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發現印度」的參展作品,台北當代藝術館門口放置的三個巨大嬰兒頭無疑是最好的宣傳,總是讓許多民眾感到好奇,湊近觀賞上面的彩色圖案。
「當你觀看這三個頭,其實反映我們膜拜物質的內心,」戴著眼鏡的清藤.烏帕迪耶(Chintan Upadhyay)解說自己為當代館量身訂作的藝術品。
他表示,創作原型是模仿印度十世紀的細密畫(miniature),是他用來嘲諷現代人喜愛模仿、失去自我的手法。
38歲的烏帕迪耶擁有巴羅德(Baroda)大學美術碩士學位,在印度西北方的大城齋爾浦長大,這裡有許多人以臨摹古代的細密畫維生,他們為觀光客畫花鳥、山水、神話故事,他從小受影響,也練就一身好功夫。從事創作十年的他很關注印度社會變化。他認為,這十年來,印度經濟好轉,很多人有手機,生活開始變了,也開始崇尚物質,買東西物化自己,往身上堆放,甚至打扮像芭比娃娃,卻忘了原來的自己。
「大家注重自我,就像嬰兒只想到自己,」他說,為了呈現人們的改變,他以電腦繪圖畫出嬰兒的模型,在嬰兒身上畫著細密畫,儘管每個嬰兒的圖案都不同,但是,一個個複製的嬰兒有如穿上模仿的衣服,像是彼此複製,又像自我創造,他把這系列作品取名「造物主」。
作品旨在表現印度傳統價值
除了門口三幅作品,展場的一隅也展示烏帕迪耶繪製的36個嬰兒,觀看它們身上的彩色圖案,就像觀看「畫中之畫」。他說,現代社會常見盜版事件,這些嬰兒看來也都一個樣,他以此暗喻社會亂象。
回溯烏帕迪耶的創作過程,印度文化對他有深遠影響,讓他成為一位夾雜在傳統與現代的藝術家,總想在自己的作品表現印度的久遠生活價值。
2002年,他為一家畫廊繪製郵票壁飾,以貓王、林肯、卓別林等歷史人物畫成一張張郵票,貼在牆上。由於家住孟買,街上一幅幅的廣告招牌在他看來,像是一塊塊的鑲嵌拼圖,成為他的創作靈感。
其實,印度人徒手畫牆壁,就像塗鴉,本是古老傳統,他就是承襲此一傳統,為畫廊繪製。只是他感歎,如今科技進步,大家改用攝影或印刷品,當成壁飾,鮮少有人願意動手,因此他畫牆壁顯然是想提醒大家勿忘傳統。
隨著印度藝術在世界上嶄露頭角,烏帕迪耶也有意讓藝術深入地球上的偏遠村落。他在2003年發起Sandarbh計畫,與300名跨國藝術家、藝術團體合作,幫助村民製作藝術品。
「如果是在上個世紀,印度藝壇不可能有這樣的行動!」他說,來自美、英、印度、丹麥等多名藝術家,帶著同行到自己的家鄉,和當地居民一起創作。由於不是營利,參與者自付旅費,大家抱著回饋的心情,七年來,已經到過50個不同國家的小村。
未來,印度藝術家的號召力只會愈來愈強。將有愈來愈多藝術家深入偏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