪掉的連結,有些刪得對,有些刪得可惜。
②如果是學習了「不自私」,因而刪掉了「自私」的連結,那是好的,刪得對。
③如果是學習了「地心引力」,因而刪掉了「想飛」的連結,那就是刪掉夢想與好奇的能力,刪得可惜。
④刪掉「好奇與夢想」的腦袋,就是衣冠整齊的腦袋,保留有「好奇與夢想」的腦袋,就是「邊幅不修」的腦袋。
⑤衣冠整齊的腦袋,保守、社會化、容易管理卻不易進步;邊幅不修的腦袋,能從好奇與夢想中,發展出與時俱進的新創意。
(作者為大小創意齋負責人;本專欄由姚仁祿、劉育東、劉維公共同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