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社群網站Facebook、twitter風行,同時也帶動其他網站成長,據傳以超過300萬美元的金額收購台灣地圖日記的美國社交購物網站GROUPON就是最好的例子。
僅成立兩年的GROUPON近來已創造了新網路傳奇。外傳Google提出高達60億美元的價格,遠高過購併YouTube的16.5億美元,及doubleclick的31億美元,但卻遭拒絕。在這之前GROUPON已先拒絕了雅虎的收購提案。
2008年11月GROUPON成立於芝加哥,不到7個月開始獲利,17個月時得到Digital Sky Technologies 1.35億美元的資金,當時市值已高達13.5億美元。去年8月摩根士丹利預估其2010年總營收,可高達5億美元,經過三個月,《華爾街日報》集團旗下的All Things Digital指出,其銷售量預估將高達20億美元。
顧名思義,GROUPON的名稱是由group(團體)及coupon(折扣)兩個英文字組成,亦即結合網友的力量,達到以量制價的團購效果。由於人數眾多,推出的價格通常都有半價以上的優惠;但如果在一定時間內無法達到既定人數,便無法得到優惠的價格。
所幸,靠著Facebook及網友推薦,GROUPON很少有達不到人數的交易,反而顯示出不凡的獲利能力。
例如GROUPON成立不久,就推出芝加哥藝術中心半價40美元的年費優惠,在短短時間內就加入5000個會員,這個活動總共賺進20萬美元。GROUPON和商家五五對分,等於獲得10萬美元營收。
創業曲高和寡 卻已存公共性
GROUPON的靈魂人物──剛滿29歲的創辦人梅森(Andrew Mason),在去年接受All Things Digital的專訪時,還像個靦腆的大男孩,「在創辦GROUPON前的人生是沒有盼望的,現在我真的很愛我的工作,」他表示。
不像Google創辦人布林與佩吉是史丹佛電腦博士,或是臉書創辦人查克柏格(Mark Elliot Zuckerberg)曾是哈佛資訊系高材生,梅森的電腦專業完全是自學的。畢業於西北大學音樂系,梅森從六歲開始學鋼琴,熱愛音樂的他曾夢想做個搖滾歌手,不過他後來承認自己當時很叛逆。
自嘲音樂系文憑無用,梅森畢業後的第一個工作竟是軟體開發。興趣廣泛的梅森,同時開始醞釀一個討論公共議題的網站。因為這個想法,2006年他得到芝加哥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的獎學金,幾個月後,他的前任老闆InnerWorkings創辦人雷福克斯基(Eric Lefkofsky)答應投資100萬美元,thePoint網站於2007年11月成立。
thePoint提供網友討論公共議題的平台,從健保改革、企業責任、環保、贊助音樂家等,網友可以自發提出一項提案,獲得特定人數支持,提案就可生效,支持者也必須有所行動。例如曾經有網友提出星巴克咖啡的店內必須提供可回收的杯子,如果超過10萬人支持,提出者就去企業陳情。該網站在初期得到很多迴響與媒體關注,矽谷著名的創投NEA都曾經注入480萬美元的投資。只是立意雖好,廣告量還是無法支持營運。2008年梅森必須面臨裁員,包括自己的朋友。他回憶,「如果我是個理性的人,也許早就不幹了。」
東山再起 活用「凝聚」力量 不過,thePoint的經驗也讓他得到一些啟發,他瞭解到,凝聚網友的力量,就是代表著「購買力」。例如當時曾經有個提案生效,有人提議如果達到80人支持,就可以和《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議價,以團購的優惠訂閱雜誌。
梅森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開始經營新網站GetYourGroupOn.com,也就是GROUPON的前身。一開始只有七人,每天每人平均打上百通電話尋找適合的優惠案。後來慢慢做出口碑,從芝加哥擴張到紐約、華盛頓。 其實網路團購網站的概念,早在1999~2000年網路全盛時期就出現過,其中最有名的Mercata,擁有微軟共同創辦人艾倫(Paul Allen)投資的光環,但最後燒光投資者8500萬美元,在2001年1月底關閉網站。
梅森仔細研究Mercata失敗的原因,他分析他們專注於「消費性產品」,而這些產品在大型量販店都可以購買,等於要與Wal-Mart、COSTCO、Target競爭。此外,必須一週後才可以拿到折扣,等候太久也是問題。
為了不重蹈覆轍,並且結合thePoint的經驗,梅森一開始就鎖定沒有太多行銷預算的中小型商家,在各個區域網頁推出「當日一件特價品」(One deal per day),集中資源行銷當日產品。
讓當地小店以折扣直接招徠
「GROUPON是史上第一次提供當地商家最有效的行銷方式,」梅森指出,99%的商家刊登報紙廣告,最後都令人失望,因為無法估算回報率,但是GROUPON不同。
通常GROUPON上的產品或服務都是半價優惠,實際所收到的錢Groupon和商家五五對分,也就是商家最後只拿到25%。有沒有利潤是未知數,不過,確實達到很好的廣告效益。
梅森非常喜歡舉這個例子。去年3月麻薩諸塞州一家飛行俱樂部提供直升機新進初級課程優惠,原價225美元一堂課,GROUPON價格只要69美元,這項優惠在當天就被迫停止,因為原本商家預計賣出200張,卻在短時間內衝上2500張。這家25年飛行俱樂部總共有近5000名會員,GROUPON卻能夠在一天內帶進過去25年來一半的客戶,讓俱樂部大呼驚奇。「任何其他媒體都比不上GROUPON能為小商家帶來的巨大效益,」梅森說。
為防堵山寨 邁向全球購併
不過GROUPON成立沒多久,已面臨大挑戰,因為不管是商業模式或網頁設計,都太容易被模仿。目前在美國就有超過200家類似的網站,其他國家也如雨後春筍般成立,光中國就有上千家團購網站。俄羅斯的團購網站biglion,連網頁樣式都一模一樣,只是名字換了。大陸的團寶網甚至註冊www.groupon.com.cn,並且山寨到底,自稱是中國的GROUPON。
在美國,LivingSocial也是一大勁敵,規模僅次於GROUPON,上個月亞馬遜才剛投注1.75億美元的投資。而Google在無法購併GROUPON的情況下,可能也會另循其他購併對象。
GROUPON最大的股東雷福克斯基認為這塊市場將會吸引更多大型公司參與,不過他很有信心地表示,「我們還是領先。」
GROUPON保持領先的方式就是不斷購併,把自己做到做大。去年GROUPON正式走向國際化,陸續購併包括德國的Citydeal、南美的ClanDescuento、日本Qpod.jp俄羅斯Darberry.ru台灣的地圖日記及香港的ibidyoubid等。
如今,成立26個月的GROUPON已經跨越35個國家、300個市場、超過4000萬個用戶,締造一週內增加300萬個新用戶的紀錄。
網路世界每隔一、兩年就有新英雄出現。GROUPON未來如何成長,值得繼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