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的素質,無疑的,也是國力的展現。正當全球產生開放式課程風潮時刻,大陸獨樹一格的「國家精品課程資源中心」,目前也正在展現大陸在高等教育領域驚人的「超英趕美」企圖心。
這是一個中國教育部轄下非營利的法人機構,得以監督全國千餘所高校的授課品質。國家精品課程資源中心常務副主任王宏宇指出,他這個單位,政策目標是要建立以非營利性和公共服務為戰略思惟的資源共享機制。
王宏宇表示,來自大陸1100所高校,目前登錄為會員的線上學習者,已達42萬名,訪問人次高達500萬,頁面瀏覽累計到3000萬次。人數雖僅麻省理工學院的1∕12,但是瀏覽的眼球數逼近1∕3,而MIT已經領先9年起跑,以此成長速度看,大陸發展速度相當驚人。
這樣的高速發展潛力之下,讓全世界都想和大陸的「國家精品課程」結盟,或是鏈結。
台灣得天獨厚,因為同文同種,華語可以相通,大陸因此也很願意藉著台灣的平台,和世界互動。
「將來發展方向之一是,提供國際開放課程的『元數據』(台灣稱為『後設資訊』)和鏈接,」國家精品課程資源中心常務副主任王宏宇指出。但是光課程登錄上網的「元數據」的互通,就是大工程。
大陸氣魄極大,王宏宇就指出,針對每一門入選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精品課程,大陸教育部一律批給10萬元人民幣的獎助金。
大陸也一改過去「大鍋飯、統統有獎」的模式,嚴格要求精品課程必須時時精進,因此精品課程的資格,只能維持五年。
為什麼是五年為限?主要是教育部要求:「精品課程一定要符合『五個一流的標竿:一流的教師隊伍、一流的教學內容、一流的教學內容、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學管理,』才算合格。」北京大學教授汪瓊在會議中指出。
兩年多下來,到2010年,大陸教育部共批准4000門精品課程,光是獎助金就高達4億人民幣。
但是中國大陸命名為「國家精品課程」的體系,和世界多數以麻省理工學院為標準的開放式課程,本質上有著「知識生產方式」的重大差異。
最明顯的差異,是「國家精品課程」的公家主導的屬性。
由大陸國務院教育部一條鞭指揮的系統,將13億人口挑出來的2300萬名大學生,統一藉著網路,集中用一套國家精心挑選專家、反覆審查過的「精品課程」,再經過中央教育部審核通過,這中間經過重重審查關卡。
由於時代改變太快,知識生產的速度遠比過去快,「由上而下」的課程訂定綱領,經常趕不上社會快速的變遷。
台灣採市場經濟 發展領先
反觀台灣,沿襲自美國「優勝劣敗」的市場淘汰機制,早就是2300萬台灣人的共識,加上長達半世紀來習慣「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的市場經濟文化影響下,決策前都會聽顧客(這裡指學生,學生是大學的消費顧客)的回饋,修正經營的弊病,因此恰恰和大陸的「由上而下」審批體制大異其趣。
「台灣的教育部要急起直追,還是讓大陸精品課程,成為華文開放式課程標準的代言人?」參與台北「亞洲開放式聯盟」的眾多學者,也指出台灣目前面臨的新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