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國安會-戰略大腦不動腦

溫曼英
user

溫曼英

1989-09-15

瀏覽數 16,150+

國安會-戰略大腦不動腦
 

本文出自 1989 / 10月號雜誌 第040期遠見雜誌

二次戰後,國家安全的總體戰略觀念愈來愈普遍流行,許多國家開始在政府組織中設立謀慮國家安全的最高思想庫,扮演提供思考和建議的戰略幕僚角色。這個最高思想庫多被稱做國家安全會議。

立法基礎薄弱

我國在民國四十三年設立國防會議,五十六年,先總統蔣公再依此改制為國家安全會議,但其作為「國家之腦」的功效幾乎完全不曾發揮。事隔三十餘載,台灣從戒嚴進而解嚴,海峽兩岸從隔絕到流通開放,政府從強人領導到集體決策……,一成未變的是社會對國安會的看法與批評。

「國安會只是一塊橡皮圖章,實際上沒有機能、沒有意義、沒有內容。」政壇耆老對這樣的事實多半心照不宣。

為什麼在民主先進國家功能確鑿的國安會(見四十頁表),到了我國就淮橘變枳?這和它誕生的環境背景和運作目標有著密切關聯。

研究憲法的學者胡佛分析,國安會先天失調,立法基礎非常薄弱。

政府遷台後制定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賦予總統決定大政方針的至高無上權力,並可設置動員戡亂機構。國安會--便是總統依臨時條款所成立,超越行政、立法院,用以行使最高權力的首要機構。

一位退休的情治首長回憶,這個當初為了安全起見,「由總統伸出一隻強勁的手」直接指揮一切的設置,充滿了軍政府的專制色彩。幾位著名的自由派學者--如徐復觀、雷震,都曾分別為文極力撻伐,引起相當大的震撼。

然而,由於政治環境穩定,國安會發揮超院會功能的實例稀如鳳毛麟角。兩位蔣總統掌政期間,據知情者透露,一般事關國家安全的最高決策,絕大多數仍在國民黨中常會內決定。

形式化的審查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國安會成立之初構思的任務繁雜、地位高,但近十餘年來實際運作的,不過是每年開一次例行會議,形式化的審查由行政院提報的中央政府總預算,與設立國安會應有的目的幾乎毫無關聯。

檢視國家安全組織綱要第二條,國安會肩負的任務有洋洋七大項。其中除包括重大國防決策、總體作戰之策訂及指導、戰地政務之處理外,更同時涵蓋國家建設及科學發展的研究指導。因此國安會下,還設有國家建設研究委員會、科學發展指導委員會和國家安全局等機構。

民國五十六年被先總統蔣公延請回台,主持科導會的中央研究院院長吳大猷毫不諱言,三十年來科導會的結構雖被保留,卻沒有實際工作。」就他記憶所及,科導會唯一做過的一件事,是建議行政院成立國家科學委員會;而成立國科會,仍得經立法院先行通過組織條例。

至於國安局,實質上始終屬於國防、情治系統。它是總統直接的耳目,不受國會監督,每天呈給總統重要的書面報告。

依國安會組織條例,應經常出席國安會的成員,從副總統、行政院長到重要部會首長幾乎都包括在內。必要時,總統甚至可以召開特別會議,指定五院院長、國民大會秘書長等相關人員出席。國安會所具有的超級內閣色彩至為明顯。

從不是最高戰略顧問

雖然成員個個看似位尊權重,但無論是歷任的國安會秘書長(如周至柔、顧祝同、黃少谷、汪道淵、沈昌煥、蔣緯國),或是科導會、國研會的主任委員,都沒有扮演起政府最高戰略顧問的角色。批評的人指出,「這些位子只是搞賞有功大老的閒差,國安會有如老人的養心殿。」

站在國家安全的角度著眼,當前我國真正需要的,究竟是一個老人的養心殿堂,還是一個負責思考和設計國家戰略的大腦單位呢?答案不言可喻。

「我們沒有一套整體的大戰略,」研究國家安全問題的專家丁守中呼籲:「一定要讓國安會變成承平時期的機構,像國家大腦那樣正式指揮運作。」

如何能替徒具軀殼的國安會賦予新生命?這牽涉到最敏感而難解的政治體制問題。有人倡議取消臨時條款、回歸憲法;有人認為目前國家仍處於動員戡亂時期,不宜盲動……,在紛爭末息、體制未明時,名不副實的國安會,似乎只有苟延一途。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